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表演藝術

相關文章 50 篇
  • 特別企畫 Feature

    日本早稻田大學坪內博士紀念演劇博物館 不只是演劇博物館,更是文化研究重鎮

    「表演藝術」作為一門總體藝術,其延伸的檔案類型豐富多樣,從戲服、道具、設計圖到舞台模型等物件,都有其典藏價值。因此,表演藝術類型的博物館多不勝數,甚至分門別類為馬戲、音樂、戲劇、舞蹈等專業,而世界數個知名的博物館也設有「博物館圖書館」,典藏與博物館直接相關的書籍、影音或其他文件資料,與物件類型的藏品進行互文對照。最初,館內的圖書館多半供館員研究使用,後進行系統性編目,便對外開放,提供專業資訊服務。 本期,我們造訪了日本早稻田大學坪內博士紀念演劇博物館與韓國國立劇場表演藝術博物館,從各自博物典藏的獨到之處,一窺博物館、國家級表演藝術場館如何透過圖書館,進行相關研究與藝術推廣,擴增參觀者知識體驗之外,也重新定位館方的價值。

    文字|李思漢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韓國國立劇場表演藝術博物館 梳理韓國表藝歷史,定位場館座標

    「表演藝術」作為一門總體藝術,其延伸的檔案類型豐富多樣,從戲服、道具、設計圖到舞台模型等物件,都有其典藏價值。因此,表演藝術類型的博物館多不勝數,甚至分門別類為馬戲、音樂、戲劇、舞蹈等專業,而世界數個知名的博物館也設有「博物館圖書館」,典藏與博物館直接相關的書籍、影音或其他文件資料,與物件類型的藏品進行互文對照。最初,館內的圖書館多半供館員研究使用,後進行系統性編目,便對外開放,提供專業資訊服務。 本期,我們造訪了日本早稻田大學坪內博士紀念演劇博物館與韓國國立劇場表演藝術博物館,從各自博物典藏的獨到之處,一窺博物館、國家級表演藝術場館如何透過圖書館,進行相關研究與藝術推廣,擴增參觀者知識體驗之外,也重新定位館方的價值。

    文字|許景涵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 露易.芙樂運用雙棍加上柔軟布料的組合,透過上半身的移動塑造出快速變化的迷人效果。
    焦點專題 Focus

    超越擬人化 跨物種的溝通符號 視覺與表演藝術中的植物與自然

    不管是視覺藝術或表演藝術,植物作為自然的代表符號都是鮮明的。在台灣,八○年代末期的「東方身心靈」潮流中,創作者以身體的視覺形象,傳達大自然的奧秘,內容鋪陳生命儀式與自然宇宙間的流轉生息;近期的創作者,或透過影像與舞蹈,回應人類世中關於環境與身體的主題,或直接與植物合作表演,在裝置著多樣植栽的空間裡,探討人與植物共存的生態世界。而從「生物符號學」的觀點,舞蹈、表演與身體之間建構意義的多重符號指涉,也暗示了植物在劇場中的出現,不再僅僅只是成為擬人化的對象,而是超越了直接的象徵性,成為具有挑戰後人類或是人類世概念中「多重物種」關係的可能。

