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垠慧
-
艺@展览聆听作为历史参与的方法
难民是当前重要的国际议题,可台湾离这个议题似乎遥远,实情真是如此?台湾导演刘吉雄现于「虚拟生肉」展览呈现他以1970年代末澎湖越南难民营为主题制作的纪录片与VR作品,同时并呈相关文献和影像,借以唤起台湾社会对这段发生于冷战时期的历史记忆,与此同时也串接起台湾于东亚近代史中亦曾位居参与的角色。 今年是越战结束50年,从对历史的回望,能否带给我们面对当代难民议题的些许启示,和思考台湾国际处境的可能角度?
-
艺@展览
以艺术作为「化解」的仪式
台湾当代艺术家援引宗教内容为题材者并不少见,诸如民俗祭仪、形制或其演进史等都曾为人所用,已然形成一脉创作类型,彭弘智近期发表的《未完成之作》便将进入灵界的记录编创成脚本,加入口白和舞者的即兴表演,一探亡者的未竟之事。在这部90分钟长的电影式影像当中,彭弘智以自身的直接涉入他是进入灵界寻找亡者的主体,也在过程中意外被触碰到鲜为人知的成长伤痕,这和他过往主要透过宗教元素探讨人与宗教关系的智性辩证,有著不同的路径转向。
-
艺@书我的越南母亲、哥哥与他人
2024年12月,台越新二代的蔡定邦以摄影书《本是同根生》获得「巴黎摄影节光圈摄影书奖」(Paris Photo-Aperture Foundation Photobook Awards)当中的「第一本摄影书奖」(First PhotoBook Award),这是台湾创作者第一次获得这个奖项(注1)。今年7月,哈苏基金会(Hasselblad Foundation)宣布2025年国际摄影书出版赞助金名单(注2),蔡定邦再以《水当当的金云阿姨》和波兰摄影师Paweł Starzec《Makeshift》分别获得10万瑞典克朗奖金(新台币约30万)。短短半年,这位年仅26、国小学历,影像靠自学的年轻摄影师,因接连获得国际奖项受到瞩目。 获奖之于蔡定邦,不只是得到加速摄影书出版的经济资助,实现「被看见」的想望,透过他的镜头,也呈现了越南女性移民及其后代错综复杂的生命历程。
-
艺@展览埃利亚松的艺术与其感知的那些事
1997年,奥拉弗.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以《单色房间》受到瞩目;2003年在伦敦泰德现代美术馆创作《天气计划》,迷雾笼罩发光的巨大「太阳」打造沉浸式体验,吸引约200万名观众参与,成为泰德的经典展之一,也确立埃利亚松的国际名声,这使得首次来台个展「你的好奇旅程」备受期盼(当然还有Netflix于2019年推出《抽象》纪录片的加持),开展后更是热度爆棚。
-
艺@展览记忆薄雾笼罩的「光.景」
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在《追忆似水年华》书中,从甜点玛德莲与热茶的滋味,召唤出往事浮上心头,即使气味与滋味脆弱且虚幻,却更具生命力与经久不散,勾起的回忆远比真实生活更加永恒。 在作家笔下,没有形体的回忆,是寄附在玛德莲这种小点心的滋味上,那么,对艺术家来说,记忆又如何透过视觉来做呈现?日本艺术家能条雅由(Masayoshi Nojo)以绘画、摄影和版画技巧的结合,创造出近似单色画,或像银盐相纸的反银效果,将时间洗涤下的褪色记忆,以一种诗意而朦胧的表现「显影」而出,传达似曾相识(Dj vu)的感知氛围。
-
艺@展览声音的多重宇宙
