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
-
音樂 暌違5年重回最愛的台灣
天后慕特駕到 展現小提琴的細膩與光輝
1976年,一位年僅13歲的德國小女孩雖然在國內獲獎無數、小有名氣,但沒有國際大賽光環的她,仍與獨奏家之名差之甚遠。她憑藉著一把小提琴以無伴奏演出,在琉森音樂節(Lucerne Festival)獲得了指揮大帝卡拉揚的青睞與大力提攜。隔年,卡拉揚將她帶到薩爾茲堡音樂節與柏林愛樂合作演出,隨後更與小女孩偕同柏林愛樂灌錄莫札特的小提琴協奏曲專輯。這位大師甚至親自給小女孩出功課,要她學習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期待未來能合作。這部被許多頂尖小提琴家公認為最困難的協奏曲之王,並非初出茅廬的青少年演奏家可輕易駕馭的曲目。小女孩用了3年時間,終於讓大師點頭認可,兩人與柏林愛樂合作灌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的錄音,小女孩也因此聲名大噪,開始了自己的傳奇,成為近50年來家喻戶曉的小提琴天后慕特(Anne-Sophie Mutter)。 2023年,慕特榮獲德國Opus Klassik的年度器樂演奏家獎,她在德國《焦點周刊》(Focus)的專訪中特別提到,在全球巡演中,台灣讓她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慕特自1995年首度訪台,在這將近30年間,她與台灣樂迷共度許多深刻美好的回憶:只要有安排亞洲巡演,就必然會造訪台灣;除了舉行音樂會,也多次主動要求安排大師班及各式講座,甚至親自挑選大師班的指導學員、不要求額外的活動費用,只是單純希望能與台灣樂迷有更多交流及分享,對於提攜後進不遺餘力。2019年訪台後,她特別在其官方社群平台上分享她十分享受在台灣演奏,國家音樂廳更是她最愛的音樂廳之一。歷經疫情,睽別5年,終於迎來慕特的第14度訪台,她將與合作長達36年的鋼琴家歐爾吉斯(Lambert Orkis)攜手在台北及台南帶來3場獨奏會。 本次選曲完全展現慕特對音樂無止盡的追尋,除了經典曲目,她也不斷為聽眾開拓新視野,交出了一份誠意滿滿的曲目單。慕特出身於德國,又傳承了卡拉揚深厚的音樂經驗,德奧作品絕對是其拿手好戲。莫札特早期的小提琴與鍵盤奏鳴曲,事實上是以鋼琴為主、小提琴為輔的風格寫作而成,《第18號小提琴奏鳴曲》屬於此類作品成熟後的新風格,小提琴與鋼琴有平等的室內樂夥伴關係,兩者展現出充滿活力而童趣的對話。義大利作曲家雷史畢基對於一般聽眾來說也許較為陌生,但他的《B小調小提琴奏鳴曲》卻相當受到歡迎。這首樂曲雖然創作於1917年,卻不見20世
-
音樂 從鄉野傳奇到殿堂名劇
《魔彈射手》 從浪漫歌劇中傾聽德國民族的聲音
1821年6月18日,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歌劇《魔彈射手》(Der Freischtz)於柏林皇家歌劇院(Knigliche Oper)首演,當晚的觀眾熱情歡呼,安可不斷,此日正是拿破崙滑鐵盧戰役6周年紀念。自從拿破崙攻陷德奧地區,德意志民族意識日漸高漲,百姓們期待一種屬於他們的聲音,這聲音不在義大利絢麗華彩的歌劇中,也不在法國奢華龐大的大歌劇舞台上,而在德國自己的歌劇裡。 《魔彈射手》就是這樣一部反映德國百姓心聲的作品。