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新电影」的大师荷索、温德斯仍然笑傲世界影坛,德国电影的后辈导演也不遑多让,《萝拉快跑》的汤姆.提克威、《替天行盗》的汉斯.韦加纳、《何处是我家》的卡洛琳.林克……,各自挥洒风貌多元的创意!
在二十世纪的历史书写里,德国恐怕将因身为两次大战的肇始者而声名狼藉,但是翻开世界电影史,德国却有著卓越的贡献,特别是一次战后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更与「俄国蒙太奇运动」、「义大利新写实主义」鼎足而立,拥有划时代的地位。
而到了七○年代,「德国新电影」成为国际影坛鲜明的标记。其中评价最高的导演则以法斯宾达、荷索与温德斯为代表。
青年导演起义 新电影震撼全球
法斯宾达(Rainer Werner Fassbinder)是德国新电影健将当中,活得最短、却拍片最多的鬼才。他死时才卅七岁,却在一九六九到一九八二年之间拍了超过四十部以上的作品,而且题材多样,从女性、同性恋、历史、种族、盗匪到文学改编,包罗万象。他的代表作《恐惧吞噬心灵》Angst essen Seele auf(1974),就是描述年近六十的老妇与小她二十岁的摩洛哥外劳的老少配,一个类似好莱坞通俗电影的故事,但法斯宾达对于充满偏见的社会与心理根由所做的探索,却远非好莱坞所敢触及。法斯宾达的重要作品大多相当程度地融合了他的自身经历与好莱坞电影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吸引力。
荷索(Werner Herzog)是德国导演中最神秘晦涩的一位。他从小家境贫穷,但十五岁就开始创作剧本,还曾当焊接工赚钱来拍短片。他的名言:「我就是我的电影。」非常传神地表达了荷索作品予人的一贯感受。他最迷人的作品之一《天谴》Aguirre, der Zorn Gottes(1972)是有关西班牙远征军深入亚马逊流域寻找传说中黄金国的故事,但荷索对奇情冒险的英雄神话毫无兴趣,反而刻画出了人性的疯狂以及与自然对峙的溃败。而一个被禁锢在地牢十八年的南德野孩子,到了荷索的镜头底,《贾斯柏荷西之谜》Jeder für sich und Gott gegen alle(1974)成了一则从单纯出发而掳获神秘的哲学诗篇。荷索的电影表面上深不可测又怪诞离奇,但是他一意孤行的拍片理念和独树一格的人性角度,却在影坛举足轻重。
温德斯(Wim Wenders)则可以说是近半世纪来国际知名度最高的德国导演,台湾上映过他的《巴黎德州》Paris, Texas(1984)、《直到世界末日》Bis ans Ende der Welt(1991)、《里斯本故事》Lisbon Story(1991)、《乐士浮生录》Buena Vista Social Club(1999)、《百万大饭店》The Million Dollar Hotel(2000)等作品。也由于他时常和美国演员合作、执导跨国制作,许多抱著看好莱坞影片心情去看他作品的观众,常不知所措。其实温德斯确实深受美国文化影响,但对美国文化的反刍及探索这种冲突带来的矛盾,是温德斯初期被美国影评大加关注的原因。尤其是他宛如注册商标的「公路电影」(他的制片公司也叫「公路电影公司」)更是佳作无数,甚至发展到上天下地、直指未来。
德国电影的新世纪
尽管荷索、温德斯依然头角依旧峥嵘,但并不表示德国新一代的电影创作就陷溺在遥远的荣光,停滞不前。
以《萝拉快跑》Lola rennt(1998)一新德国电影形象的汤姆.提克威(Tom Tykwer)可算是代表性人物,他的作品揭橥了新生代的感性:快速、敏锐、怀疑、狂放而颠覆。类似的愤怒(特别是对上一代的保守及社会秩序的僵化)也可从汉斯.韦加纳(Hans Weingartner)的《替天行盗》Die Fetten Jahre sind vorbei(2004)看出。只不过前者诉诸于形式上的创意更为突出(两度反转,三种结局),后者则以社会学式的论述外加三角关系向现状抗议(尤其是对理想变质的前任革命青年╱现在的保守中年)。
有趣的是新世纪的德国电影虽然在节奏上变得更加快速、角色设定也有大量年轻化的倾向,但他们那股厚重的社会性与历史感却并未因此被消磨掉。在二战终战六十年之际陆续推出的「终战三部曲」即扮演了重新定位与检视德国历史之于当代意义的重要角色。最先推出的《帝国毁灭》Der Untergang(2004)谈希特勒穷途末路的最后挣扎;《英雄教育》Napola(2004)则从培育纳粹人才的军校和年轻男孩的反抗来检讨穷兵黩武与年轻自觉;《帝国大审判》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2005)则透过「白玫瑰党」成员苏菲.萧尔的真实故事,一方面批判纳粹将德国变成杀人机器,也就此实例强调德国并非全是纳粹同谋。
未必严肃,德国电影也有轻松与柔情
不过我们也要小心一味以流于刻板的严肃印象来解读不同德国电影创作的危险。就像前述的《英雄教育》其实在形式技巧上援用了典型通俗剧的煽情手段,大器晚成的沃夫冈.贝克(Wolfgang Becker)在快五十岁时才完成的《再见列宁》Good Bye Lenin!则是一部上乘的黑色喜剧,凭著轻灵婉转的想像力和浓郁的情感根基,将柏林围墙倒塌前后、东西德分合等看似生硬的历史题材,变成一个绝妙好笑又不失感人的故事。
女导演卡洛琳.林克(Caroline Link)则是在《走出寂静》Jenseits der Stille(1996)、《冰淇淋的滋味》Pünktchen und Anton(1999)后,将她擅长的儿童成长及女性议题、家庭通俗剧手法,一并发扬在描述德籍犹太一家三口于二次大战逃往非洲定居的《何处是我家》Nirgendwo in Afrika(2001),让影片在理所当然的史诗架构外,还提供了更精采细腻的女性成长与情欲刻画。
文字|闻天祥 资深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