    文字|張懿文、林鑠齊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讀者來函

    讀者來函

    先後拜讀了兩期《表演藝術》,除了要感謝貴刊所提供的專業知識和最新的訊息之外,在此,更要寄上莫大的慰問之意。每讀一字,似乎都嗅到各位在筆耕時的汗水;每翻一頁,似乎看到各位尋找資料時的手繭。 爲表謝意,在此提出幾點建議供各位參考: 1.「分類」不夠明確,應將舞蹈的歸舞蹈,音樂的歸音樂。以第一期爲例:弘一法師就被分開在「專欄」和「里程碑」的兩個區域出現。 2.應有「人物專訪」。所謂專訪,是以「對話」形態展現,而不僅限於敍述或報導方式,「對話」可使讀者與被訪人物更爲親近,並可使文章更爲活潑、生動。(以第一期劉鳳學專訪爲例) 3.每一頁的下端處,印有日期,實顯多餘。 4.「訂購單」,及「讀者通訊」的撕邊虛線,應改爲「虛洞」,可方便讀者使用,更可提高讀者投寄的意願。 5.第一期的封底設計,像外太空飛來的怪客,與兩期的封面風格無法並駕齊驅,令人遺憾。封面如貴婦,封底如卡通。 基於期盼貴刊「更趨完美」的關懷,直言之處,尙請各位卓諒。 誠心的讀者 吳若菱敬上 吳女士: 謝謝慰問。 您提的幾點問題敬答如下: 1.專欄作者有時正好寫了和某一單元内容相合的題目,請參照閲讀。因此把專欄搬入那個單元以成「同類」?這,呃── 2.生動的人物專訪,我們會儘量做到。 3.日期大約並不是多餘,我們印時增加一點點麻煩,日後讀者即使單篇讀到或影印,也不至於找不到出版時日的資料。請視之爲「體貼」或專業刊物的「體例」如何? 4.「虛洞」會較貴一些,日後希望做到。 5.很對,我們也有此感。設計公司一時事急找了個不同的人設計封底,您的眼力眞好。不過,本期開始,我們有了不同的設計者了,觀感如何,仍歡迎來信。 編者敬覆 很喜歡《表演藝術》編排的空間感,文字和圖片的比例也很適當。啊,我眞想把它們撕下來吃掉,太美味了。 我希望貴刊能繼續在報紙和書籍之間,遊走出自己的風格。旣然它不是報紙,截稿的dead line沒那麼致命,記者稿就要更精心一些,不是流水帳一筆。其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期 / 1992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讀者來函

    讀者來函

    在看到內容之前,我們對貴刊的名稱是有著很大的想像的。我們以爲在現今多媒體表演日漸盛行,藝術範疇間的分界線逐漸模糊消失之際,「表演藝術」是用來稱呼並頌揚如Robert Wilson、John Cage等大師所帶起的多樣性藝術表演風格。因此對《表演藝術》的出現及命名便有如斯的設想,並希冀它代表著跨越藝術阡陌的決心,有著兼容並蓄的精神。 可惜的是,我們發現,《表演藝術》的命名背後似未藏有太多可深究的意涵,在內容的選取上也僅止於以兩廳院可供演出的型態爲限。即使我們能了解貴刊運作的限制並肯定其作爲一先鋒者的意義,仍無法免除對貴刊在此一思考上的要求。 台大人文報社 林怡君 怡君同學:謝謝你的來信。 爲什麼「表演藝術」該界定在「稱呼並頌揚如Robert Wil-son、John Cage等大師」的風格上而不及其他呢?作爲花了納税人的錢,也應該提供全體國民的相關知性閲讀的刊物,我們永遠不可能、也不應該把雜誌的内容只限定在「多媒體」或特定的「多樣性表演」的範圍内。事實上,我們在創刊的試刊號上就作了John Cage的紀念單元,並以他爲當期的海報。迄今才出到第三期,我們已報導評論過許多不屬於「兩廳院可供演出的型態」的演出,包括若干「地下」表演,包括上山下海廟前街口的許多民藝活動、民間演出,我們的「兼容並蓄」當然永遠不會夠,但也更不可能只以校園標準爲標準或只以Wilson、Cage爲標準。 但是,我們仍以「跨越藝術阡陌的決心」和「兼容並蓄的精神」與您共勉。 編者 敬覆 幾個月來,《表演藝術》的內容與報導爲熱愛表演藝術的我提供了不少寶貴的資訊,至爲感謝,然而,閱讀刊物中的劇評時,卻發生如下兩點疑問: 1.有些節目我沒有看過,而表演又是「曇花一現」的東西,缺乏與劇評文字相對應的可能,所以,劇評中「表演細緻」、「缺乏整體節奏」等等劇評家的個人論斷,只能視爲生花妙筆下的散文,可是: 2.卽使我有幸看過這些節目,也無法對這種「直觀外推」後的結論盡表認同,於是產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4期 / 1993年02月號
  • 鍾明德 紐約大學戲劇博士。現任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副敎授。著有《在後現代主義的雜音中》、《從馬哈/薩德到馬哈台北〉、《紐約檔案》。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鍾明德──我們的創作應與台北的狹小、嘈雜、競爭息息相關