德文歌劇從早期的「說唱劇」(Singspiel)開始,隨著19世紀初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盛行,出現「德國浪漫歌劇」(German Romantic Opera),《魔彈射手》便是這種歌劇的代表作。在歌劇中,韋伯大膽地呈現民族色彩,不諱言地大談在18世紀理性時期不願多談的鬼神超自然之說;另外,有別於義、法歌劇堂皇地以希臘戲劇及英雄事蹟為題材,這部歌劇則使用德國民間鄉野傳說為劇情。 這部歌劇能如此緊扣德國百姓的心,首先表現在劇情背景的選擇。劇情發生在波希米亞森林中,而森林正是他們引以為傲的資產。德國的森林帶非常廣大,北從柏林附近經中部的圖林根區到整個南德區域,東接波希米亞森林,南接阿爾卑斯山脈,至西南的黑森林,這片廣大的森林,帶給德國人民龐大的資源、無限的遐想和傳說故事。在歌劇序曲一開頭,法國號就以重奏方式奏出靜謐森林的樂音,而代表森林的法國號在歌劇中多被重用。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奧
揮別疫情 各大樂團從應景到巧思各展身手
2023╱2024 樂季適逢許多重要的誕辰周年紀念,如拉赫瑪尼諾夫 150 周年、荀貝格150周年、布魯克納200周年及德國作曲家藍乃克(Carl Reinecke)200周年,德奧系樂團紛紛推出應景的節目,並在主題策略上展現各自的巧思與特色。 柏林愛樂歌劇與女性元素抬頭、德勒斯登在新舊交替中創造話題 柏林愛樂主打荀貝格、布魯克納及「折翼的英雄」3大主題。在策略上,首席指揮佩特連科選擇推出觀眾較不熟悉的作品,以增加樂季的亮點。他將親自指揮荀貝格的神劇《雅各的天梯》(Jakobsleiter),此外,他也請來德勒斯登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提勒曼擔任客席指揮,演出布魯克納的《習作交響曲》(Studiensymphonie)與《第零號交響曲》(Die Nullte)。以「折翼的英雄」作為主題的靈感,來自貝多芬的《英雄》。從這首內含「送葬進行曲」的交響曲出發,環顧古典音樂中所描摹的那些悲劇英雄╱英雌,如華格納的《崔斯坦》、理查.史特勞斯的《艾蕾克特拉》,以及奧乃格的《火刑台上的聖女貞德》(Jeanne d'Arc au bcher)。從上述這些曲目,可觀察到柏林愛樂在節目安排上的兩個新趨勢:一、歌劇作品演出比例明顯增加 ;二、「女性」成為新焦點。與此相呼應的是,柏林愛樂邀來韓國女指揮家金恩善(Eun Sun Kim),客席指揮荀貝格的獨角劇《等待》(Erwartung),成為新一季的話題與亮點。 新樂季亦逢德勒斯登國家歌劇院樂團建團 475周年,音樂總監提勒曼將在盛大歡慶之後正式卸任,並交棒給加提(Daniele Gatti)。有趣的是,他們倆跑到柏林愛樂客席指揮布魯克納與荀貝格,卻為德勒斯登的新樂季另作安排。今年恰好也是布拉姆斯誕辰190周年,提勒曼表示,2012年他選擇以布拉姆斯作為走馬上任的開幕音樂會,而今也以布拉姆斯為自己的任期劃下句點,算是「有始有終」。此外,他還特別規劃演出韋伯的《歡慶》序曲、華格納的《唐懷瑟》序曲及理查.史特勞斯的《玫瑰騎士》組曲與《查哈圖斯特拉如是說》。作為德奧音樂詮釋的名家,提勒曼此番算是端出自己的招牌拿手菜,來回饋德勒斯登樂迷12年來對他的愛戴。由於提勒曼個人的專長與偏好,往年德勒斯登樂季的曲目規劃,多偏於傳統與保守,因此,新一樂季重磅推出的
-
焦點專題 Focus 專訪旅德交響樂團、音樂廳雙料總監
莊東杰:提問,有時比解答還重要!
