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玛丽.书娜让舞者戴上肢体残障者用的辅助器具,舞者幻化成一个又一个扭曲怪异的多足形体,舞者为Kirsten Andersen及Carla Maruca。(玛丽.书娜 摄 玛丽.书娜舞团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舞在春天 Dance in Spring╱玛丽.书娜舞团Marie Chouinard

巴赫的《郭德堡变奏曲》

《郭德堡变奏曲》原本是写给拥有上下两个键盘的大键琴,如果以现代钢琴演奏,时时遇到双手必须上下穿叠,一不小心,两手手指必会卡死在键盘上,不得动弹。玛丽‧书娜显然对于这种弹奏的困难,感同身受。

《郭德堡变奏曲》原本是写给拥有上下两个键盘的大键琴,如果以现代钢琴演奏,时时遇到双手必须上下穿叠,一不小心,两手手指必会卡死在键盘上,不得动弹。玛丽‧书娜显然对于这种弹奏的困难,感同身受。

《郭德堡变奏曲》的诞生背景与结构

关于巴赫的《郭德堡变奏曲》Die Goldberg Variationen,相信国内观众并不陌生。这首巴赫晚年的键盘乐器作品,是钢琴文献中极重要的一部作品。「郭德堡」是首演这首作品的大键琴演奏家约翰‧郭特立博‧郭德堡(Johann Gottlieb Goldberg),当时年仅十五岁的郭德堡,居住在驻德国萨克森之俄国使节克瑟尔林克公爵家中,而公爵长年为失眠所苦,便央求在莱比锡圣汤玛士教堂的巴赫写一首助眠的乐曲。

这首变奏曲真的能帮助入眠吗?如果整首奏完,约一小时又三十分钟,冗长的大键琴乐曲,也许真的会令听者昏昏欲睡,然而若确实聆听巴赫的音乐铺陈,恐怕反而适得其反,越听越清醒。

到底这首曲子有什么玄机呢?首先它写明了是一首「变奏曲」,所谓变奏曲通常指作曲家写了一段主题,再以这段主题以各种变化方式重复。《郭德堡变奏曲》以一首萨拉邦德(Sarabande)风格的歌曲(Aria)为主题,再以它发展出三十段变奏,完整的主题并于最后再重复一次,但是被当作主旋律变奏的不是高声部旋律,而是低音的线条。另外,巴赫在这三十首变奏曲中,每三首便安排一个卡农,第一次出现是一度卡农、第二次出现则为二度卡农,直到第三十个变奏为四部和声的轮唱,巴赫以两首德国民谣作为第三十个变奏的轮唱主题。

演奏的高难度,转化为解构的肢体

在这个严谨的架构设计之下,更困难的部分是演奏。这首曲子原本是写给拥有上下两个键盘的大键琴,如果以现代钢琴演奏,时时遇到双手必须上下穿叠,一不小心,两手手指必会卡死在键盘上,不得动弹。总之,其复杂之程度,一定能够让演奏者维持高昂的斗志,瞌睡虫不敢近身。

玛丽‧书娜显然对于这种弹奏的困难,感同身受。因此她安排了穿著矫正衣、撑著拐杖的舞者,在被支解、混音等处理过的音乐中,或蹒跚如婴孩、或精准如机械人,呈现了这首舞作。若要欣赏优雅可人的《郭德堡变奏曲》,可能会对这部舞作失望,但是玛丽‧书娜对于肢体呈现的再思考,正是对巴赫更贴近的诠释。看著台上的舞者,所有弹过《郭德堡变奏曲》的人都会觉得似曾相识。而不以「写实」的方式──以人体呈现音符,改以意境的传达,果真舞出另一种《郭德堡变奏曲》。

听百变巴赫如何将一段短短的歌曲,变出了三十段变奏曲;看玛丽‧书娜如何以拐杖、矫正带点出巴赫音乐中的繁复与演奏者的困境,你还睡得著吗?

 

文字|林芳宜 奥地利国立维也纳音乐暨表演艺术大学艺术硕士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