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共分成四幕,从〈观想〉、〈行禅〉、〈幻境〉到〈拈花〉,以维摩诘居士贯穿全场,代表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会遭遇的各种变化情境。动作灵感来自于敦煌和云冈石窟,蔡丽华两度亲赴考察,观其雕刻壁画之舞姿、服饰、法器而巧编成舞。
2006台北民族舞团—蔡丽华禅风舞作《拈花》
9/30〜10/1 2:30pm
9/30 7:30pm
台北市社教馆城市舞台
INFO 02-85096695
世事纷扰,贪嗔痴幻境动辄牵引心绪,如蛇女般纠缠难解。在一片昏沉中,突然,沉重踏地的金刚杵步威摄八方,将众生从迷昧昏睡中摇撼震醒!这是蔡丽华最新舞作《拈花》第三幕〈幻境〉中令人细胞震动的写实喻景。从一九九五年应佛光山星云法师委托编作《梵音乐舞—礼赞十方》,到二○○○年的佛教舞剧《异色莲想》,资深舞蹈家蔡丽华六十岁菩提发心,大胆推出台湾首部禅风舞作《拈花》。
用太极导引来连结禅宗与民族舞
为什么说是大胆尝试呢?禅宗精神为「拈花微笑,以心传心,不用言语,不立文字」,唯有寂静的内心才能领会。将禅修化为舞蹈,需要「在写实与抽象之间转换,时而具象点题,时而烘托情境,妙不可言。」蔡丽华说明编舞诀窍。此外,在舞台时空、感知、舞者心境上都得变换。如何连结禅宗妙法与民族舞蹈?蔡丽华萃取太极导引来转化衔接,在行禅、坐禅、立禅、动禅中,舞者以太极导引来表达律动能量,如鼓荡之气流波波流窜。在身体上,要去除民族舞对外形和姿势的关注,抛开矫饰做作,「在不经意中做出可能不完整的动作。」蔡丽华的舞作新诠,相当能体现禅风之自足自在。
用极简肢体,舞禅风意象
《拈花》共分成四幕,从〈观想〉、〈行禅〉、〈幻境〉到〈拈花〉,以维摩诘居士贯穿全场,代表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会遭遇的各种变化情境。动作灵感来自于敦煌和云冈石窟,蔡丽华两度亲赴考察,观其雕刻壁画之舞姿、服饰、法器而巧编成舞。蔡丽华描述编舞心境:「舞者化为一个个善良而美丽的菩萨,化解世间众生的迷障。」特别的是,这次由蔡丽华、胡民山、萧君玲老中青三代联手编舞,风貌将更加多彩;由朱云嵩制作的音乐,融合梵唱、古琴、西藏乐器,乐音悠渺空灵;维摩诘居士则由具二十年修行经验的舞者李为仁担纲,萧君玲、杨琳琳、赖怡伶皆是主要舞者,他们运用极简的肢体,舞出禅风意象。
蔡丽华微笑说明:「我把舞蹈当成修行,而行住坐卧皆是修行,都可落实到生活层面。以后,可以教导社区民众『行禅舞』,让大家分享这种喜悦。」台北民族舞团于入秋时节,将展现禅舞之舒适况意,让身体生命找到出口——「禅悦法喜」,这是舞作想送给大家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