出身台灣的青年音樂家莊東杰,在獲得多個指揮大賽桂冠之後,便踏上國際樂壇,綻放光芒,音樂實力備受矚目,也因而於2021年受邀擔任德國波鴻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並接任樂團駐地的魯爾安妮莉絲.布勞斯特音樂論壇音樂廳藝術總監,從此他帶著全家落腳在此,融入在地,為自己在音樂世界扎根。本刊編輯應邀造訪這個百年樂團所在地,這次的波鴻巡禮,就從專訪莊東杰開始,請他分享他與樂團合作的種種,以及他對音樂之路的思考
-
焦點專題 Focus
匯聚市民之力 從教堂變身的談樂之所
波鴻(Bohum)位於德國西部魯爾區,前身是重要的煤礦生產地,大多數的居民從事相關產業,至今仍然能看見舊時的機械與遺跡,更有博物館展出過去的歷史故事。居民約37萬人口,雖然並非德國知名的大城市,但現任波鴻交響樂團(Bochumer Symphoniker)音樂總監的指揮莊東杰在此住了近兩年,深深體會到:「這個城市非常棒,西邊的魯爾區特色就是人們比較熱情、善良,在這裡我尤其感受得到。」 波鴻交響樂團成立於1919年,早期作為伴奏歌劇用的管絃樂團,1960年代從市政管絃樂團更名為波鴻交響樂團時,當地人士就考慮要建造音樂廳。之後,樂團曾以一座 1964年建造、帶有平屋頂的會議及多功能廳Ruhrlandhalle作為暫棲之所,但他們也曾在波鴻劇院和魯爾大學的場地之間流浪。後來,建於1868年的聖瑪麗教堂,因為歷經二戰沒有被炸毀,於是被考慮來改建為音樂廳。但困難點是廢棄已久的教堂狀況不良,也無法在有限的內部空間進行大型表演。再者,重建的龐大經費更是一大問題,向政府申請太過繁複,由個人支應負擔太大,於是波鴻居民做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決定,就是自發性的捐款。
-
焦點專題 Focus 百年樂團首度訪台
莊東杰 親自帶回「波鴻之聲」
2020年,從德國傳回了好消息:旅德台灣指揮家莊東杰在波鴻市長和文化局長的見證下簽約,於2021年起就任波鴻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和樂團駐地音樂廳魯爾安妮莉絲・布勞斯特音樂論壇音樂廳(Anneliese Brost Musikforum Ruhr)的藝術總監。台灣樂壇歡欣且驕傲,但對這個交響樂團雖好奇,卻沒有機會接觸。今年9月,莊東杰將帶領這個樂團來台巡迴演出,讓樂迷一睹什麼是「波鴻之聲」。 成立於1919年的波鴻交響樂團,迄今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是波鴻市民重要的文化資產之一。樂團擁具有一批死忠樂迷,以「波鴻交響樂團支持朋友圈」(Freundeskreis zur forderung der Bochumer Symphoniker)為名力挺。而除了結團支持的死忠樂迷,每個樂季的套票購買者更超過兩千位以上。莊東杰說:「波鴻雖然不是一個很大的城市,但我們的音樂廳跟交響樂團在這裡具有很大影響力。」 對樂迷來說,波鴻交響樂團的音色,是最期待了解的重點,同樣地,樂團對自己音色的要求與定位,也相當重視。平日排練時,不但以布幔模擬觀眾入場時的聲響,更在意台上的表現。本樂季的最大主題,就是找到新的、屬於他們的音色,因此從去年8月樂季開始,他們利用整整兩天的時間找出最適合樂團排擺設的位置,並請各領域專家在台下協助鑑定,最後才確立聲音最優美的樂團配置。這是團史上頭一遭做此實驗,也重整了聲音的傳遞方式。歷經一年多的適應後,他們將以同樣的模式來台,屆時觀眾將能聆聽到他們精心調配、與其他樂團不同的聲響織度。 關於波鴻交響樂團的特色,觀察了2年的莊東杰提出兩大重點:「第一點是,它保有德式的聲音與拉法與吹法;第二點是,相較於其他德國樂團,我真心覺得他們是非常願意接受新事物的一個樂團。」因此,屆時台灣觀眾不僅能聽到傳統,也能聽到這個樂團對音樂的新詮釋。
-
焦點專題(三) Focus
疫後新常態,探索劇場新形式?(一)
在歷經封城、解封的反覆歷程下,向來以現場性為主要特色的劇場演出,也必須在限制下殺出血路,於是無接觸的線上展演,也成為劇場創作者不能不思考的選項。文化部在日前推出「藝FUN線上舞臺計畫」,透過示範演出及公開徵件,推動售票型的線上演出,期盼在疫情時期與藝文團隊共同發展多元展演模式,也鼓勵創作者思考線上展演的創作可能。而在其他國家,又是如何透過資源挹注協助劇場工作者發展線上展演呢?讓我們透過海外作者,來分享第一線的觀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國
聯邦政府的「文化重啟」 不補貼藝術家的振興方案?