要策办一个颇具规模的声音艺术展并非易事,特别是声音的展呈通常牵涉较复杂的技术问题,以及若想在以视觉为主导的美术馆空间展出,艺术家不免得思考,在使用耳机之外,如何让听觉「呈现」的老课题。由巴黎庞毕度中心主办、国立台湾美术馆(下简称国美馆)共同合作的「无序乐章:声音艺术之旅」,由该中心新媒体艺术部门首席策展人玛切拉.利斯塔(Marcella Lista)策画,在庞毕度的典藏之外,另加入5组台湾艺术家之作,30组作品具现声音艺术的多形样貌。 利斯塔谈及,声音多数时候隐于无形,却早已是拓展艺术边界的实践场域,过去20年声音深刻地介入视觉艺术与展览文化,如:实验音乐、声音雕塑、田野录音采样、数位媒体、行为艺术及后观念艺术等,跨领域的交融展现强烈的批判性与美学能量,同时也挑战人们习以为常的感知方式。
-
艺@展览
如黑潮海纳艺术的存在与流变
我们多少都看过赖纯纯的公共艺术,她的作品遍及台湾各处,包括机场、台北和高雄捷运站、国道服务区、医院、银行、学校等,流动性的造形和鲜丽的色彩为其标志,无论基材是压克力玻璃或是金属,色彩就像舞动的精灵,在她的注视下一一落了地,化为千姿百态的形体。早在1970年代学习期间,受到指导老师廖继春启发,赖纯纯便已领略到以色彩作为表现主体的可能,以此建构出想像空间。 现于台北市立美术馆举办的「黑潮:赖纯纯回顾展」,由张晴文担纲策展,梳理这位台湾当代艺术先锋近半世纪来的阶段性代表作,从大学毕业制作的油画《阳明黄昏》(1975),到1980年代以抽象为表现形式,从画布延伸至雕塑,再扩及空间装置的创作,1990年代悠游于东西方媒材、自然物与工业材料之间的变化与创造,赋予物件存在的意义。尽管每个阶段性风格有所差异,惟色彩和空间的探索始终是她艺术思考的核心。
-
艺@展览在黑洞中呼吸、漂浮与感知
海德格引用老子的话:「知其白,守其黑」,试图告诉我们:我们原本生活在黑暗之中,为了寻找家园,我们点亮蜡烛,追寻光明。但追寻光明的同时,我们愈来愈执著于光明,而忘了我们的家其实就在黑暗之中。袁广鸣创作论述〈明日乐园〉(2023) 袁广鸣于个展「向黑潜行」发表《日常战争》、《扁平世界》和《呼吸的黑洞》3件作品,分别探触当代生活面临的暗黑威胁,以及网路改变人们身体感知世界的方式。一如既往地,这几件作品同样有种处于紧绷弦状态的不安(uncanny)与焦虑。从早期源于个人生命经验的创作,再扩展至「家」的私领域到近期的全球化语境,这样的忧惧几乎深植于他的艺术之中,也显现出台湾社会的一种共相。
-
艺@展览
折出那美丽的花朵
近年在庄普的创作当中,有一系列「以折法造景」的形式语汇实验:经由剪、划、切、割等手法,使平面转为立体,这不仅改变空间的维度,转化物件的原始身分,也由此创造出新的叙事可能。 目前于罗东文化工场举办、游崴策展的「庄普:折景」,汇集近一年多来的绘画、浅浮雕、雕塑到空间装置,诚如折法带来变异的想像或趣味,庄普逾40年的创作生涯从不囿限某一特定形式、材料或表现方式,唯有几何抽象是不变的法则。
-
话题追踪 Follow-ups神灵、能剧、当代声响(上)
创作始于绘画的许家维,自2008年发表《和平岛的故事》这部约13分钟的录像作品之后,彷如落入历史的漩涡,在迄今发表的数十件创作中,他以和台湾相关的历史为叙事主干,再透过传统表演艺术、当代声响、饶舌歌曲等元素的交织与激荡,开启历史想像的不同视角,而这样的影像特性,也为他赢得2024年荷兰「Eye艺术与电影奖」(Eye Art Film Prize),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台湾艺术家。 近来,许家维除了忙著筹拍2025年将发表的新作「水下考古虚拟实境展演」(名称暂定)(编按),还同时准备今年10月在台北画廊的个展事宜,至于已完成的作品,如:《在圣堂里的一场演出》甫于「2024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播映;2012年于滇缅边境拍摄的「回莫村计划」三部曲以及2023年泰国双年展参展作品《一位来自金三角的演员》远赴德国汉堡美术馆参展;此外,他和艺术家张硕尹、郑先喻合作的《等晶播种》(2021)、《浪涛之下亦有皇都》(2023,与日本山口媒体艺术中心共创)也于凤甲美术馆呈现这些作品,将不被外界熟知或忽视的历史碎片,经由挖掘、拾回,放进当代艺术创作之中,因而能跨越时空、地域,不断地被看见。
