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伦.布雷高维克(环球音乐 提供)
音乐

电影里的吉普赛式音乐漫游

电影配乐作曲家哥伦.布雷高维克

巴尔干音乐家哥伦.布雷高维克,把历史攸远、气质神秘的吉普赛音乐,融合世界各地多样的音乐旋律,为电影《流浪者之歌》、《玛歌皇后》、《地下社会》、《亚历桑纳梦游》打造了迷人的氛围。六月初他将率领乐团来台演出,让台湾观众有机会领略吉普赛风的迷人情韵……

巴尔干音乐家哥伦.布雷高维克,把历史攸远、气质神秘的吉普赛音乐,融合世界各地多样的音乐旋律,为电影《流浪者之歌》、《玛歌皇后》、《地下社会》、《亚历桑纳梦游》打造了迷人的氛围。六月初他将率领乐团来台演出,让台湾观众有机会领略吉普赛风的迷人情韵……

PROGRAM   Fun音乐—哥伦.布雷高维克音乐会

TIME      6.5   7:30pm                      

PLACE  台北国家音乐厅

INFO     02-33939888

哥伦.布雷高维克(Goran Bregovic)是今日世界上最知名的巴尔干音乐家。而让他的音乐可以远渡重洋、铭刻人心的,则是他为多部电影打造的迷人氛围:《流浪者之歌》、《玛歌皇后》、《地下社会》、《亚历桑纳梦游》中,吉普赛音乐与世界各地旋律的共舞或独舞。

布雷高维克一九五○年三月廿二日出生于赛拉耶佛,就像合作默契深厚的导演艾米尔.库斯杜力卡(Emir Kusturica)一样,出身也反映了南斯拉夫多种族的层次紊杂,布雷高维克的父亲是克罗埃西亚人,母亲来自塞尔维亚,妻子则是回教徒。

《流浪者之歌》打开电影配乐之路

布雷高维克十六岁时,拉得一手好小提琴的他创立了「白纽扣」(Bijelo Dugme)摇滚乐团,在南斯拉夫引起一阵热潮,从一九七四年到一九八九年间共出了十三张唱片,他在这时认识了年轻的库斯杜力卡,又到庞克乐团担任贝斯手,在这些南斯拉夫年轻人心中,这是一波革命,并向西方文化开了一扇门。

在一九八○年代中期,布雷高维克再度遇见库斯杜力卡,库斯杜力卡说服他一起拍电影,这次合作促成了一张重要的配乐《流浪者之歌》(Time of the Gypsies, 1989),并获得国际的成功。

布雷高维克的音乐带回斯拉夫民族与吉普赛文化的底蕴,混融了流行音乐和现代制作科技,具有全球性,却同时又有极高辨识度,很快奠定了这位配乐家的个人风格与知名度。

布雷高维克继续实验将不同种类的音乐共冶一炉,例如以以色列国宝歌手欧佛拉哈撒(Ofra Haza)的犹太叶门音乐,贡献出《玛歌皇后》(La Reine Margot,1994)配乐;来自非洲赛内加尔维德角(Cap-Vert)的赤足天后西沙莉.艾芙拉(Cesaria Evora)的探戈音乐,促成了《地下社会》(Underground,1995)电影配乐;还有让放克摇滚先锋Iggy Pop重现的《亚历桑纳梦游》(Arizona Dream,1993)。布雷高维克的音乐是多支文化的汇流,吉普赛的放游、来自世界宽广与角落的旋律、华丽或者私密轻盈,细致也袤远。

迁居巴黎与全球音乐人合作

为多部电影写了脍炙人口配乐后,布雷高维克开始在各地开演奏会,与他合作的是「婚礼与葬礼」(Weddings and Funerals)管弦乐团,有热爱音乐的合作成员和合唱团。一九九七年,布雷高维克在整个东欧巡演过后,他与乐团在瑞士蒙投(Montreux)音乐节与希腊帖萨罗尼亚(Thessalonique)岁末多媒体演奏会的表现,将其知名度与评价推上另一高峰,这组演出后来以《巴尔干的沉默》之名结集发行。布雷高维克和整个团从一九九八春天,启程欧洲巡回,包括义大利、葡萄牙、英国、比利时和法国。