    目前的台北劇場,人才、資訊、製作費、文建會的各種補助,都比以往豐足,但整體創作卻煞了車。前十年的小劇場幾乎是「無中生有」,每件事做來都有新鮮感。現在意識型態解嚴了、創作領域開拓了,可是邊界消失後,打下的江山並没有真正的處理和建設,這是有心人在九〇年代該做的事。 一切都要專業化。曾參與開創運動的劇壇先鋒、藝術學院的畢業生、演員、批評家,都該問自己這個問題:是不是真的想做這件事?在制度支持之下,需要的更是個人的執著了。 「當代台北劇場」的創作理念已得到相當大的共識。不論前衛與否,如果不能打動觀衆,都是仿冒文化。我們的創作應與台北的狹小、嘈雜、競爭息息相關。也許剛開始的成品粗糙、不起眼、無聊但一直做下去,才可能做出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 除了表演藝術刊物之外,我們還需要成立「表演藝術資訊中心」,廣泛收集國内外的各種表演藝術視聽資料,編印年鑑,並鼓勵翻譯、著述、研究,策劃出版。在觀衆教育方面,最有效的辦法是將劇場編入中小學演出或教學,政府也可以貼補中、小學生團體到劇院看戲的費用。 採訪、紀錄整理|閻鴻亞

    文字|閻鴻亞
    試刊號 / 1992年10月號
  • 林懷民 美國愛荷華大學英文系小說創作班畢業,獲藝術碩士。73年成立國內第一個專業現代舞團「雲門舞集」,83年創辦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並出任該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林懷民──台灣是個很獨特的地方:千瘡百孔,却又潛力十足

    觀衆比較包容、媒體比較支持、加上政府的補助,在台北從事表演藝術,起步階段因此比美國要容易得多。可是,跑到這程馬拉松的第二公里時,你就碰到瓶頸了。 這是整個體系制度的問題。從政府的評議標準不一、經費的補助與運作難以掌握、民間資助藝術不能獲得應有的免税優待、到表演資訊與認知的零亂、專業人才不足,在在使表演藝術的發展舉足維艱。對於目前文化官員的素養及努力,我深受感動;但我們還没有發展出一個可以紮根成長的基礎。 劇場文化尚未成形。政府主持的表演場地至今仍無淸晰的藝術導向,穩定發展的表演團體也太少。把劇場活動當作生活一部份的人,在我們的社會仍屬少數。 台灣是個很獨特的地方:千瘡百孔,卻又潛力十足。我們希望這塊土地變成什麼模樣?如何整理過去的足跡,看淸目前的處境,聚集衆力來發展經營?──決策的先生們是否也能離開台北,去瞭解城鄉地區的庶民生活?劇場不能只屬於某些人,某些都會。劇場不能是孤島。 美國現代舞與芭蕾在三十年代興起,六十年代政府藝術補助制度才建立。今天美國的舞蹈文化經過了半世紀的經營。我們不可能跳過累積的過程,要求立竿見影。我們要步步爲營。台灣是我們選擇來安身立命的地方,要有長遠經營的決心和做法。 採訪、紀錄整理|陳怡如

    文字|陳怡如
    試刊號 / 1992年10月號
  • 陳偉誠 文化學院舞蹈專修科畢業,82年赴美就講紐約大學舞蹈敎育硏究所,84年參加「戲劇工作坊」擔任果托夫斯基的私人助理。91年獲敎育部獎學金赴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陳偉誠──應該建立與世界表演藝術齊進的圖書資訊網

