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影像

相關文章 19 篇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提到科技與藝術,會想到什麼?是AR、VR,在台上拍電影?或從電視到Youtube、Netflix或愛奇藝?還是視覺、聽覺如幻覺,更能跟機器人同場共舞、飆戲?等等,讓我們先把時間回溯,將科技兩字的科學與技術分開,深究在表演藝術界、從一九六○年代開始,在創作者們一面思索、一邊想像的半世紀以來,於表演藝術場域所實踐的種種技術和兩方的互涉關係。 而時至今日,即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掌上擁有世界,甚至有著虛擬一切、化無形為有形的超強能力,站上舞台的身體、親臨現場的觀眾,仍觀看、感受並行動著,並構成「意義的可能空間」,換句話說,即使展演可以「無人」或「去人」,也不能真的「沒人」。於是,在「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這句廣告語旁,或許還得加上一句「想像力就是你的超能力」。 除了簡述當代影像科技的發展史、一探新媒體時代的身體展演外,本期專題也以表演藝術與科技相關的三大關鍵字:「幾何、影像、機器人」為重點,看看藝術創作者們如何結合、延伸他們的想像,在舞台「泛科學」實踐。 而取材自山海經、融合南北管與現代音樂的《蓬萊》和改編自艾莉絲.孟若短篇小說的《親愛的人生》,兩部作品也將於三月在國家劇院演出。《蓬萊》演員之一、新生代劇場新星崔台鎬,即在本期「聚光燈下」受邀登場,我們也藉此機會帶讀者一探這位在舞台上非常具有「存在感」的演員,他在台下真實的生活又是如何。而另一頭,在緊鑼密鼓排練之際,《親愛的人生》編導王嘉明和「超愛」孟若的小說家李維菁,則同桌相談,一邊低頭翻書、分享彼此喜歡的孟若故事,也一同崇拜讚譽,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看似樸直簡單、實則深藏難料的文字功力和寫作策略,當然,最令人好奇的,仍是導演王嘉明如何將「時間的皺折感」給搬上舞台。

    文字|黎家齊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 導演龐修表示:「《虛實之境》是一個十字路口,在這裡想像與現實、個性與社會、限制與可能性相互交叉碰撞。」
    焦點專題 Focus

    影像與馬戲 交織觸動人心 幻光馬戲團《虛實之境》

    二○一二年首演的《虛實之境》是影像與馬戲混搭的絕妙結合,探討現代人如何在工業化、機械化、都市化的浪潮中迷失自我,並希冀運用奔放的想像與藝術的魔力,喚醒都會人的赤子之心。猶如劇場版的《全面啟動》,《虛實之境》將單人環、鋼管技巧、柔術、舞輪、晃板、空中飛人、繩索等不著痕跡地融入劇情中,充滿詩意的敘事編排,搭配不斷變化的多媒體場景,帶領觀眾穿梭虛實。

    文字|廖俊逞、Patrick Lazic
    第285期 / 2016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題

    舞蹈與多媒體(上)

    當九〇年代台灣舞壇逐漸融入影像的實驗與嘗試的時候,編舞家做了什麼?觀衆應該怎麼來看這些難以界定的新實驗?這些創作經驗又將對未來的舞蹈發展產生什麼影響? 在這個分上下兩次刊登的專題中,我們將從這幾年大型的多媒體製作,包括《行草》、「狂想年代舞展」、《非愛情故事》、「與電腦共舞」等, 從經驗、技術、創作者的跨領域對話等層面,深入探尋舞蹈發展的新面貌。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09期 / 2002年01月號
  • 編舞家黃翊。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思考—編舞家說

    黃翊:我只是試圖找最接近我心中畫面的表現方式

    七年級編舞家黃翊,素有「可怕的孩子」之稱,除了早慧的編舞天分外,他結合影像、科技裝置與舞者表演的創作概念,更屢屢引起討論。然而,在一片跨領域創作的潮流之中,他的科技舞蹈實驗非為競逐流行的順風車,這個從小就對影像和科學有濃厚興趣的舞蹈創作者,顯然對「編舞」和「舞蹈」有著深度解構/探索本質的強烈企圖心。這次專訪巧合地以E-mail往返的「數位訪問」形式,請黃翊暢談他舞蹈結合影像的創作經驗,以及持續拓展編舞概念與舞蹈呈現方式的威廉.佛塞所帶給他的影響。