為協助因疫情停擺的藝文界盡快恢復營運,德國聯邦政府推出了「文化重啟」方案,預計投入約十億歐元對藝文領域進行經濟振興。但其政策邏輯是「先確保各類機構,藝術家的工作機會便也就保障了」,而獨立藝術家還是只能適用「第二失業金」制度,而此制度實際上涵蓋的人數僅有總數的20%,所能提供的金額甚至難以滿足最底限的生活所需。為此藝術家相關組織也串連連署、發起抗議,要求聯邦政府修改當前的「文化重啟」方案,重要的是將對獨立個體的藝文工作者的援助納入。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國際觀察—德國
犀利且獨立 自主評論的文化風景
德國的表演評論常見於報紙、雜誌、電視,評論家書寫時,不顧私交,砲火猛烈,報紙也全刊,足見評論者擁有文字獨立性,只要言有據評以理,字字都是銳利刀鋒,無須因人情包袱或商業公關而有所妥協。理性嗆聲是辯證,負評論述非毒舌,劇場人跟評論界都能持續自由創作,直接受惠者,就是觀眾。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德國文創產業網站上線 培植服務文化人
二○○七年秋天,德國政府正式頒佈了「聯邦政府文化創意產業策略」,由「經濟科技部」與「文化媒體委員會」共同執行。四月初上線的「聯邦政府文化創意產業策略」官方網站,讓在德國從事文化產業的人士都能更容易找到資源,找到自身的專業領域該找那些特定的單位協助。更重要的是,這個計畫希望能提供有效便捷的資訊,讓更多年輕人走入文化創意產業。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國--回歸寫實傳統 期待寫出戲劇新道路
從一九九○年代開始,原本導演當家的德國戲劇界,因受到倫敦劇潮與英國當代劇作家的衝擊,開展了鼓勵年輕劇作家的種種措施,多年下來,也累積了許多優秀的劇作人才,而導演與劇院也樂於與這些劇作家合作。這些新世代劇作家的創作特色,一來是告別後現代,回歸傳統寫實敘事,二來是集體創作形式與記錄性質的盛行,其三則是關懷當前的失業議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國人就是愛哈姆雷特
不論在語言傳統與現代觀點上,德國的莎劇製作都能雙軌並進,不落人後。但是,為何德國人對哈姆雷特情有獨鍾呢?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培認為哈姆雷特是一位追求真理的英雄,他的to be or not tobe,乃求證過程中所必經的心理煎熬。哲學家的態度,反映了好思辯的德國人對哈姆雷特的認同。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新.德國製造 MADE IN GERMANY
不只是歌德、席勒和布萊希特 不只是巴赫、貝多芬和布拉姆斯 不只是啤酒、豬腳和黑森林蛋糕 不只是賓士、寶馬和包浩斯 除了經典德國,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們帶你看看不一樣的當代德國 理性與感性的完美融合 嚴謹與瘋狂的極致交織 傳統與現代的驚艷再生 穩踞建築、設計與科技產業的龍頭 德國風格為何持續在全球延燒?它又如何傳承工藝的精準表現,淬煉出令人驚嘆的舞台形式,成為引領表演藝術潮流的重要先驅? 本刊邀請多位德國達人帶路 解讀政治情勢、生活型態、建築、當代藝術、旅遊等文化面向 剖析當代劇場、音樂、舞蹈、電影和文學等美學趨勢 還有十大城市、一百個不可不知的關鍵詞 讓讀者全方位掌握當代德國,快速成為德國通! 延續世界杯足球賽所引爆的德國狂潮 「二○○六兩廳院世界之窗─德國系列」也將聚焦德國 九檔最具分量製作匯聚台灣,體驗與德國零時差的藝術感動 本刊獨家專訪編舞家莎夏‧瓦茲、新銳導演卡斯登穆勒等重量級藝術家 讓讀者親睹即將來襲的德國狂潮!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十分鐘速寫
十大城市,探看德國
漢堡Hamburg 德國第一大港,第二大城,北德文化中心。易北河流經至此港寬水深,市中心內阿斯特湖週邊環繞頂級飯店、企業大樓,聖保利紅燈區為歐洲三大港市紅燈區。著名的藝文展演場所包括:漢堡港音樂劇廳、音樂廳(Musikhalle)、漢堡國家歌劇院、德意志劇院、漢堡美術館、漢堡歷史博物館、工藝博物館。 柏林Berlin 自一八七○年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後,鐵血宰相俾斯麥即統一德意志帝國,柏林自此成為德國首都。二戰後柏林圍牆將東西德分成兩半,首都暫遷波昂,一九九○年東西德統一,國都重回柏林。柏林是德國第一大城,人口約四百萬人。市區綠地與河湖佔地三分之一,布蘭登堡門為主要地標。展演場所有柏林愛樂廳、國家歌劇院、德意志國家歌劇院、音樂劇廳、柏林音樂廳、德國古根漢美術館柏林分館、德意志歷史博物館。 慕尼黑Mnchen 德國第三大城,巴伐利亞邦首府,為前往阿爾卑斯山的出發點,也是通往奧地利與義大利的門戶。以慕尼黑啤酒節、職業足球、及BMW總部和博物館而馳名。建於十九世紀的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堪稱為世界首屈一指的歌劇院,國家歌劇院也座落於此。展覽場所有舊比納克美術館、新比納克美術館、比納克現代美術館、市立美術館、巴伐利亞國家博物館、慕尼黑市立博物館。 萊比錫Leipzig 德國商展大城,世紀聞名的博覽會城、書城、和音樂城,擁有興盛且歷史悠久的書籍出版業,萊比錫書展與法蘭克福書展兩者齊名。托瑪斯教堂以巴赫精心培養的托馬斯合唱團及巴赫的指揮而聞名,他創作的《馬太受難曲》等名曲均在此首演。此外尚有負盛名的萊比錫歌劇院、萊比錫音樂廳。展場有孟德爾頌之家及博物館、萊比錫美術館、巴赫博物館。 科隆Kln 古城科隆與萊茵河相伴近兩千年,城內留有羅馬帝國遺跡,如十二座建於十到十三世紀的羅馬式教堂。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十分鐘速寫