    表演藝術是台北最溫和的社會運動,它可以中和情感與現象的衝突,使人藉由共鳴的昇華而内省。 近十年來表演藝術的創作與展現往往成爲一種近似大拜拜式的現象,除了讓參與者盡情地滿足個人的表演創作慾之外,並未見作品在質量上的提昇。表演藝術的生態問題千頭萬緒,但其中影響最鉅的是,一個有心長期從事表演藝術工作的團體,如果無法有個可以安心創作與訓練的空間,根本不能談到累積與成長。在人力與場地都必須到處打游擊的混戰下,近十年來小劇場已經很難產生傑出的表演人才。 我們需要更多可靈活運用的空間,現有的都不夠。以法國爲例,政府在巴黎興建公共的排練空間,給從事創作的藝術家,僅收取象徵性的費用。我認爲主事者應有規劃的藍圖,將各表演中心的教室分時段開放供當地無固定工作場地、但達一定水準以上的表演團體使用,使他們能做持續性與累積性的訓練,以培養其特殊風格與氣質。劇場的開發,也不必局限於鏡框式的舞台。表演者與觀衆及社會間也應再做更多面的空間結合,計劃性地成立工作室;舉辦演講,落實中等學校的教育。 我常覺得表演者是最廉價的勞工。台灣既有能力在近十幾年來建立起和世界經濟聯絡的資訊網,創造了經濟的奇蹟,也應該建立與世界表演藝術齊進的圖書資訊網。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全民的文化水準,刺激創作者的自我省思,也能打破台灣表演藝術的地域性而具備世界性的眼界。 採訪、紀錄整理|陳怡如

    文字|陳怡如
    試刊號 / 1992年10月號
  • 冉而山劇場2015年在都蘭部落演出的《永恆的妮雅廬》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表演,成為生命的實踐

    台東的藝術家、團體及空間,彼此多少都有交會的時候。其中的多數人,同時也都是台東社會運動的中堅分子,近年,從較顯著的議題,例如反核廢、反美麗灣等運動,藝術以表演、文件、設計、裝置顯現,藝術家不只用音樂、行為藝術、繪畫創作,甚至用走路實踐社會行為。從部落的視角,文化、經濟與社會本來就是一體,是「現代」切割、分類了它們。而對他們來說,他們先是人,才是藝術家。

    文字|吳思鋒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題

    專題 入座聽賞新藝族

    台灣表演藝術的觀衆,無疑地,一直都是以年輕人為主力;但隨著時間的流轉與政經環境的變化,年輕一輩的文化消費族群,也呈現出不同於以往的「異/藝」類面貌。 他們可能是有錢有閒,努力維持藝文嗜好的旅行世代; 他們可能是聆聽小衆音樂,堅持獨特品味的台灣BOBO; 他們可能是沉醉於雅致崑腔,帶動崑曲復興的年輕戲迷; 是什麼樣的時空因素造就了這樣多款的新「藝」族?且讓我們在此略說一二──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16期 / 2002年08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題

    專題 發現網路世界的藝術新座標

    日新月異的網路發展,雖然歷經網站泡沬化的危機,仍拜線上遊戲發燒、寬頻技術當紅等風潮之賜,繼續保持其無遠弗屆的吸引力。然而,在經營商機的策略考量之外,思索網路發展對於表演藝術的影響,應該找到更値得我們參考的座標,進而發現豐富網路資源的無窮妙用。因此,在《表演藝術》即將成立網站的同時,我們從藝術網路資源的運用效能、網路科技與表演藝術的結合實驗、到藝術相關網站經營功能的定位與調整等議題的討論出發,試圖為讀者提供另一個觀看網路新世界的角度。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13期 / 2002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題

    赤子心上撒種 表演藝術來日方長

    儘管特為兒童而發展的演出,向來處於表演藝術光譜的邊陲,然而,誰也不能否認,兒童觀衆所代表的意義,在表演藝術整體的生態中,不容小覷:他們是兒童劇團的「今天」,更是所有以觀衆為命脈的表演藝術團體的「明天」。 尤其値此台灣經濟發展受挫,官方和民間衆多舉措一致示現「若為經濟故,什麼皆可拋」的價値觀之時,表演團體正好勘破國家扶植發展的迷思,重新回歸觀衆思考的原點。無論從藝術或市場層面來看,今天有多少兒童成為劇場的座上賓,絶對是明天這個國家表演藝術需求量的重要指標。 我們從業者的角度出發,審視台灣的表演藝術界一直以來如何接待、經營兒童的觀衆,在缺乏正規體制内的藝術教育協力的大環境下,他們如何在創作、演出之外,兼職兒童藝術教育;如此雙管齊下,試看吾人是否能樂觀來日的收成?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14期 / 2002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十週年專題