-
话题追踪 Follow-ups神灵、能剧、当代声响(下)
「和传统表演艺术合作,就是需要他们演出既有的内容,而不是创新的文本。我只要设定好舞台环境,一旦改变演出的语境,表演自然会产生变化。」许家维自我比喻像DJ、而不是指导演员的导演,「我的工作是让既有的不同元素在设定好的场景中交汇,因此,我的创作不是起承转合的单一叙事,而是网状的交织。」 镜外场景打破历史幻象 《神灵的书写》片中,可见许家维在摄影棚亲自向铁甲元帅解释创作概念和执行过程,往后,许家维常于作品中带入拍摄现场的画面,他本人也经常出现在片中,像导演、又像演员。他将电影「镜外场景」(hors-champ)的手法带入,成为影像叙事的一部分,貌似增添表演性,却又吊诡地像观赏舞台剧演出时,因为导演的介入,对表演造成扰动或产生叙事上的断裂,虚构的舞台场域瞬间被拉回现实。 诸如此类的手法,像是在《回莫村》(2012)、《废墟情报局》(2015)可见担任旁白的牧师和在现场掌镜、收音的育幼院少年团队;《在圣堂里的一场演出》看到许家维在片中与考古学家、作曲家和工作团队讨论的过程等。 拍出一部影片不是许家维创作的目的,「整个过程才是重点,我把它当成一个事件,拍摄只是事件的一环。」因此,在他作品中可看到3个时空层次:一是过去的事件,二是当事人在片中讲述事件的当下,三是观众看到作品时的未来时空。 「我不是要呈现历史究竟是怎样,反而更在意的是,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在想像事情?裸露拍摄的过程便是呈现一种想像事情的方法。」这样的概念近似于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史诗剧场的「疏离化」,借由让观众看到背后结构的裸露来打破幻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或诠释,书写也有它的选择:哪些要保留、什么要剔除,我只是把这些隐藏在背后的结构掀开来,对主流进行提问。」
-
艺@展览艺术作为历史的隐喻
以执导《乌布王》、《魔笛》等剧作为台湾观众所知的南非导演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1955-)也是国际著名的视觉艺术家,台北市立美术馆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RA)共同推出「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大型个展,首度将他40年创作生涯的90余件代表作在台呈现,并且梳理探究其创作轨迹。在他跨足雕塑、动画、戏剧、歌剧、电影等多元触角的背后,回归一切创作生成的原点:一张纸、一支炭笔所构成的素描绘画开始,肯特里奇以此发展出记忆、历史和风景形貌交织的独特艺术视野。 由素描转译延展的动画语汇 肯特里奇的炭笔素描是他在1982年从巴黎返回约翰尼斯堡后,于「路口大道剧团」(Junction Avenue Theatre Company)从事剧场布景与海报绘制工作,才开始专注于视觉艺术创作的摸索。相较于油画颜料层层上色的堆叠与昂贵,被一般视觉艺术家视为绘制草稿用的炭笔来自天然材料、更便于操作、具直觉和偶发性、易于涂抹且充满不确定性等特质,反而贴近于肯特里奇的表现需求,因此成为他视觉创作的惯用媒材。