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
-
焦點專題 Focus 走在遙遠烏托邦路上的德國獨立劇場體系
透過到位補助,讓藝術家與市場雙贏?!
在今年(2025)的農曆過年前,台灣文化部預算遭史上最大幅度刪減,表演藝術產業也備受波及,甚至有立委以「要飯的」來諷刺接受補助的單位,且許多社會輿論圍繞著「文化產業該不該由納稅人的錢長期扶植」,讓人大為感慨。因此,下文將介紹一個充滿烏托邦概念的他山之石,以供台灣讀者參考。 如果說,這世界上存在一種烏托邦式的劇場營運體系,和商業邏輯完全相反,不只劇場票價比電影票還要便宜,無論什麼類型的演出都經常高朋滿座。況且,不論是場館或劇團,都可以得到營運支出總額90%到100%的補助,包括所有人事薪水。因此,在場館策展或劇團創作時,不需要以「必須把票賣光才能生存」的不可承受之重壓在肩上,而是去思考:在這個時刻、這樣的社會政治脈絡下,什麼才是對一個人、一個體系、一個環境重要的事情?如果有這樣一個烏托邦,那麼,劇團會做出什麼樣的作品?場館會端出什麼樣的策展?沒有商業壓力還會有競爭力嗎? 上一段描述的種種,不光只是想像中的烏托邦世界,而是德國獨立劇場界(freie Szene)的真實情況。此文將介紹一種以社會福利為出發點的獨立劇場體系,分析其中的場館和劇團如何運作,以及詳述在其補助體系誕生40多年後的今天,有什麼樣的藝術團體在此環境孕育茁壯。
-
焦點專題 Focus 衝擊現場:劇場對社會還是重要的嗎?
扼減資源引發地震 劇場生存岌岌可危?!
2023年以來,德國陷入近20年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同時軍事支出卻因持續的烏俄戰爭而必須大幅增加。2025年,許多州立、市立劇院和獨立場館面臨政府大幅刪減補助的困境,且刪減額度之高前所未見,許多劇院已經開始討論如何因應未來數年可預期的緊急狀態。德國無論是公立劇院還是獨立場館,政府補助皆占了總營收的八成、甚至九成以上,所以當補助巨幅下降時,場館即直接面臨生存危機。
-
焦點專題 Focus
在危機中堅持想像:德國劇場如何面對文化預算縮減
自19世紀以來,德國劇場制度便以穩定的公共資源配置與多層級補助架構著稱,支撐起從城市劇場到獨立團體的豐沛生態。這套建立於「文化作為公共責任」之上的體系,過去數十年幾乎未曾動搖。然而,隨著2023年起軍事支出上升與聯邦預算收緊,各地文化預算接連縮減,儘管補助結構尚未全面崩解,現場已可見策略調整與資源重分配的跡象。 本專題的前兩篇報導已探討德國的補助制度與獨立劇場現況,本文則專訪德勒斯登赫勒勞歐洲藝術中心(HELLERAU European Centre for the Arts,以下簡稱赫勒勞)的節目部經理安德烈.夏倫貝格(Andr Schallenberg),分享他對制度變化與劇場公共角色的觀察,也探討赫勒勞作為同時具備歷史背景、國際策展能量與社區實踐的場館,如何在資源受限下重新校準策略、重構合作關係。 預算緊縮的當下:不均勻、尚未全面浮現的風暴 受訪之時,夏倫貝格表示預算縮減目前仍是個敏感議題,並且牽涉多個層面。就他的觀察而言,由於預算縮減才剛開始實施,影響程度尚未明朗。因文化預算因德國聯邦制而由城市與邦政府主導,不同劇場面臨截然不同的處境。例如漢堡目前幾乎未受影響,但德勒斯登的州立劇院已宣布終止支持歐洲新銳劇場導演的年度展演平台「快轉戲劇節」(Fast Forward Festival),成為首波可見的削減徵兆之一。 另一個層面則是由於全球通貨膨脹,預算限制迫使愈來愈多場館將節目製作預算轉向應付基礎營運開銷。夏倫貝格說明,「比如在德勒斯登,文化預算的總額其實比前一年略高,但我們必須花更多錢支付能源與人力支出,能留給創作的資源自然就變少了。」這樣的緊縮並不完全是單一政治因素,而是由於疫情期間大規模的公共支出,戰爭所帶來的難民安置需求,以及各級政府為填補財政缺口所做的結構調整,皆影響了文化部門的資源流向。 儘管整體崩解尚未出現,但基層文化機構已開始感受到壓力。未來隨著各地政府持續調整財政優先順序,劇場營運將面臨更多不確定性。