    十週年專題 2002演評面面觀

    《表演藝術》陪伴了台灣表演藝術十年,也刊登了十年的表演藝術演出評論,除了留下歷史的軌跡,我們也希望為台灣的演出評論建立良好的基礎。趁十週年社慶之際,我們希望藉此對當前的表演藝術演出評論環境進行一次體檢與分析,看看演出評論的「體質」、「體能」是否還能承載衆人的期待? 為此,我們特地針對各領域的創作者和評論者、與相關媒體工作者設計問卷,藉以了解這三方人馬的看法與期待。以下三篇文章,即為此次問卷發送的結果分析,與進一步的採訪報導。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18期 / 2002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十週年專題

    十週年專題 表藝X檔案

    關於《表演藝術》雜誌社生於一九九二年十月住在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國家音樂廳地下一樓B153室(這地方,原是設計用來當員工餐廳的)今年十歲囉! 一路走來到底是誰陪著它長大呢?它又旅行過那些地方呢? 這些都是屬於《表演藝術》的回憶歡迎關心《表演藝術》的你與我們一同分享

    文字|本刋編輯部
    第118期 / 2002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十週年專題

    漂洋過海讀表藝

    攤開一張世界地圖,試著把一個抽象的地理名詞,經由指認、標示與註記,得以稍微明確地想像。東京、大阪、巴黎、柏林、紐約、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澳門,在這些國度城鎮的某一戶人家的某個地方,正存在著一本漂洋過海抵達的《表演藝術》。 想啓動一種集點裝置、尋寶遊戲,看來日何年,《表演藝術》滿人間!

    文字|本刋編輯部
    第118期 / 2002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視窗 News

    第二屆「青創會」將於二月起舉行

    為了讓台灣的表演藝術節目精益求精,持續培育編創人才可說是不可忽視的一環。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建弘文教基金會合作舉辦的「表演藝術青年創意人才工作坊」(簡稱青創會),今年邁入第二屆,由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與洪建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簡靜惠擔任計畫主持人,將甄選廿五位青年藝術家參與,隨著卓明、林奕華、汪其楣、黎煥雄四位導演進行創作工作坊活動。活動預計自二月四日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展開,目前已截止報名,入選名單將於一月十八日公佈。(莊珮瑤) 「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庫」開張了 舞台演出稍縱即逝,只能靠影音紀錄留存,但對現在與日後的研究者來說,一個豐富而完整的表演影音資料庫,真的是不可或缺。有鑑於此,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副教授、也是創作社劇團主力編導的周慧玲,決意投入台灣現代劇場與表演的影音資料收集,歷經一年多的策劃籌備,成立了「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庫」(www.eti-tw.com)。這個資料庫已於去年十一月下旬開張,目前已取得上百筆影音資料,完成第一期的工程,大家不僅可以在此搜尋創作者或劇團資料,還能觀看劇場經典演出一分鐘;如果想看到演出全貌,請向中央大學「戲劇暨表演研究室」借閱。(莊珮瑤)