这次展出的早期绘画包括代表作《保育人士的舞会》(1985)和难得曝光的《船上的午宴》(1985)等皆为多联屏炭笔画作,从不同视角绘制场景内发生的事件细节,就像剧场观众从不同角度观看舞台上的演出一般,而这些绘画的主题都与种族隔离时期的南非社会现实有关。 「对于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记忆甚至早于任何艺术创作的记忆。」肯特里奇曾如此说到。南非自1948年实施种族隔离起,至1990年代初废除、1994年首次举行不分种族的总统选举为止,40多年的种族隔离政策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与排挤,在此政策阶段下成长的肯特里奇透过艺术省视这段恶名昭彰的历史,他以象征主义的手法为诠释:画中土狼、疣猪和猎豹等野生动物代表官员,燃烧的轮胎是隔离期间用以对付黑人的「火炼刑」,《卡斯皮尔充满了爱》(1988)指涉的是南非国防军镇暴装甲车「卡斯皮尔」等,在画面中与暴力相对的是沉溺于奢华生活的南非白人,两种极端的场景一同构成南非社会的现实。 有感于真实世界并非如画作一样静止,1989年肯特里奇开始创作定格动画,他以炭笔素描作为动画的源头,在工作室
-
艺@展览狂80:回首众声喧哗的反叛年代
80年代真的有什么伟大意义的话,我猜想是对那个时候的年轻人存在著某种神秘的启示。从80年代到90年代,我所看到的台湾宛如通过一场「精神叛变」,许多价值观因为新事物的出现一瞬间转变,原本遵循的典范开始移转,权力开始重组。 黄威融〈1989,一场精神叛变的开端〉(注) 2023年,台北市立美术馆将迎来40周年馆庆,这座1983年12月正式开放的台湾首间现代美术馆,现以「狂八○:跨领域灵光出现的时代」打头阵,透过档案、文献物件和艺术作品并陈展出的形式,回溯1980年代(以下简称80年代)狂飙氛围下的艺术和各式新兴文化面貌,并试图映现彼时的艺术不尽然各自发展,有时会是自发性地跨领域连结、滚动,形成强大的创作动能,一起朝向浑沌、未知的艺术世界奔去。 独一无二的80年代 80年代是充满激情又令人惴惴不安的年代:政治上的动荡,一方面承续1970年代外交挫败的事件退出联合国、台美断交等所引起的民族意识与身分认同上的论战,另一方面,1979年底爆发「美丽岛事件」及至隔年初的大逮捕全台风声鹤唳,然而,威权政体的基底却已见松动:1987年解严和开放返乡探亲,1988年初报禁解除等桎梏一一打破。 与之伴随的是,1970年代历经两次石油危机仍跻身「亚洲四小龙」且于80年代初缔造外汇存底突破百亿美元等经济奇迹,中产阶级兴起,台股喷发、消费主义和大众流行文化正兴等,都为80年代铺陈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大背景,在此氛围下的知识界与文化界在承接西方思潮的同时,也思索著如何面对熟悉又陌生的岛屿正在剧烈改变中 1983年北美馆的开张,率先迎来正值青春少壮的台湾战后婴儿潮世代,他们才正初试啼声、昂然踏上未来在哪并不明朗的艺术家职涯之路上,延续1970年代乡土文学论战的精神,急切地想回应外在超载又滚烫的能量,生产出那些名
-
艺@展览不是回顾过往 探看艺术流变及其未来