    文字|鄒欣寧、黃翊
    第223期 / 2011年07月號
  • 雲門舞集的《風影》邀請爆破行動藝術家蔡國強跨刀,在舞作的最後以雷射光製造炫目、虛幻又有如時光隧道的景觀,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特別企畫 Feature

    影音互動成要角 科技打破「第四面牆」

    近十年來,「跨領域」的蓬勃讓藝術的創作與表演激盪出無限可能。在各類藝術邊界逐漸模糊的同時,科技與表演藝術的結合不僅是另類的「跨領域」,更使得新製 作更多元、更精準並且在某些程度上變得更簡單。不管是影像或聲音,藉由數位科技的互動性,讓觀眾的觀賞經驗,都大大超越了以往。

    文字|李秋玫、林鑠齊
    第205期 / 2010年01月號
  • 編舞家黃翊的舞蹈創作計畫《SPIN-轉》與國內數位藝術創作團隊「朗機工」合作,研發出手臂型機械攝影裝置,透過攝影機的升降與旋轉,捕捉鏡頭下的
    特別企畫 Feature

    科技+劇場=表演藝術的實驗進行式

    將科技藝術放在表演藝術的脈絡上討論,不是去談誰比較「高科技」,應該將焦點放在當代劇場中,創作者運用科技的創意與互動性。再前衛的東西都會老舊,藝術跟著環境與思想而進展,在數位時代,所有的改變都與科技有關,創作者的思維也是;一個好的跨領域創作,一方面要讓人感受到科技性,另一方面回歸到劇場本質的表現,展現藝術的內涵。

    文字|廖俊逞
    第194期 / 2009年02月號
  • 王俊傑認為,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才是好的科技劇場作品。圖為王俊傑擔任視覺總監的音樂劇《向左走向右走》。
    其他分類

    台灣當代藝術的跨界演出

    近幾年勤跑表演藝術活動的觀眾一定能發現,台灣表演藝術的舞台和視覺效果越來越多元化,不論是小劇場,還是傳統戲劇的演出,都是聲光效果俱佳,充滿濃厚的「科技味」,為表演舞台增添不少畫龍點睛的效果。這些聲光創作,不少是出自當代視覺藝術家之手。

    文字|吳垠慧、許斌
    第194期 / 2009年02月號
  • 光束扭曲成優美的圖案,光束亦扭曲了舞者的身形。
    即將上場 Preview

    歐伯梅耶《魅影再現》 虛實之間的現在進行式

    《魅影再現》結合舞蹈、音樂、即時影像投影與電腦互動系統,挑戰實體表演藝術與虛擬多媒體互動影像極限,舞者在舞台上與光影共舞,創造人類知覺與美學新境界。《魅影再現》以兩個概念建立起作品的基本架構。首先,影像是舞者的伴侶,其次,舞台空間融合虛擬與真實,以此串連舞者的演出、即時影像合成系統、與互動裝置。

    文字|周倩漪
    第196期 / 2009年04月號
  • 《焦慮日記》結合影像與舞蹈、闡述創作者焦慮。
    焦點專題 Focus

    《焦慮日記》 與台灣舞者的生命對話 堤爾希.貝與神祕的「台灣舞蹈新星」

    法國編舞家堤爾希.貝結合影像與舞蹈、闡述創作者焦慮的舞作《焦慮日記》,將與台灣舞者合作演出。在人選上,堤爾希.貝總是會給大家一個驚喜;他表示將與代表舞蹈界新能量的創意新星合作,他不希望以作品原有的架構去限制舞者的表現,在保留舞者個人的肢體特質為前提下,讓雙方以舞蹈語彙去對話、呼應甚至是對峙。

    文字|孫平
    第185期 / 2008年05月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在劇場裡馴服影像的《安徒生計畫》 發現「現代達文西」—羅伯.勒帕吉

    人稱「現代達文西」的勒帕吉,不但將他的劇場作品化為電影,反方向的事,他也十分擅長。但看過《安徒生計畫》後,我必須說,勒帕吉實現劇場導演的理想,終於馴服了影像,讓電影如同燈光一般,服務於舞台演出。

    文字|耿一偉
    第169期 / 2007年01月號
  • 敕史川原三郎的《電光石火》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東京噪音下的新舞蹈 解讀影像世代的身體風格與城市意義

