:::
拉威尔玩弄顽固节奏的不朽舞曲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情挑波丽露 《波丽露》音乐解说

拉威尔玩弄顽固节奏的不朽舞曲

《波丽露》舞曲由鲁宾斯坦与她的舞团同年十一月在巴黎歌剧院亲自首演,短短十七分钟,旋律几乎不变的舞曲,却让作曲家从此声名大噪,且历久不衰,首演时甚至有淑女们因为承受不了过于亢奋的情绪而昏倒在地。

《波丽露》舞曲由鲁宾斯坦与她的舞团同年十一月在巴黎歌剧院亲自首演,短短十七分钟,旋律几乎不变的舞曲,却让作曲家从此声名大噪,且历久不衰,首演时甚至有淑女们因为承受不了过于亢奋的情绪而昏倒在地。

一九二八年,当时的前卫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Ida Rubinstein)委托拉威尔(M. Ravel,1875-1793)为她的新舞编一首乐曲。向来对音乐极有主见的鲁宾斯坦,起初只是希望拉威尔将西班牙作曲家阿尔班尼士(Albéniz)的钢琴曲《依贝利亚》Iberia改编为管弦乐曲,然而当拉威尔著手开始改编之后,才发现原来西班牙作曲家阿伯斯(E. Arbós)早就已经将这首钢琴曲改编为管弦乐曲了,也因此拉威尔被迫另寻解决之道。

配器推叠,形成无比张力

依著鲁宾斯坦「西班牙风格」的要求,拉威尔将原曲名Fandango改为Boléro。「波丽露」原是一种西班牙民俗舞曲的名称,3/4拍的节奏混合著八分音符与十六音符的三连音,拉威尔以「波丽露」作为曲名,便是为了突显这首委托作品的特色:西班牙气质、异国情调、神采奕奕、情绪激昂。然而拉威尔,却反其道而行。

首先,他以两个小节波丽露舞曲的节奏型态作为「顽固节奏」(ostinato rhythm)(图一),佐以两组各为十六小节的「顽固旋律」A与B(ostinato melody)(图二、三),在拉威尔要求自己「单一旋律与不转调」的约束下,让完全不做变化的节奏贯穿全曲,旋律以AA-BB的顺序重复四次之后,换成A-B交错,总共九对十八组,加上一段尾奏成为一首十五分钟长的乐曲。

拉威尔将这首作品作为作曲技法的练习与实验,一首「音色的变奏曲」。一般所谓变奏曲都是在旋律或节奏型态上作变化(如巴赫的郭德堡变奏曲),但是《波丽露》在节奏与旋律完全不变的条件下,拉威尔以不同的配器让一直重复的旋律与节奏,在音色上有如变色龙般地变换,并且利用乐器出现的前后,与不同的搭配,让音乐自然产生渐强的效果与逐渐升高的张力。

首先是木管轮番柔和地吹出异国情调的旋律、然后逐渐加入铜管、再来则让激昂的萨克斯风挑起听众的感官情绪(图四)。到了最高点的第十八组音乐时,乐器悉数出动、音乐从C大调转入E大调。听众至此耳中已经累积了音乐重复十七次的张力,这个突如其来的远系转调,无疑是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听者的感官与情绪终于决堤,最后在高分贝的尾奏中身陷音乐的漩涡中无以自拔。

令观众亢奋昏厥的「魔音」

这首作品由鲁宾斯坦与她的舞团,于同年十一月在巴黎歌剧院亲自首演,首演当晚,观众在曲终时兴奋地狂叫不已,甚至有淑女们因为承受不了过于亢奋的情绪而昏倒在地,拉威尔这首果真精密设计如钟表的音乐,因而被视为深具蛊惑魔力的音乐,也因为他以不断反复所营造出的戏剧性张力,使得这首音乐成为电影、戏剧等配乐的最爱。

PAR名词解码室

伊达.鲁宾斯坦

(Ida Rubinstein)一八八三年生于圣彼得堡,一九六○年卒于威尼斯,本为狄亚基烈夫(Diaghilev)所带领的「俄国芭蕾舞团」(Ballets Russes)中的一员,后自立门户,成立了「伊达.鲁宾斯坦芭蕾舞团」(Les ballets Ida Rubinstein)。鲁宾斯坦不只委托了许多作曲家为她与舞团创作,甚至常常参与作曲家的创作构思,除了《波丽露》以外,她还于一九二九年首演拉威尔的《华尔滋》La Valse

顽固节奏与顽固旋律

「顽固节奏」与「顽固旋律」─意指某一个节奏或旋律不断地重复,贯穿全曲,几乎不做任何改变。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