「台新艺术奖」自2002年开办以来,今年迈入20周年,这个当年国内首创同时关照视觉、表演和跨领域艺术的奖项,透过奖项机制的运作和专业艺评书写的推动,奠定它的专业地位,至今共选出67件得奖作品,不仅是对艺术家个人的表彰,也象征某个时代的印记。由林曼丽担任总策画的「NEXT台新艺术奖20周年大展」,借由重返台新艺术奖20年来的发展流变,也同时探询艺术于下一个未来之种种可能。 一场返回创作本质的回顾展 「台新艺术奖20周年大展」现于北师美术馆举行,集结40组历届得奖艺术家,在「NEXT」为命题的主架构下,或推出新作,或以得奖创作再延伸,或跨域共同创作等方式,打破过往「回顾展」作为文献或资料梳理的常态模式。除此,「台新艺术奖20周年大展」在现场展出、演出的作品之外,还有在嘉义、基隆等远距举办的论坛与活动,甚至在云端OTT观赏的影片播映等,展期间共有25场表演、带状事件型作品、行为艺术和随机的演出发生,让美术馆不只是展示的白盒子,也挑战艺术的「在场与不在场」、「可见与不可见」(如:VR)的辩证,打造出具活性、动态又富剧场特性的展览,而这样的概念正呼应台新艺术奖追求「创新、多元、深耕、公共」的核心精神。 「一开始就确立了这次不要展出得奖作品、不想成为文献展或歌功颂德的展览,而是了解艺术家的下一步、他们如何思考未来等,这样的展览才有意义。」总策画林曼丽期望能和所有艺术家得主共同完成这次展览,因此,在和历届得主沟通过「不展得奖作品,要展出现刻正在发生、或能面对未来可能性的作品」的想法之后,她邀请剧场导演姚立群、艺术家高俊宏和苏汇宇担任策展人,由他们与艺术家进行细部沟通、协调及媒合,当作品逐渐成形的同时,3位策展人也各自提出他们对于「未来」的策展观点,最后,林曼丽做整体性的统筹。 「这次策展面对的不确定性、复杂度都很高,挑战很大。」林曼丽表示,台新艺术奖从成立之初,就是秉持开放的态度,「不限制美学立场、价值取向或表达方式,而是必须在观念、形态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具备前瞻性的思维,才是奖项关注的重点。」这样的特质,不只是历届得奖作品的特色,也充分展现在这次展出作品具实验性、跨域对话、挑战边界等质地,返回创作原点的自由想像空间。
-
焦点专题 Focus 专访台北表演艺术中心董事长刘若瑀:以「开放、培育、国际网络」为北艺中心定锚
3月11日,阮剧团的《热天酣眠》为台北表演艺术中心(以下简称北艺中心)揭开为期两个月的试营运序幕。「怀胎10年」的北艺中心,为台湾表演艺术界注入一股新力及能量,第一届董事长刘若瑀更期许:北艺中心要致力于人才培育,并与国际连结,让更多台湾艺术家及团队踏上国际舞台。
-
艺@书
艺术行政也要勇于「艺想天开」
在台湾尚未有「艺术行政」观念的1980年代,平珩就因为「皇冠舞蹈工作室/小剧场」的成立,启动了「艺术行政」人生,「在误打误撞的不得已中,开始摸索这块从没人教过的领域」,累积40年的经验,化为这一本《艺想天开:平珩的创意工作学》,让大家看见艺术行政的各种工作眉角,如何也透过创意支持著艺术的发生
-
焦点专题(二) Focus
塩田千春的艺术风景
将红线、黑线如春蚕、蜘蛛吐丝交织成网蔓延在整个空间,是塩田千春最代表性的创作手法,当观众走进这样的空间,总会被眼前那片铺天盖地、交错缠绕的线网震慑。她自承作品多半是「传达内心的纠葛、无法表达的情绪,和那些难以形容我是谁的那种心情。」她每到新的展场便重新布线,付出吐丝般的高密度劳力打造出如微血管密布的硕大织网,待展览结束后全部剪掉、回归原点,等待下次展出再于此重复,而她则在这样不断重复的动作过程中,探究生命的奥义。
-
焦点专题(二) Focus
塩田千春的舞台设计
塩田千春的装置艺术予人强烈的「剧场感」,走进她的作品宛如走上一座舞台,擦身而过或停留驻足的观众,就像一个个走动的表演者,在此时交会片刻。当她将这些创作元素打造成舞台艺术时,那些日常物件在剧场的舞台上营造出超现实的异视感,那些「不在中的存在」不仅赋予舞台表演更丰富的诠释观点,也提供观众探问生命本质更多重的想像。
-
两厅院橱窗 Hot at NTCH 「好哲凳」系列讲座PART 01
我们可以没有艺术吗?
