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这场节目的原因,是曲目的特殊,以及从它可以观察民族管弦乐界的蜕变。台湾几个民乐团近年的观念和体质在默默质变,但由于时空特性,发展就算不是停滞,也是欠缺头绪的。依我个人观察,一些中、小型团体由于包袱小,往往容易取得体质改变或跨界演出的方式,而大型团体则兹事体大,往往应变迟缓。实验化,往往让小众变得更小;通俗化,又使乐团形象下降。如何从「中道」杀出?走出自己的路?是个问题。
这次演出曲目的特点,在于引进香港经验。香港中乐团在曲目的创新与推广方面,成绩有目共睹,在华人民乐界显得特别亮眼。作曲群有一种隐然成形的共同精神,那就是发掘民乐团既成特性和优点,试图发扬光大。这种做法和移植西洋观念、或是投合大众口味都不一样。陈能济的《梦蝶》、罗永晖《风采》便是其中代表作。另外如钟耀光萨克斯风协奏曲、卢亮辉《冬》,也巧合地都有港系音乐家的背景。民乐团若干必要的民族背景,使现代中国音乐的创作,固守某个不被西方潮流侵犯的领域。青年指挥家郭耿维出身文化大学音乐系国乐组,主修中国笛,但进入辅大主修指挥,成为东西双修全才。这也显示,在老干新枝的现代,「国乐」、「西乐」的界限将更模糊,发展迟早合流。不论就曲目分量和精神而言,台北市国这场演出都堪称近期最重要的现代民乐节目,值得注意。
文字|杨忠衡 音乐时代出版社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