布雷高维克在一九九二年离开故乡赛拉耶佛,时值南斯拉夫动乱,人民往法国和美国流亡,他也迁居到人文之都巴黎,在这里,他开始与来自全球的音乐人合作,也更丰富了其创作的多元内涵。他在一九九九年开始和波兰流行歌手Kayah合作,但布雷高维克与同样是巴尔干半岛的希腊歌手George Dalaras(一种接近蓝调的laïko style)、年轻的Alkistis Protopsalti和土耳其女星Sezen Aksu等激荡出的光芒,更是不容忽视。

在电影中饰演音乐家

除了在幕后创作电影配乐,布雷高维克也参与幕前演出:一部由Unni Straume执导的瑞士电影Musikk for bryllup og begravelser中演出,电影叙述一个作家的故事,她在儿子死后独自住在前夫设计的小屋,把地下室出租,布雷高维克演的就是这个房客,他是一个带著吉普赛乐团到处演奏的塞尔维亚音乐家。这部电影呈现了许多反差:北方与南方、冷与热、喜与悲,并参加了二○○二年日舞影展和二○○三年鹿特丹影展。

布雷高维克的灵感缪思

吉普赛音乐与巴尔干半岛

哥伦.布雷高维克虽然不是吉普赛人,却被公认为秀异的吉普赛音乐创作者,要理解哥伦.布雷高维克的音乐,就必须对吉普赛和巴尔干音乐进行了解。

吉普赛人自西元八、九世纪由印度半岛北方迁徙出来,走过季节、走过时间与大半个世界,文化的混融和对话,鲜活的生命力与历史纵深,皆在吉普赛音乐中展现。

流浪之中,吸纳各地音乐精华

吉普赛音乐彷如一部吉普赛人的迁徙史。以布雷高维克配乐作品之一《流浪者之歌》来说,演奏的捷克布拉格阿隆乐团(Alom)代表的是迁徙至东欧的吉普赛乐人,在传承吉普赛音乐的固有基础上,融入巴尔干民谣,包括斯洛伐克,捷克民谣的风格和及技巧节奏,并加入捷克当代音乐风格。但阿隆乐团却又对传统轻盈、柔软的吉普赛音乐作了些改变,运用传统捷克扬琴、小提琴、中提琴、低音大提琴以及人声,跳跃于传统与现代之间。

吉普赛人为印欧民族,自古以来便过著筑帐篷而居的漂泊生活,以其宗教、语言(Romani)为其民族特征。他们常具音乐天赋,大约一百五十年前的欧洲,一波波乡村居民开始涌入城市,农庄民谣、传统仪式逐渐消失。受聘于各种场合的吉普赛乐师以不同方式诠释其原本的民族音乐,并加丰富润色。

十八世纪后吉普赛人受德国音乐影响,吸取欧洲传统及城市通俗音乐要素。有研究指出,吉普赛人所创造的表现风格,灵感来自对居住地音乐的吸收。村庄、山区的吉普赛音乐保留吉普赛人本来的语言与歌调,具有咏叹性节奏与快版舞曲。而城市中的吉普赛音乐多见于私人聚会,使用小提琴、扬琴、竖笛等现成乐器;保留更多民族特点,用吉普赛音阶,歌唱时用真声,重喉音、旋律中加上大量装饰花腔与滑音,充满即兴趣味。而逢节日的应景歌曲常是无伴奏单声部形式,分为抒情叙事的慢歌(Meselaki gilji)和舞歌(Kelimaski gilji),后者的歌词使用许多无意义的音节,以口、手、足发出各种声音取代乐器伴奏。在这种歌舞及语言中,可发现与印度低层阶级的音乐有极其相似的特征。

巴尔干半岛纷乱历史的影响

自古以来居东西方交会之处的巴尔干半岛,内有政治种族、宗教的冲突不断,外有国际社会的强力干预,颠沛和动荡写就了他们独树一格的音乐调性。不管是历史真实的定夺,高低地区迳庭的风土民情,都相当程度对该地、对布雷高维克的音乐,影响深远。

历史上,这块土地同被欧洲人与亚洲人占领过,这个地区包括前南斯拉夫(现分裂成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波士尼亚及赫塞哥维纳、克罗埃西亚共和国等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东南欧有丰沛的民间音乐传统,土耳其、阿拉伯(回教徒)、吉普赛、斯拉夫、犹太等皆有影响。巴尔干半岛音乐特质在于旋律、和声、节奏与速度自由,有较长持续音并有较多的装饰音,受西方影响的和声,还有不对称的节奏型,有时会有两种节奏交错的现象,此种不对称节奏的特性有可能源自东欧的「诗步」(poetic feet)。