    舞踏的身體性以「消去法」為原則,不斷地消去身體以外的表現要素以尋求根源性的身體意涵。而新一代創作者卻擁抱了噪音的暈眩。如果說,東京是難以咀嚼的暈眩,那麼,日本新一代的舞台則反映出在這暈眩之下危機的身體。

    文字|林于竝、Ravi Deepres
    第137期 / 2004年05月號
  • 蓮妮.巴索舞團的《叛眼》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奇觀之下,「人本」何在? 關於視覺化影音劇場的一些觀察

    高度化的視覺影音劇場無疑已經蔚為表演藝術的風潮。然而,創作者如何運用這一類新技術和演出形式,而不犧牲原來劇場和舞蹈以「人本」為核心的表演哲學?

    文字|王嘉驥、林鑠齊
    第137期 / 2004年05月號
  • 季利安荷蘭舞蹈劇場三團由資深舞者組成,年紀大了,體力不如往昔,這時影像克服了這個困難,舞者雖然在台上,困難的動作都在影像中完成。圖為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影像入侵,劇場也瘋狂?! 影像與劇場共舞的LONG STORY

    影像的運用的確能增加劇場視覺的豐富性,但一個好的作品,若靠影像來感動人,那何不去看場電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影像如同後現代中的拼貼,用得好有加分效果,用不好將可能是場災難。

    文字|田國平、余志偉
    第137期 / 2004年05月號
  • 《Click,寶貝ㄦ》導演對於舞台上影像運用,以及影像與戲劇表演之間的互動關係有著極大的企圖。
    戲劇

    纏綿後的空虛

    攝影機和電腦動畫所塑造的視覺意象,除了銀幕與銀幕之間、銀幕與舞台表演之間的「鏡象」關係是一種較為不同的嘗試之外,並未如預期般發揮更大的功能,更遑論結合舞台上現場的表演產生新的撞擊。

    文字|王友輝、林鑠齊
    第138期 / 2004年06月號
  • 舞蹈

    技藝不展,影像反賓無主

    以數位化設計的虛擬影像製作,其用心是看得到的,不但將編舞者欲傳達的主題很用力地訴說了,而且也將觀賞者引入了影像的空間。在表現上,影像製作明顯地較現場表演豐富,加上編舞者又以近於生活化的一般性動作配合,使得現場的表演似乎只是附加的點綴,導致影像與現場表現比重不均的現象。

    文字|胡民山、陳長志
    第131期 / 2003年11月號
  • 楊惠美的表演與影像的依存度較高,但對於影像卻僅於符號的處理。
    舞蹈

    城市底下的身體演繹 第三屆小亞細亞舞蹈網絡

    黎美光的隨意、楊惠美的頹廢、布萊特的毀滅、小澤剛的禪味,四支舞作呈現四種氣質,也凸顯了舞蹈在身體訓練的要求與多元創意之間的拉踞。

    文字|胡民山、林鑠齊
    第108期 / 2001年12月號
  • 楊銘隆安排了代表人類與機械人的兩組雙人舞,討論人與人溝通模式的轉變。
    台前幕後

    科技與人文的對話

    「2000異世界」由五位編舞家聯手出擊,針對人文與科技的關係做多方的探討。演出大量運用動畫、錄像等多元媒材,將使影像投影成爲舞台上另一位重量級的「舞者」。

    文字|陳品秀、組合語言舞團
    第89期 / 2000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瞬間完美的決定

    卡迪耶‧布列松大師回憶他到印度去為甘地拍照時的情景,那是在一九四八年, 他與甘地相談甚歡,會面結束,離去不到十五分鐘,他聽到槍聲,趕緊拿著相機衝回甘地遇刺的地方,按下了一個讓全世界都難忘的快門。真的很難想像他按下快門的那一剎那,還好他可以含著眼淚按下快門,但是他內心的悲痛,卻要以冷靜的判斷去決定按下快門的那一個時刻。

    文字|Zoe佐依子
    第141期 / 2004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書介

    優人的影像 《優劇場:潘小俠攝影集》

    潘小俠的影像總給予人一種詭異的氛圍。然而,潛藏在這詭異氛圍背後的,並不是現代藝術裡的殊異性格

    文字|鍾喬
    第9期 / 1993年07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