-
音樂 暌違5年重回最愛的台灣
天后慕特駕到 展現小提琴的細膩與光輝
1976年,一位年僅13歲的德國小女孩雖然在國內獲獎無數、小有名氣,但沒有國際大賽光環的她,仍與獨奏家之名差之甚遠。她憑藉著一把小提琴以無伴奏演出,在琉森音樂節(Lucerne Festival)獲得了指揮大帝卡拉揚的青睞與大力提攜。隔年,卡拉揚將她帶到薩爾茲堡音樂節與柏林愛樂合作演出,隨後更與小女孩偕同柏林愛樂灌錄莫札特的小提琴協奏曲專輯。這位大師甚至親自給小女孩出功課,要她學習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期待未來能合作。這部被許多頂尖小提琴家公認為最困難的協奏曲之王,並非初出茅廬的青少年演奏家可輕易駕馭的曲目。小女孩用了3年時間,終於讓大師點頭認可,兩人與柏林愛樂合作灌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的錄音,小女孩也因此聲名大噪,開始了自己的傳奇,成為近50年來家喻戶曉的小提琴天后慕特(Anne-Sophie Mutter)。 2023年,慕特榮獲德國Opus Klassik的年度器樂演奏家獎,她在德國《焦點周刊》(Focus)的專訪中特別提到,在全球巡演中,台灣讓她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慕特自1995年首度訪台,在這將近30年間,她與台灣樂迷共度許多深刻美好的回憶:只要有安排亞洲巡演,就必然會造訪台灣;除了舉行音樂會,也多次主動要求安排大師班及各式講座,甚至親自挑選大師班的指導學員、不要求額外的活動費用,只是單純希望能與台灣樂迷有更多交流及分享,對於提攜後進不遺餘力。2019年訪台後,她特別在其官方社群平台上分享她十分享受在台灣演奏,國家音樂廳更是她最愛的音樂廳之一。歷經疫情,睽別5年,終於迎來慕特的第14度訪台,她將與合作長達36年的鋼琴家歐爾吉斯(Lambert Orkis)攜手在台北及台南帶來3場獨奏會。 本次選曲完全展現慕特對音樂無止盡的追尋,除了經典曲目,她也不斷為聽眾開拓新視野,交出了一份誠意滿滿的曲目單。慕特出身於德國,又傳承了卡拉揚深厚的音樂經驗,德奧作品絕對是其拿手好戲。莫札特早期的小提琴與鍵盤奏鳴曲,事實上是以鋼琴為主、小提琴為輔的風格寫作而成,《第18號小提琴奏鳴曲》屬於此類作品成熟後的新風格,小提琴與鋼琴有平等的室內樂夥伴關係,兩者展現出充滿活力而童趣的對話。義大利作曲家雷史畢基對於一般聽眾來說也許較為陌生,但他的《B小調小提琴奏鳴曲》卻相當受到歡迎。這首樂曲雖然創作於1917年,卻不見20世
-
音樂 從鄉野傳奇到殿堂名劇
《魔彈射手》 從浪漫歌劇中傾聽德國民族的聲音