其中尤以罗马尼亚有最多的吉普赛族群。典型的吉普赛音乐节奏渐快渐进、加重后半拍。罗马尼亚代表性民谣Hora lunga(Doina),具有中世纪古调民谣色彩,舞曲节奏源于巴尔干半岛、盛行于土耳其,演唱深受印度次大陆的转音技巧影响,非常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吉普赛音乐。

世界电影名导与他的御用配乐家

整理 田国平

电影导演

配乐作曲家

合作电影作品

彼得.格林那威 Peter Greenaway

麦可.尼曼      Michael Nyman

《淹死老公》、《绘图师的合约》、《魔法师的宝典》、《厨师、大盗、他的太太与她的情人》、《一加二的故事》

文.温德斯          Wim Wenders

莱.库德                Ry Cooder

《终结暴力》、《巴黎‧德州》、《乐士浮生录》、《A级控诉》、

艾腾.伊格言         Atom Egoyan 

麦克.唐纳     Mychael Danna

《阖家观赏》、《念白部分》、《售后服务》、《意外的春天》、《意外的旅程》、《色情酒店》、

阿莫多瓦           Pedro Almodovar

艾伯托‧伊格雷西亚斯 Alberto Iglesias

《我的母亲》、《悄悄告诉她》、《窗边的秘密》、Bad Education、《颤抖的欲望》

安哲罗普洛斯     Theo Angelopoulos

伊兰妮.卡兰德萝             Eleni Karaindrou

《养蜂人》、《雾中风景》、《鹳鸟踯蹰》、《永远的一天》、《尤里西斯生命之旅》、《希腊首部曲》

法斯宾达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皮尔.若班         Peer Raben

《爱比死更冷》、《狐及其友》、《中国轮盘》、《十三个月亮》、《玛丽.布朗的婚姻》、《莉莉玛莲》、《过气女伶》、《雾港水手》

宫崎骏

久石让

《风之谷》、《龙猫》、《天空之城》、《魔女宅急便》、《红猪》、《魔法公主》、《霍尔的移动城堡》

大卫.林区 

David Lynch

安哲洛.巴达拉孟堤      Angelo Badalamenti

《蓝丝绒》、《双峰》、《我心狂野》、《惊狂》、《史崔特先生的故事》、《穆荷兰大道》

克劳德.勒路许                Claude Lelouch

法杭西斯.雷    Francis Lai

《偶然与巧合》、《男欢女爱》、《男人女人恋爱手册》、《女人只有一种》、《爱的故事》

朱赛贝.托纳多雷        Giuseppe Tornatore

颜尼欧.莫利克奈   Ennio Morricone

《新天堂乐园》、《真爱伴我行》、《海上钢琴师》、《新天堂星探》

柯恩兄弟     Coen's Brother

卡特.柏威

 Carter Burwell

《血迷宫》、《抚养亚利桑纳》、《米勒倒戈》、《巴顿芬克》、《金钱帝国》、《冰血暴》、《谋杀绿脚趾》、《不在场的男人》、《霹雳高手》、《快闪杀手》

库斯杜力卡                Emir Kusturica

哥伦.布雷高维克  Goran Bregovic

《浪浪者之歌》、《地下社会》、《亚历桑纳梦游》、《无烟地带》

奇士劳斯基   Krzysztof Kieslowski

普莱斯纳      Zbigniew Preisner

《十诫》、《双面维诺妮卡》、《蓝色情挑》、《白色情迷》、《红色情深》

肯尼兹.布莱纳   Kenneth Branagh

派屈克.朵利      Patric Doyle

《亨利五世》、《再续前世情》、《都是男生惹的祸》、《玛丽雪莱之科学怪人》、《哈姆雷特》

费里尼        Federico Fellini

尼诺.罗塔           Nino Rota

《大路》、《生活的甜蜜》、《八又二分之一》、《艾玛珂德》、《鬼迷茱丽叶》、《爱情神话》、《乐队排演》

史蒂芬.索德堡   Steven Soderbergh

克里夫.马丁奈兹 Cliff Martinez

《性.谎言.录影带》、《卡夫卡》、《山丘之王》、《天人交战》、《索拉力星》

史蒂芬.史匹柏     Steven Spielberg

约翰.威廉斯       John Williams

《外星人》、《辛德勒的名单》、《侏㑩纪公园》、《大白鲨》、《法柜奇兵》、《太阳帝国》

 

特约撰述|黄香瑶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