解碼德國百分百
歷史 1. 日耳曼民族 屬於亞利安人種,從一世紀開始定居於萊茵河以東、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間的廣大地區,現在泛指德國人的祖先。 2. 德意志帝國 泛指從1871年普魯士帝國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領導下,經過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後完成統一後,到1918年霍亨索倫王朝最後一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 3. 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1815-1898) 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認為武力是取得政治和外交成就的基石而有「鐵血宰相」的稱號。發動丹麥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達成日耳曼的統一,是謂德意志帝國。 4. 納粹黨 納 粹黨原名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1921年希特勒成為黨魁。希特勒1942年在其傳記《我的奮鬥》中提到:「人類分為兩類:亞利安人及非亞利安人。前者比後 者優勝,他們是主宰人類的種族,而非雅利安人只不過是被奴役的種族。」此理念加上法西斯主義,就是納粹黨所遵從的中心思想。 5. 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 納粹黨黨魁、納粹德國元首,二次大戰時企圖建立統一歐洲的「第三帝國」,侵略其他歐洲國家,並實行種族滅絕政策,屠殺超過六百萬萬猶太人,後德國戰敗,希特勒自盡。 6. 法西斯政權 二次大戰希特勒根據其奉行的法西斯主義所建立的政權,在反對民族主義、國家主義、社會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大前題下,對內實行專制的獨裁統治,並相信只有透過戰爭才可讓國家富強,因此對外進行侵略。 7. 紐倫堡大審判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化遠觀╱社會現況
昔日西德東德,今日德西德東
每年十月三日是德國統一紀念日,但多半冷清,完全嗅不到歡欣鼓舞的節慶氣氛,這和十五年前的激動、狂喜簡直天差地別。激情過後,經過十五年的現實考驗,德國人發現統一的國家似乎並未如想像中美好。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化遠觀╱建築
建築新世紀 成熟內斂又「悶騷」
德國當代建築一如他們生產的頂級汽車和精密儀器,展現出精準可靠的實用面。如今在設計上又加入上面幾個特殊方向的考量,身在德國環顧週遭的新建築環境,你會感受到一股成熟、高工業水準、卻又內斂、偶而帶點「悶騷」的特殊建築氛圍。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化遠觀╱藝術
視覺藝術 推動文明的無限力量
自二次世界大戰以降,德國的現代藝術,承襲德國表現主義與包浩斯(Bauhaus)以來的風格特質,在理性堅韌的外衣下,蔓延著自我省思氛圍的氣息,它通過各式各樣的創作表現手法,從「向歷史再反省」的角度,碰觸官方亟欲遮掩的傷痛,其前仆後繼的批判精神,在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後達到頂點。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化遠觀╱生活與美食
放慢腳步,吃個冷肉排堡吧!
素以嚴謹效率著稱的德國人,在生活上卻是一派悠哉,去各種機關辦事,要放鬆心情,欣賞辦事員「從容而高品質」的服務。吃的方面,米麵都不多,兩片麵包加上冷肉排,就是料好紮實好果腹的一餐。想融入德國生活嗎?不只要強壯自己的胃,也得放下急躁的心喔!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化遠觀╱旅遊
黑森林中的迷途之旅
想像中的黑森林是多麼的巨大神秘,深不可測,是一片荒野,充滿了猛獸及神秘;然而眼前的現實卻是如此可親,標示清楚的森林步道,在黑森林度假的德國家庭,早餐之後就牽著狗帶著孩子,溫馨享受半天或一天的森林漫步,才直呼林蔭參天時,抬頭已見教堂矗立在眼前,細數著幾世紀以來的歷史痕跡,自然與人文之間毫無接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