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艺术节执行总监王文仪(台北艺术节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台北艺术节/策展理念

不只艺术,行政更要Bravo Only!

专访台北艺术节执行总监王文仪

历经多次定位与组织的变革与调整,第十届台北艺术节在国际剧场名导罗伯.威尔森作品首度登台的大师光环下,将于盛夏揭幕。打著“Bravo Only”的口号,执行总监王文仪表示,这样的定位不只是艺术上的,在艺术行政上,也以此自我要求,所以无论是节目选择、组织管理、对观众、甚至对艺术家的服务,都是以这样的期许出发。

 

历经多次定位与组织的变革与调整,第十届台北艺术节在国际剧场名导罗伯.威尔森作品首度登台的大师光环下,将于盛夏揭幕。打著“Bravo Only”的口号,执行总监王文仪表示,这样的定位不只是艺术上的,在艺术行政上,也以此自我要求,所以无论是节目选择、组织管理、对观众、甚至对艺术家的服务,都是以这样的期许出发。

 

 

Q:台北艺术节从过去委外招标的方式,改由台北市文化基金会策划执行,行政结构上的调整,是否对台北艺术节的主体造成影响?

A:从李永萍上任台北市文化局长以来,她就积极进行结构上的调整,包括组织改革、人事改革,把过去委外招标的台北市艺术节、台北儿童艺术节,以及今年开办的艺穗节,转移到台北市文化基金会策划执行。这样的改变有几个用意,首先当然是任何一个艺术节的举办,它背后都有一个常设性的团队,有一笔预算,可以进行规划,并累积经验,跟著社会的脉动,调整方向。再加上,因为公部门预算的关系,从议会审核通过预算,内部作业到招标委外,除了时间仓促外,招标不保证是同一个团队,经验无法传承延续。

台北市文化基金会在一九九八年开始办理台北艺术节,但因当时基金会设在新闻处下,预算使用没有经过市议会监督,引发了利益输送白手套的质疑。之后,在廖咸浩文化局长任内,基金会再度发挥功能,只是当时是把它视为一个民间单位,让它来标案经营台北艺术村。直到去年,公设财团法人的立法结构完成,有得到法源依据,基金会才开始重新运作,其中包括组织章程的变更、董事的组合和经费运用,一改过去被诟病不经过议会监督的行政程序。

现行的艺术节结构是台北市文化局主办补助,文化基金会办理的模式,今年有两千五百万的预算,还有一些自筹款,我自己预估应该至少到一千五百万,主要靠赞助和票房。未来希望突破的是,艺术节的收入或盈余,能够比照国际惯例,留在基金会沿用,如此长期累积下,或许依靠补助的比例也会降低,但以一个常设性的组织去经营这样的一个活动,在国内是相当少见的,宜兰童玩节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还需要努力。

 

Q:台北艺术节自开办以来,美学定位上经历了多次的改变,在廖咸浩局长任内,以「东方前卫」定调,今年则喊出“Bravo Only”,你怎么看艺术节的定位问题?

A:我认为「东方前卫」是个很好的slogan,当年廖咸浩局长提出这个方向时,国内文化创意产业才刚萌芽,拥有深厚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通常都会走上这一条路,在传统文化上创新,希望因此可以创造更多的市场。在我接下艺术节的行政工作后,我没有刻意朝这个方向,或刻意不朝这个方向,因为表演艺术界有太多东西可以找寻,目前我们还不想喊出一个美学上的定位。以今年我们提出的“Bravo Only”来说,我想这样的定位不只是艺术上的,在艺术行政上,也以此自我要求,所以无论是节目选择、组织管理、对观众、甚至对艺术家的服务,都是以这样的期许出发。我从来定位自己为执行总监,而非艺术总监,因为艺术总监需要一定的能力、眼界和具有艺术背景的人,而我自己认为是个很好的艺术行政工作者,如果在行政上Bravo的话,通常活动本身不会太差;但如果节目很优质,行政不Bravo,我认为那会是很大的缺憾。

 

Q: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以亚维侬和爱丁堡为例,每年的艺术节提升了整座城市在国际上的能见度,而以台北艺术节而言,是否兼具城市行销的任务,并思考在地化的特色?

A:艺术节是最容易操作的,只要有足够的钱和资源,就能做到Bravo,但它同时也面对几个挑战,第一个困难点是它发生在都会,都会本身要产生一个艺术节就很不容易,像巴黎、纽约本身的都会性格往往大过于一个艺术节的吸引力,同样回头来看,台北已经拥有很多元的创意,很好的创作能力和艺术产出,一年到头都有各式各样精采的表演,很难透过艺术节来做「城市行销」,创造像爱丁堡、亚维侬那样庞大的观光效益,或许像在宜兰这样的地方,艺术节的能见度会很高,但在要什么有什么的台北,确实不简单,这是比较惨烈的地方。

 

Q:今年节目挑选的方向为何?是否与两厅院、新舞台或其他民间经纪公司有所区隔?

A:过去二十年来,两厅院做了很多舞蹈节目,大概国际上知名的编舞家该来的都来了,但国外戏剧却很少被引进,去年莫努虚金是个例外,不过他们也谈了十年了。所以,我企图想做的是两厅院比较缺乏的,就是国外戏剧的Big Name,像罗伯.威尔森,他就是一个我们讲了很久,但始终没有办法亲眼看到节目的大师。选他的节目是一个指标,《加利哥的故事》在策略上也传达了我们的理念,从这样一位国际级大师的角度,如何透过亚洲的文化,去看待人类议题。另外,来自香港的胡恩威,呈现他的作品也是一种理想,他年纪并不大,不到四十岁,但他创作中的视野却很惊人,像历史的《万历十五年》、以佛经为题的《华严经》、说建筑的《这一夜,路易‧康说建筑》,他的气魄和胆识是目前台湾创作者没有的,也是在香港这个沙漠里面,很难得能看到这么一个一路走来,面对冷门题材一点都不畏惧,而且还很笃定,会给答案的创作者。智利的电影戏剧团也是,或者台湾的观众并不熟悉,但看完节目绝对会起立大喊Bravo的。所以艺术节的经营,你永远可以找到很棒的节目,但开发观众是最难的,就像如果你有碧娜.鲍许这张王牌在手上的时候,你能不能让观众知道她是一个钻石。

 

Q:相较之下,国内节目的挑选似乎比不上国外节目精采,你怎么看这样的安排?

A:因为拿公部门的预算办艺术节,就有照顾国内艺术家的责任,考虑国内艺术市场的发展和规范,但以一个公办艺术节来说,国际和国内节目的比例,到底什么是对的,没有标准。国内节目的挑选确实是很大的难题,这次在罗伯.威尔森的节目上用掉了大部分的预算,所以在国内节目上,我们只能广泛收集原本就要演出的团队和节目,其中,黎焕雄的几米音乐剧《向左走,向右走》,是我们期待了很多年,今年终于成行的新制作。未来,我希望台北艺术节还有视觉艺术的加入,预计明年会引进《慢舞》Slow Dancing(编按)的展出。

 

编按:《慢舞》Slow Dancing是由美国知名摄影师David Michalek主导的录像装置艺术,他拍摄了三十余位当代优秀舞者在五秒内的舞姿,然后以慢速播放,其中包含了台湾京剧演员吴兴国与现代舞者许芳宜,还有威廉.佛塞与比尔.提.琼斯等大师。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