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勤跑表演艺术活动的观众一定能发现,台湾表演艺术的舞台和视觉效果越来越多元化,不论是小剧场,还是传统戏剧的演出,都是声光效果俱佳,充满浓厚的「科技味」,为表演舞台增添不少画龙点睛的效果。这些声光创作,不少是出自当代视觉艺术家之手。
视觉艺术家们凭著科技媒体方面的专长,不只展现在个人的创作上,也受邀跨界「演出」,为表演艺术界、流行音乐界甚至是各式大型展演活动「量身订作」影像与空间装置,这般跨界合作的模式,近几年可说蔚为一股趋势,突破艺术领域间的藩篱。
当代艺术跨足商业设计与表演艺术
若要提到美术跨界的艺术家,就不能不提到李明道(Akibo)。现年四十八岁的李明道,毕业于文化大学美术系,除了艺术创作也从事设计工作,最著称的即是为流行歌手像罗大佑、伍佰、杜德伟、周华健等设计唱片封面。九○年代末,台湾流行音乐界兴起演唱会风潮,他从平面设计转向舞台视觉,为李宗盛、赵传、陈升等人的演唱会制作舞台影像。李明道表示,这样的转变其实和电脑软体的进化、技术器材的精进有很大的关系,日新月异的软硬体设备可让原本「平面化」的思考予以「空间化」呈现。在和流行音乐界合作的经验基础下,二○○七年李明道将他设计出的数位机器人「LuLubo」加入舞蹈家吴义芳的独舞演出当中,首度尝试虚拟人和真人大跳「双人舞」的戏码。今年四月,李明道将为采风乐坊的新作《西游记》设计海报和舞台视觉,七月高雄世运会的开幕典礼,他也肩负美术统筹的工作。
批判的当代艺术vs.批判的实验剧场
中青辈艺术家陈界仁也曾为他的剧场好友王墨林,跨刀制作二○○四年编导的《军史馆杀人事件》,陈界仁将影像分解、试图重组表演空间,塑造出这桩命案犹如谜团般的诡谲气氛。现年四十九岁的陈界仁,是目前国际间最富盛名的台湾艺术家,他的录像作品《加工厂》、《八德》等,探讨全球化底下,如台湾这样处于边陲地位的国家,受到国际资本主义连动影响下的社会景况,充满批判性,这样的创作特性,和手法也较具实验性的小剧场表演有所呼应。《军史馆杀人事件》还找来台湾声音艺术先锋林其蔚一起合作,林其蔚在现场收音,以此制造出大量的「噪音」。
勇于艺术跨界的新媒体世代
在跨界合作的案例当中,绝大多数是从事新媒体创作的艺术家,他们具有操作电脑、科技新品技术的能力,对舞台空间的经营最容易上手。在此前提之下,年轻艺术家自然占有比较大的优势,他们与表演团体的合作机会最为频繁,像是苏汇宇、姚仲涵、朗机工、王仲堃、陈万仁以及张耿豪、张耿华兄弟,除了苏汇宇和张耿华出身美术和雕塑研究所,其余都是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科技艺术研究所的学生,这群年届廿、卅岁的这群年轻人,对数位新科技的运用自是信手捻来,不费吹灰之力。
影像以拼贴风格见长的苏汇宇,担任过台湾渥克剧团《我的光头校园》舞台暨影像设计、河床剧团《未来主义者的食谱》和《罗伯威尔森的生平时代》等剧的影像创作,和小剧场的合作频繁。苏汇宇是六年级生,从小就是「电视儿童」的他,个人创作也以录像艺术为主,从电视、电影当中获取灵感,内容诙谐、戏谑,代表作有《所以我们反复呼喊》、《枪下非亡魂》等。
去年耶诞夜才参与陈珊妮的「视觉系乐园」演唱会的「朗机工」,是林昆颖、陈志建、张博智三个大男生组成的新媒体艺术团队。他们三人在音乐、数位影像和程式设计等领域各有所长,除了各自发表艺术作品,也常以「朗机工」团队之名,参加各项科技艺术类型的展览。他们在演唱会上,设计一朵可以和陈珊妮歌声应和的「LED灯机械花」;现场也透过三部笔记型电脑,即时变化出影像作为背景,此外,他们还为陈珊妮特制一只花朵造型的戒指,里头藏了小摄影机,可以捕捉现场画面,传入电脑加以改造后再投影出来。
另一对也常以双人组出现的是双胞胎兄弟张耿豪、张耿华。张耿豪专长平面和电脑程式设计,张耿华则对机械最为敏锐,个人艺术创作就从自身的专长发展,但创作灵感同样来自生活经验,如童年的回忆、成长的酸甜苦涩等。除此外,两人也常联手接受委托计划,如电影、电视剧的美术指导等。二○○四年,他们为皇冠小剧场举办的「绝对值:十全十美女节」制作影像装置,也为创作社的《Click,宝贝儿》做影像设计,而二○○五年的《影痴谋杀》和二○○六年的《默岛乐园》,均出自他们的设计。
互动式影像为表演艺术注入新的可能,近来传统戏曲也添加了这类科技新元素。姚仲涵、王仲堃、陈万仁这三位七年级生,都曾与传统艺术有过合作关系,如王仲堃、陈万仁去年便为二分之一Q剧场《半世英雄.李陵》及廖琼枝与国家国乐团合作的《冻水牡丹》等制作影像。
姚仲涵是专攻声音艺术创作的新生代艺术家,在声音艺术活动的策划、推广、创作上,都相当积极且活跃,他的声音创作或结合影像,或结合装置,变化度极高。而王仲堃的创作涵盖了录像和互动式机械动力装置,尤以立体装置是其强项;而陈万仁则主攻录像艺术,二○○六年以录像作品《月台》获得台北奖首奖,拼贴、细致的细节,是其作品予人的感受。
跨界关系再深化
虽然现在台湾艺术跨界的合作案例越来越多,跨界的目的就是期待更多元的创意火花,不过,综观目前台湾艺术跨界的合作方式,视觉艺术家大多还是处于接受委托制作影像、舞台视觉设计或道具等被动位置上,而不是真正对等的跨界关系。因此,或许未来会在目前建立起的互信基础上,继续深化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多的磨合与激荡,相信未来艺术跨界能展现出更深层的艺术表现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