1821年6月18日,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歌劇《魔彈射手》(Der Freischtz)於柏林皇家歌劇院(Knigliche Oper)首演,當晚的觀眾熱情歡呼,安可不斷,此日正是拿破崙滑鐵盧戰役6周年紀念。自從拿破崙攻陷德奧地區,德意志民族意識日漸高漲,百姓們期待一種屬於他們的聲音,這聲音不在義大利絢麗華彩的歌劇中,也不在法國奢華龐大的大歌劇舞台上,而在德國自己的歌劇裡。 《魔彈射手》就是這樣一部反映德國百姓心聲的作品。德文歌劇從早期的「說唱劇」(Singspiel)開始,隨著19世紀初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盛行,出現「德國浪漫歌劇」(German Romantic Opera),《魔彈射手》便是這種歌劇的代表作。在歌劇中,韋伯大膽地呈現民族色彩,不諱言地大談在18世紀理性時期不願多談的鬼神超自然之說;另外,有別於義、法歌劇堂皇地以希臘戲劇及英雄事蹟為題材,這部歌劇則使用德國民間鄉野傳說為劇情。 這部歌劇能如此緊扣德國百姓的心,首先表現在劇情背景的選擇。劇情發生在波希米亞森林中,而森林正是他們引以為傲的資產。德國的森林帶非常廣大,北從柏林附近經中部的圖林根區到整個南德區域,東接波希米亞森林,南接阿爾卑斯山脈,至西南的黑森林,這片廣大的森林,帶給德國人民龐大的資源、無限的遐想和傳說故事。在歌劇序曲一開頭,法國號就以重奏方式奏出靜謐森林的樂音,而代表森林的法國號在歌劇中多被重用。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奧
揮別疫情 各大樂團從應景到巧思各展身手
2023╱2024 樂季適逢許多重要的誕辰周年紀念,如拉赫瑪尼諾夫 150 周年、荀貝格150周年、布魯克納200周年及德國作曲家藍乃克(Carl Reinecke)200周年,德奧系樂團紛紛推出應景的節目,並在主題策略上展現各自的巧思與特色。 柏林愛樂歌劇與女性元素抬頭、德勒斯登在新舊交替中創造話題 柏林愛樂主打荀貝格、布魯克納及「折翼的英雄」3大主題。在策略上,首席指揮佩特連科選擇推出觀眾較不熟悉的作品,以增加樂季的亮點。他將親自指揮荀貝格的神劇《雅各的天梯》(Jakobsleiter),此外,他也請來德勒斯登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提勒曼擔任客席指揮,演出布魯克納的《習作交響曲》(Studiensymphonie)與《第零號交響曲》(Die Nullte)。以「折翼的英雄」作為主題的靈感,來自貝多芬的《英雄》。從這首內含「送葬進行曲」的交響曲出發,環顧古典音樂中所描摹的那些悲劇英雄╱英雌,如華格納的《崔斯坦》、理查.史特勞斯的《艾蕾克特拉》,以及奧乃格的《火刑台上的聖女貞德》(Jeanne d'Arc au bcher)。從上述這些曲目,可觀察到柏林愛樂在節目安排上的兩個新趨勢:一、歌劇作品演出比例明顯增加 ;二、「女性」成為新焦點。與此相呼應的是,柏林愛樂邀來韓國女指揮家金恩善(Eun Sun Kim),客席指揮荀貝格的獨角劇《等待》(Erwartung),成為新一季的話題與亮點。 新樂季亦逢德勒斯登國家歌劇院樂團建團 475周年,音樂總監提勒曼將在盛大歡慶之後正式卸任,並交棒給加提(Daniele Gatti)。有趣的是,他們倆跑到柏林愛樂客席指揮布魯克納與荀貝格,卻為德勒斯登的新樂季另作安排。今年恰好也是布拉姆斯誕辰190周年,提勒曼表示,2012年他選擇以布拉姆斯作為走馬上任的開幕音樂會,而今也以布拉姆斯為自己的任期劃下句點,算是「有始有終」。此外,他還特別規劃演出韋伯的《歡慶》序曲、華格納的《唐懷瑟》序曲及理查.史特勞斯的《玫瑰騎士》組曲與《查哈圖斯特拉如是說》。作為德奧音樂詮釋的名家,提勒曼此番算是端出自己的招牌拿手菜,來回饋德勒斯登樂迷12年來對他的愛戴。由於提勒曼個人的專長與偏好,往年德勒斯登樂季的曲目規劃,多偏於傳統與保守,因此,新一樂季重磅推出的
-
焦點專題 Focus 專訪旅德交響樂團、音樂廳雙料總監
莊東杰:提問,有時比解答還重要!