从「剧场是一个众声之所」的古典定义出发,国家两厅院与哲学作家朱家安合作策划「好哲凳」艺术思辨讲座,针对两厅院21岁以下的会员「厅院青」和一般高中生,设计一系列议题探讨的讲座与课程,尝试在公共空间撑出一个开放式哲学讨论的场域。首场邀请前文化部长郑丽君担任讲师,以「我们可以没有艺术吗?」为题,于2020年12月27日在实验剧场揭开序幕。
-
特别企画 Feature我的生命有部分是被优人拉回来的
优人神鼓(以下简称优人)的经典之作《金刚心》描述修行者克服外在的纷扰和内在的执念,终探得内心安定的力量,回归本心初衷,成为一位金刚勇士。这段历程,也恰恰能用来呼应优人团员「阿甘」甘柏驹的生命经历:曾因青少年的血气方刚惹上牢狱之灾,在狱中,因缘际会接受优人的击鼓训练,出狱后入团,踏上优人之路而今已过13个年头。 「艺术对我的生活改变很大,我算『皮』,庆幸有蛮多人拉著我、把我hold得很好,原先自己设想太多事情都蛮糟糕的。」甘柏驹侃侃谈起过往,艺术的介入让人生出现意外的转折,优人的训练让他恰如其分地发挥「动」能,也在「定」与「静」的修炼中重新定义自己,过程中有犹豫和怯步,也努力地克服和领悟。 感觉都被安排好了 甘柏驹生于1987年,屏东三地门大社部落排湾族人,排湾族名字是Livangelao Sulja。自小父母离异,国二之前在部落和vuvu(排湾族语,「阿嬷」之意)一起生活,而后上台北与母亲同住。甘柏驹说,在部落的生活很好玩,人们彼此熟识,「vuvu去田里工作,留我在家也饿不著,走去别人家就一起吃饭,都知道这是谁家的小孩。」小学时,电影《阿甘正传》(1994)热映,便有了「阿甘」这个绰号至今。 国三那年,甘柏驹沉迷于网路游戏经常翘课,就算去学校也只是找同学讲话,干扰上课,老师只好叫他:「甘柏驹,你睡觉好了。」当甘柏驹数年后加入优人,意外在团里和国中同学相遇相认,而他的国中老师竟然也是优人的「铁粉」,只能说缘分是件奇妙之事。 除了网咖,甘柏驹在朋友相揪下一起到宫庙,原以为是去喝茶聊天,隔天却练起扛轿,接著,家将、官将等阵头的阵型、动作也都认真学了起来,偏偏就是鼓打不好。虽说小时候上过主日学,甘柏驹对宗教没有特殊坚持,能和朋友瞎混、阵头有趣才重要。 一票青少年加上血气方刚,16岁的甘柏驹在一场群架事件中,将对方一位不相干的友人殴打成重伤。2007年6月,甘柏驹为此入狱服刑,外加民事赔偿累计超过400万,「这笔钱把我吓坏了,这样我还能做正当事吗?会不会永远赔不完?」甘柏驹回忆,当年在狱中,他已经设想未来可能得做「偏门」才有办法赚钱,而走偏门的后果,极有可能就是第2次、第3次的入狱,直到2009年优人首次到彰化监狱授课,狱方招募学员,开启了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