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族群体性的歌舞几乎都集中在「玛雅士比」的战祭当中,包括:迎神曲、送神曲、祭歌、勇士颂、亡魂曲等多种旋律优美、和声丰富的歌曲,配合著稳定而有节奏的舞步,在大家手牵手的缓步移动当中,呈现了一个民族长久历史积累与精炼出来的音乐品味,以及和生命直接对话与呼应的艺术形式。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就有如阿里山的高知名度一般,这首家喻户晓的创作歌曲,似乎已经成为了阿里山的招牌歌,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形塑了阿里山的印象。但是对于世居在此一地区的邹族原住民而言,他们的音乐又是如何?有哪些特色?反而一般人好像不太清楚。
邹族歌舞几乎都集中在「玛雅士比」战祭中
在神话传说当中,邹族是一支起源于玉山的民族,而阿里山则是邹族的传统领域,是他们的猎场之一。邹族以「大社」为中心,形成一种与其他原住民族群不同的部落特性,进而发展了一套独特的祭典仪式操作方式。也就是说,像小米收获祭「荷美雅雅」(homeyaya)、战祭「玛雅士比」(mayasvi)、播种祭「米阿播」(miapo)等这几个属于全部落的重要祭典,分居于「小社」的族人都会回到大社来参与,而不是像其他族群一般可以各部落独立的举行。
关于小米收获祭,邹族的举行方式和其他族群有著截然不同的区别,因为邹族的这个祭典是没有歌舞的,而且因为小米女神不喜欢吵闹,所以祭典都是以静肃为主旨来进行的,这和其他族群大都以盛大的歌舞活动来表现的型态,形成了两极性的对比。邹族群体性的歌舞几乎都集中在「玛雅士比」的战祭当中,包括:迎神曲、送神曲、祭歌、勇士颂、亡魂曲等多种旋律优美、和声丰富的歌曲,配合著稳定而有节奏的舞步,在大家手牵手的缓步移动当中,呈现了一个民族长久历史积累与精炼出来的音乐品味,以及和生命直接对话与呼应的艺术形式。
战祭内容多元而有象征性意涵
「玛雅士比」是一个很特殊的祭典,它的举行与否和作物的丰欠无关,而是和战事比较有关。在从前各族群之间彼此征战、出草的时代,如何维持一个部落和族群的稳定和成长,「武力」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要维持一个族群很好的武力,则必定也同时会牵涉到整个组成氏族之间的和谐,族人的衣食无虑、健康强壮,以及部落组织之间的运作顺畅等等相关事务,因此,这个祭典虽然因为主要是祭祀军神与司命之神而多称之为「战祭」,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上,这个祭典还是将整个邹族各个不同的信仰、氏族、两性等等许多社会与文化层面的关系连结起来,形成了一套促使文化能够顺畅运行的统合性机制。
战祭的内容是非常多元而有象征性意涵的,从祭典之前的酿酒、砍芒草、采神花、修缮会所。长老、头目及勇士们登上会所准备服装和饰物等相关的工作。到祭典开始,圣火从会所当中移至祭场。勇士们围向神树,杀猪祭献、砍神树迎天神。歌唱迎神曲,进行团结祭、儿童献礼,以及会所当中的历史颂。然后再唱迎神曲、送神曲。女性拿火炬进入祭场,将火炬放入火塘之后开始加入歌舞。然后接著路祭和家祭,进行各家族祭屋的祭献,至此,祭仪的正典部分告一段落。接著,晚上则是通宵达旦的歌舞祭,一直到最后一天的半夜,长老、头目及勇士们肃穆地集中在会所,恭敬地再唱送神曲之后,整个祭仪才算正式结束。目前举行时间大约都是三天,但如果遇到部落里有族人过世,则必须要再继续进行一个月,以度过这一个具有不祥之兆的月亮,期待另一个充满希望的新月。
祭歌呈现祥和、宁静而具内省性的力量
邹族的「玛雅士比」祭歌,旋律优美,和声丰富,平缓稳定的节奏中,呈现了一种祥和、宁静而具内省性的力量。他们除了经常在国内参与各种型态的演出外,在许多国外的艺术祭或访问演出中,也都获得极大的赞赏和肯定。即将于今年四月十五日(星期日)在两厅院演奏厅所举行的「民族音乐学堂」节目中,来自阿里山的邹族,将以特富野大社为主,来藉著实际的展演、解说与多媒体展示,呈现「玛雅士比」祭典的音乐、舞蹈、诗歌与祭仪内容。如果深度的认知与理解是感动的泉源、是让感动更加明晰的助力,那么这样一种互动性的展演型态,观众将会感受到古老文明在现代舞台上依然可能存在的魅力;将会感受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时空种种意象交错、对比和冲击所形成的张力和感动。
文字|明立国 南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及美学与艺术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客家八音 丰富庶民生活的缤纷音色
文字 李秋玫 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当代音乐研究硕士
「客家八音」是客家器乐音乐的代表,流传于桃园、新竹、苗栗等四县市,是客家庄里喜庆场合不可或缺的音乐。「八音」在传统乐器学分类上,是指将乐器以本身材质作为划分的依据,共有「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类别。其使用的乐器包涵吹弹拉打,林林种种大约数十种乐器,主要是以锣鼓为基础加上主奏乐器唢呐而形成,所以鼓吹乐是最基本的演奏形式。八音团演奏型态可分为「吹场乐」与「弦索乐」。「吹场乐」包括庙会中的典礼乐、迎神送神乐与民间的婚丧喜庆音乐。而「弦索乐」则包括典礼场合的丝竹合奏与唢呐为主的器乐合奏。
随著时代的变迁,客家八音的演奏曲目日益扩增,乐器种类也更多样化,有时亦与北管、乱弹结合,作为戏剧的后场音乐。而演奏的型态也从单纯的器乐演奏,逐渐演变成融入了戏曲唱腔、山歌小调,甚至传统大曲、歌仔戏演唱等音乐种类的作品。这种多发展性与可塑性,正显现著客家八音兼容并蓄,又不减损其独特音乐风格的特质。由于采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客家八音的乐谱与其他传统乐种一样只记载简单的骨干音,称为「骨谱」,而实际演奏时,则可凭艺人本身的才华在这些骨干的基础上做加花变奏,展现自己的风格。在声响效果中,客家八音最重要、最具显著特色的乐器可说是唢呐。在八音的吹打中,唢呐戏剧化的音色及各种的音域可以作不同的变化,如模倣人物的笑声,花旦、小丑及花脸的唱腔,以及动物:如凤凰叫声、鸳鸯戏水等声音。在演奏时声音高亢激昂、锣鼓喧天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