出身台灣的青年音樂家莊東杰,在獲得多個指揮大賽桂冠之後,便踏上國際樂壇,綻放光芒,音樂實力備受矚目,也因而於2021年受邀擔任德國波鴻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並接任樂團駐地的魯爾安妮莉絲.布勞斯特音樂論壇音樂廳藝術總監,從此他帶著全家落腳在此,融入在地,為自己在音樂世界扎根。本刊編輯應邀造訪這個百年樂團所在地,這次的波鴻巡禮,就從專訪莊東杰開始,請他分享他與樂團合作的種種,以及他對音樂之路的思考
-
焦點專題 Focus
匯聚市民之力 從教堂變身的談樂之所
波鴻(Bohum)位於德國西部魯爾區,前身是重要的煤礦生產地,大多數的居民從事相關產業,至今仍然能看見舊時的機械與遺跡,更有博物館展出過去的歷史故事。居民約37萬人口,雖然並非德國知名的大城市,但現任波鴻交響樂團(Bochumer Symphoniker)音樂總監的指揮莊東杰在此住了近兩年,深深體會到:「這個城市非常棒,西邊的魯爾區特色就是人們比較熱情、善良,在這裡我尤其感受得到。」 波鴻交響樂團成立於1919年,早期作為伴奏歌劇用的管絃樂團,1960年代從市政管絃樂團更名為波鴻交響樂團時,當地人士就考慮要建造音樂廳。之後,樂團曾以一座 1964年建造、帶有平屋頂的會議及多功能廳Ruhrlandhalle作為暫棲之所,但他們也曾在波鴻劇院和魯爾大學的場地之間流浪。後來,建於1868年的聖瑪麗教堂,因為歷經二戰沒有被炸毀,於是被考慮來改建為音樂廳。但困難點是廢棄已久的教堂狀況不良,也無法在有限的內部空間進行大型表演。再者,重建的龐大經費更是一大問題,向政府申請太過繁複,由個人支應負擔太大,於是波鴻居民做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決定,就是自發性的捐款。
-
焦點專題 Focus 百年樂團首度訪台
莊東杰 親自帶回「波鴻之聲」
2020年,從德國傳回了好消息:旅德台灣指揮家莊東杰在波鴻市長和文化局長的見證下簽約,於2021年起就任波鴻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和樂團駐地音樂廳魯爾安妮莉絲・布勞斯特音樂論壇音樂廳(Anneliese Brost Musikforum Ruhr)的藝術總監。台灣樂壇歡欣且驕傲,但對這個交響樂團雖好奇,卻沒有機會接觸。今年9月,莊東杰將帶領這個樂團來台巡迴演出,讓樂迷一睹什麼是「波鴻之聲」。 成立於1919年的波鴻交響樂團,迄今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是波鴻市民重要的文化資產之一。樂團擁具有一批死忠樂迷,以「波鴻交響樂團支持朋友圈」(Freundeskreis zur forderung der Bochumer Symphoniker)為名力挺。而除了結團支持的死忠樂迷,每個樂季的套票購買者更超過兩千位以上。莊東杰說:「波鴻雖然不是一個很大的城市,但我們的音樂廳跟交響樂團在這裡具有很大影響力。」 對樂迷來說,波鴻交響樂團的音色,是最期待了解的重點,同樣地,樂團對自己音色的要求與定位,也相當重視。平日排練時,不但以布幔模擬觀眾入場時的聲響,更在意台上的表現。本樂季的最大主題,就是找到新的、屬於他們的音色,因此從去年8月樂季開始,他們利用整整兩天的時間找出最適合樂團排擺設的位置,並請各領域專家在台下協助鑑定,最後才確立聲音最優美的樂團配置。這是團史上頭一遭做此實驗,也重整了聲音的傳遞方式。歷經一年多的適應後,他們將以同樣的模式來台,屆時觀眾將能聆聽到他們精心調配、與其他樂團不同的聲響織度。 關於波鴻交響樂團的特色,觀察了2年的莊東杰提出兩大重點:「第一點是,它保有德式的聲音與拉法與吹法;第二點是,相較於其他德國樂團,我真心覺得他們是非常願意接受新事物的一個樂團。」因此,屆時台灣觀眾不僅能聽到傳統,也能聽到這個樂團對音樂的新詮釋。
-
焦點專題(三) Focus
疫後新常態,探索劇場新形式?(一)
在歷經封城、解封的反覆歷程下,向來以現場性為主要特色的劇場演出,也必須在限制下殺出血路,於是無接觸的線上展演,也成為劇場創作者不能不思考的選項。文化部在日前推出「藝FUN線上舞臺計畫」,透過示範演出及公開徵件,推動售票型的線上演出,期盼在疫情時期與藝文團隊共同發展多元展演模式,也鼓勵創作者思考線上展演的創作可能。而在其他國家,又是如何透過資源挹注協助劇場工作者發展線上展演呢?讓我們透過海外作者,來分享第一線的觀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國
聯邦政府的「文化重啟」 不補貼藝術家的振興方案?
