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方乐集在固守本业与积极求新两个重点双管齐下。图为十方乐集制作「台法之音」音乐会演出。(台新银行文化艺术基金会 提供)
音乐

追求转型,疏忽本质

台新艺术奖表演艺术音乐类年度观察报告

在一般民众认为听音乐会很无聊、所有补助与奖励也偏向五光十色的综合艺术的当下,跨领域制作俨然是音乐节目的必备条件。当然,艺术的领域本无疆界,但目前音乐类跨领域制作却常常忘却自身的立足点与专业力,更忘却在与他领域合作之前,必须先对他领域有相当的了解与内化后,始能谈合作。

在一般民众认为听音乐会很无聊、所有补助与奖励也偏向五光十色的综合艺术的当下,跨领域制作俨然是音乐节目的必备条件。当然,艺术的领域本无疆界,但目前音乐类跨领域制作却常常忘却自身的立足点与专业力,更忘却在与他领域合作之前,必须先对他领域有相当的了解与内化后,始能谈合作。

虽然大环境一直摆脱不了经济萧条的阴影,但是艺文界却依旧蓬勃,姑且不论作品内容与品质,在艺文团体的努力之下,密集且多样的展演活动,的确让国内民众逐渐建立起观看展演、关心艺文的生活习惯。但是这样的现象,对音乐界而言,却不尽然全是正面且乐观的影响。

消长之间求生路

音乐节目向来欣赏门槛高,因为其演出曲目的更新程度、舞台上的视觉呈现,都无法与舞蹈节目及戏剧、戏曲等演出相提并论,就新鲜感、接受度而言,远远不及他类艺术。眼看著他类艺术的欣赏人口直线上升、民众参与感热闹腾腾,音乐团体或坚持本业、努力行销;或苦思新意、力求变化,无论是何种做法,带动全民音乐欣赏的目标,想来是一致的。

然而综观近年音乐类的节目,努力的痕迹凿凿,成长的迹象却微乎其微,除开学校老师们为了升等的独奏会以外,小型室内乐纯音乐节目演出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解说式音乐会、亲子音乐会、或是结合他类艺术的异类作品。这些制作因为主事者的艺术修为、行政执行能力、制作诚意各有不同,而显出非常参差不齐的结果,加上音乐团体向来各自为政,横向切磋支援的机制非常低落,大量消耗成本不说,对各自的制作提升也相当有限。

当然,在这一波求新求变的浪潮中,仍不乏佳作。国家国乐团前年起从文宣呈现到节目设计即做了完整的转型计划,二○○六年依乐器属性推出「精致系列」,以室内乐型态,单场展现单一乐器族群,佐以小剧场的戏剧、肢体与舞台设计,的确不愧为「精致」之作。然此系列最成功之处尚在于音乐层面,将各乐器群抽离大堆头的管弦乐团编制,以最纯净的方式发声,让观众重见丝竹乐器之美。以有限的成本、结合异领域开发新作品、固守音乐品质,国家国乐团的「精致系列」是个相当优质的榜样。

十方乐集则是在固守本业与积极求新两个重点双管齐下。「十方论坛」已蔚为风气,虽无法因此盼望当代音乐成为大众艺术,然而此种严谨、深入的推行方式,长年累积下的影响与成果是相当惊人的。二○○六年适逢十方十周年,十年的坚持令人感动,也期待十方风格与模式能成为其他音乐团体的借镜。

丝竹乐团年轻化

相对于国家国乐团以既有音乐家呈现精致室内乐的成功制作,国内丝竹乐团更掀起一股青春时尚风,往年作为国内唯一专职当代丝竹音乐展演的采风乐坊推出大型制作《十面埋伏》,出动年青演奏家同台竞演,声光灿烂的设计与通俗的音乐语汇,引起新生代不小的共鸣。

此外,行之有年的两厅院「乐坛新秀」在西洋乐器类已立下招牌,近年来连续在丝竹乐器类挖掘人才,透过「乐坛新秀」的展演,引起大众瞩目。而台北市立国乐团则打青年指挥牌,广征新生代指挥担任客席指挥,希望为丝竹乐团带来新气象。丝竹乐团开始重视形象包装,后起之秀辈出,加上新颖的曲目安排,整体呈现再度活络且多元,令人期待丝竹乐未来的发展。

大型乐团挣扎蜕变

反观国内几个大型乐团,包袱似乎比丝竹乐团还庞大。国家交响乐团由简文彬掌舵以来,以歌剧、「发现系列」、国人作品等系列,建立起NSO品牌。2005/06「发现萧斯塔可维奇」乐团演出品质仍持续往上爬升,由NSO率先举办的导聆与讲座,却未见改善。歌剧《费加洛的婚礼》无论是剧或整体设计,水平均十分低落,此时NSO已呈现摇摆现象,似乎内部的混乱呼之欲出。直到新乐季开始,《尼贝龙指环》全本制作,歌者们令人惊艳的演出、乐团亮丽的表现,替NSO扳回一成,但是「发现理查.史特劳斯」系列却已经开始走下坡,过度使用广告语汇、文案混乱不知所云,显示出NSO再度延用以往的成功模式、迅速简便地执行,却不见检讨改善每个乐季所产生的问题。NSO即将遴选新任音乐总监,但是面临两厅院政策始终政随人改,选定总监人选虽然对乐团营运必有相当助力,但似乎不是NSO目前最迫切需要的一帖药方。

国内历史最优久的交响乐团——国台交,则在这一年中卸除行政法人列管身分,重新隶属文建会。解除乐团营运第一重困境之后,国台交也如期选出常任指挥,现任常任指挥邱君强有别于国台交历代团长,不但年龄与团员相近、更是先于欧洲受到完整专业训练、经过国外歌剧院的历练后返台带领乐团的指挥,甫上任数月,邱君强与国台交将碰撞出多少火花?想必将是众人瞩目之事。短短一年中,国台交有著不少的转变,看来已累积了大转型的能量,能否真的成功实现,还有待观察。

跨界莫忘品味、传统来自当代

在一般民众认为听音乐会很无聊、所有补助与奖励也偏向五光十色的综合艺术的当下,跨领域制作俨然是音乐节目的必备条件。当然,艺术的领域本无疆界,但目前音乐类跨领域制作却常常忘却自身的立足点与专业力,更忘却在与他领域合作之前,必须先对他领域有相当的了解与内化后,始能谈合作。跨领域并非一加一等于二的算术,而是各领域的协调、互映与融合。另外,国内甚多的室内乐乐团、个人独奏家、甚至管弦乐团、合唱团等等,在浩瀚的历史曲目中应不能忽略当代曲目,历史分分秒秒进行著书写,传统也时时刻刻在建立著,唯有与当代同步,才能写进历史的乐章。

 

文字|林芳宜 乐评人、台新艺术奖观察委员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