    文字|莊珮瑤
    第145期 / 2005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畢業季

    上個月中旬去了一趟上海,分別拜訪了才剛上任年餘的上海大劇院總裁方世忠,及去年剛開幕的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新蓋好的藝術中心美侖美奐自不在話下, 建築一逕兒的嶄新與華麗,位於浦西的上海大劇院剛宣佈了暑假將上演的熱門音樂劇《獅子王》;位於浦東的東方藝術中心則宣佈了「聽交響到東方」的願景,總經 理林宏鳴說出了五年請完世界十大交響樂團的魄力。 這些都不令我羨慕,因為全世界的熱錢在這裡,這裡容易玩大的。但劇院裡來來去去的 年輕經理,優雅俐落,問起來,上海大劇院核心部門平均年齡大約三十三歲,東方更年輕,平均年齡二十八歲,他們神情裡有著不會塌下的未來。因為在市場帶動 下,年輕人一畢業,就在能夠玩大的位置上。 這些年輕人讓我羨慕。因為想起二十年前剛出社會的我,也曾有過未來不會塌下來的神情,彼 時台灣在四小龍之首,社會剛解嚴,年輕人可以有認真去做一件事的機會,那是劉紹爐、李國修、劉若瑀、吳興國等人可以為藝術廢寢忘食的年代。而現在,我認識 的年輕人做完一齣戲後就揹上卡債,從誓言退出劇場,這並不是現下的特例。 六月是畢業季,這幾年來太多人談到台灣表演藝術創作上出現斷層危 機,但每一年我們可以在畢業季裡等待多少位藝術創作者由小玩大?這個月雜誌特別製作了「向左走向右走?─藝術畢業生你stand by了嗎?」專題,我們深知藝術家可遇不可求,於是我們問的是:如果不當藝術家,能做什麼?在文化創意產業的大旗下,我們的藝術科系學程做好了向外擴展的 足夠準備嗎?在整個採訪製作的過程裡,我們看到了藝術科系學生的困境與機會,也希望透過一些數據與經驗故事,讓藝術畢業生去衡度走出校門後的選擇。 至於我自己,也將在這一期暫別親愛的讀者們,由其他同仁繼續接手。過去兩年多以來,每一期歷經煎熬與歡欣,總是在寫這個欄的時候,好像和一群注視的眼睛們搏感情談心情,就像所有的畢業生一樣,有著不捨與對未來的期望。等待下一個幕起,對台灣的表演藝術共創掌聲。

    文字|盧健英
    第162期 / 2006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向左走向右走? 藝術畢業生,你Stand by了嗎?

    過去, 表演藝術這一行是職業欄上沒有的行業, 「吃不飽、餓不死」似乎是必然的宿命。 今日, 文化創意產業發燒, 表演藝術成了職場舞台上最熱門的行業。 文化創意產業究竟版圖有多大? 又有多少空間可以讓藝術科班新鮮人發揮? 藝術畢業生該向前看,還是向錢看? 通往明天的道路,究竟在何方? 下一步,怎麼走? 迎接畢業季的到來, 本刊這一期特別聚焦表演藝術畢業生的未來, 共同就「產業問題」、「就職趨勢」、「經驗分享」三方面探討。 除了關注畢業生求職的焦慮和問題, 更分析藝術產業的市場現況與優劣態勢, 提供過來人的觀察與建議。 為這群即將走出校園的社會新鮮人,找到人生的下一個舞台。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62期 / 2006年06月號
  • 編舞家黃翊的舞蹈創作計畫《SPIN-轉》與國內數位藝術創作團隊「朗機工」合作,研發出手臂型機械攝影裝置,透過攝影機的升降與旋轉,捕捉鏡頭下的
    特別企畫 Feature

    科技+劇場=表演藝術的實驗進行式

    將科技藝術放在表演藝術的脈絡上討論,不是去談誰比較「高科技」,應該將焦點放在當代劇場中,創作者運用科技的創意與互動性。再前衛的東西都會老舊,藝術跟著環境與思想而進展,在數位時代,所有的改變都與科技有關,創作者的思維也是;一個好的跨領域創作,一方面要讓人感受到科技性,另一方面回歸到劇場本質的表現,展現藝術的內涵。

    文字|廖俊逞
    第194期 / 2009年02月號
  • 王俊傑認為,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才是好的科技劇場作品。圖為王俊傑擔任視覺總監的音樂劇《向左走向右走》。
    其他分類

    台灣當代藝術的跨界演出

    近幾年勤跑表演藝術活動的觀眾一定能發現,台灣表演藝術的舞台和視覺效果越來越多元化,不論是小劇場,還是傳統戲劇的演出,都是聲光效果俱佳,充滿濃厚的「科技味」,為表演舞台增添不少畫龍點睛的效果。這些聲光創作,不少是出自當代視覺藝術家之手。

    文字|吳垠慧、許斌
    第194期 / 2009年02月號
123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