為協助因疫情停擺的藝文界盡快恢復營運,德國聯邦政府推出了「文化重啟」方案,預計投入約十億歐元對藝文領域進行經濟振興。但其政策邏輯是「先確保各類機構,藝術家的工作機會便也就保障了」,而獨立藝術家還是只能適用「第二失業金」制度,而此制度實際上涵蓋的人數僅有總數的20%,所能提供的金額甚至難以滿足最底限的生活所需。為此藝術家相關組織也串連連署、發起抗議,要求聯邦政府修改當前的「文化重啟」方案,重要的是將對獨立個體的藝文工作者的援助納入。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國際觀察—德國
犀利且獨立 自主評論的文化風景
德國的表演評論常見於報紙、雜誌、電視,評論家書寫時,不顧私交,砲火猛烈,報紙也全刊,足見評論者擁有文字獨立性,只要言有據評以理,字字都是銳利刀鋒,無須因人情包袱或商業公關而有所妥協。理性嗆聲是辯證,負評論述非毒舌,劇場人跟評論界都能持續自由創作,直接受惠者,就是觀眾。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德國文創產業網站上線 培植服務文化人
二○○七年秋天,德國政府正式頒佈了「聯邦政府文化創意產業策略」,由「經濟科技部」與「文化媒體委員會」共同執行。四月初上線的「聯邦政府文化創意產業策略」官方網站,讓在德國從事文化產業的人士都能更容易找到資源,找到自身的專業領域該找那些特定的單位協助。更重要的是,這個計畫希望能提供有效便捷的資訊,讓更多年輕人走入文化創意產業。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國--回歸寫實傳統 期待寫出戲劇新道路
從一九九○年代開始,原本導演當家的德國戲劇界,因受到倫敦劇潮與英國當代劇作家的衝擊,開展了鼓勵年輕劇作家的種種措施,多年下來,也累積了許多優秀的劇作人才,而導演與劇院也樂於與這些劇作家合作。這些新世代劇作家的創作特色,一來是告別後現代,回歸傳統寫實敘事,二來是集體創作形式與記錄性質的盛行,其三則是關懷當前的失業議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國人就是愛哈姆雷特
不論在語言傳統與現代觀點上,德國的莎劇製作都能雙軌並進,不落人後。但是,為何德國人對哈姆雷特情有獨鍾呢?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培認為哈姆雷特是一位追求真理的英雄,他的to be or not tobe,乃求證過程中所必經的心理煎熬。哲學家的態度,反映了好思辯的德國人對哈姆雷特的認同。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新.德國製造 MADE IN GERMANY
不只是歌德、席勒和布萊希特 不只是巴赫、貝多芬和布拉姆斯 不只是啤酒、豬腳和黑森林蛋糕 不只是賓士、寶馬和包浩斯 除了經典德國,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們帶你看看不一樣的當代德國 理性與感性的完美融合 嚴謹與瘋狂的極致交織 傳統與現代的驚艷再生 穩踞建築、設計與科技產業的龍頭 德國風格為何持續在全球延燒?它又如何傳承工藝的精準表現,淬煉出令人驚嘆的舞台形式,成為引領表演藝術潮流的重要先驅? 本刊邀請多位德國達人帶路 解讀政治情勢、生活型態、建築、當代藝術、旅遊等文化面向 剖析當代劇場、音樂、舞蹈、電影和文學等美學趨勢 還有十大城市、一百個不可不知的關鍵詞 讓讀者全方位掌握當代德國,快速成為德國通! 延續世界杯足球賽所引爆的德國狂潮 「二○○六兩廳院世界之窗─德國系列」也將聚焦德國 九檔最具分量製作匯聚台灣,體驗與德國零時差的藝術感動 本刊獨家專訪編舞家莎夏‧瓦茲、新銳導演卡斯登穆勒等重量級藝術家 讓讀者親睹即將來襲的德國狂潮!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十分鐘速寫
十大城市,探看德國
漢堡Hamburg 德國第一大港,第二大城,北德文化中心。易北河流經至此港寬水深,市中心內阿斯特湖週邊環繞頂級飯店、企業大樓,聖保利紅燈區為歐洲三大港市紅燈區。著名的藝文展演場所包括:漢堡港音樂劇廳、音樂廳(Musikhalle)、漢堡國家歌劇院、德意志劇院、漢堡美術館、漢堡歷史博物館、工藝博物館。 柏林Berlin 自一八七○年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後,鐵血宰相俾斯麥即統一德意志帝國,柏林自此成為德國首都。二戰後柏林圍牆將東西德分成兩半,首都暫遷波昂,一九九○年東西德統一,國都重回柏林。柏林是德國第一大城,人口約四百萬人。市區綠地與河湖佔地三分之一,布蘭登堡門為主要地標。展演場所有柏林愛樂廳、國家歌劇院、德意志國家歌劇院、音樂劇廳、柏林音樂廳、德國古根漢美術館柏林分館、德意志歷史博物館。 慕尼黑Mnchen 德國第三大城,巴伐利亞邦首府,為前往阿爾卑斯山的出發點,也是通往奧地利與義大利的門戶。以慕尼黑啤酒節、職業足球、及BMW總部和博物館而馳名。建於十九世紀的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堪稱為世界首屈一指的歌劇院,國家歌劇院也座落於此。展覽場所有舊比納克美術館、新比納克美術館、比納克現代美術館、市立美術館、巴伐利亞國家博物館、慕尼黑市立博物館。 萊比錫Leipzig 德國商展大城,世紀聞名的博覽會城、書城、和音樂城,擁有興盛且歷史悠久的書籍出版業,萊比錫書展與法蘭克福書展兩者齊名。托瑪斯教堂以巴赫精心培養的托馬斯合唱團及巴赫的指揮而聞名,他創作的《馬太受難曲》等名曲均在此首演。此外尚有負盛名的萊比錫歌劇院、萊比錫音樂廳。展場有孟德爾頌之家及博物館、萊比錫美術館、巴赫博物館。 科隆Kln 古城科隆與萊茵河相伴近兩千年,城內留有羅馬帝國遺跡,如十二座建於十到十三世紀的羅馬式教堂。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十分鐘速寫
解碼德國百分百
歷史 1. 日耳曼民族 屬於亞利安人種,從一世紀開始定居於萊茵河以東、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間的廣大地區,現在泛指德國人的祖先。 2. 德意志帝國 泛指從1871年普魯士帝國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領導下,經過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後完成統一後,到1918年霍亨索倫王朝最後一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 3. 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1815-1898) 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認為武力是取得政治和外交成就的基石而有「鐵血宰相」的稱號。發動丹麥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達成日耳曼的統一,是謂德意志帝國。 4. 納粹黨 納 粹黨原名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1921年希特勒成為黨魁。希特勒1942年在其傳記《我的奮鬥》中提到:「人類分為兩類:亞利安人及非亞利安人。前者比後 者優勝,他們是主宰人類的種族,而非雅利安人只不過是被奴役的種族。」此理念加上法西斯主義,就是納粹黨所遵從的中心思想。 5. 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 納粹黨黨魁、納粹德國元首,二次大戰時企圖建立統一歐洲的「第三帝國」,侵略其他歐洲國家,並實行種族滅絕政策,屠殺超過六百萬萬猶太人,後德國戰敗,希特勒自盡。 6. 法西斯政權 二次大戰希特勒根據其奉行的法西斯主義所建立的政權,在反對民族主義、國家主義、社會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大前題下,對內實行專制的獨裁統治,並相信只有透過戰爭才可讓國家富強,因此對外進行侵略。 7. 紐倫堡大審判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化遠觀╱社會現況
昔日西德東德,今日德西德東
每年十月三日是德國統一紀念日,但多半冷清,完全嗅不到歡欣鼓舞的節慶氣氛,這和十五年前的激動、狂喜簡直天差地別。激情過後,經過十五年的現實考驗,德國人發現統一的國家似乎並未如想像中美好。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化遠觀╱建築
建築新世紀 成熟內斂又「悶騷」
德國當代建築一如他們生產的頂級汽車和精密儀器,展現出精準可靠的實用面。如今在設計上又加入上面幾個特殊方向的考量,身在德國環顧週遭的新建築環境,你會感受到一股成熟、高工業水準、卻又內斂、偶而帶點「悶騷」的特殊建築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