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垠慧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神灵、能剧、当代声响(上)
创作始于绘画的许家维,自2008年发表《和平岛的故事》这部约13分钟的录像作品之后,彷如落入历史的漩涡,在迄今发表的数十件创作中,他以和台湾相关的历史为叙事主干,再透过传统表演艺术、当代声响、饶舌歌曲等元素的交织与激荡,开启历史想像的不同视角,而这样的影像特性,也为他赢得2024年荷兰「Eye艺术与电影奖」(Eye Art Film Prize),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台湾艺术家。 近来,许家维除了忙著筹拍2025年将发表的新作「水下考古虚拟实境展演」(名称暂定)(编按),还同时准备今年10月在台北画廊的个展事宜,至于已完成的作品,如:《在圣堂里的一场演出》甫于「2024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播映;2012年于滇缅边境拍摄的「回莫村计划」三部曲以及2023年泰国双年展参展作品《一位来自金三角的演员》远赴德国汉堡美术馆参展;此外,他和艺术家张硕尹、郑先喻合作的《等晶播种》(2021)、《浪涛之下亦有皇都》(2023,与日本山口媒体艺术中心共创)也于凤甲美术馆呈现这些作品,将不被外界熟知或忽视的历史碎片,经由挖掘、拾回,放进当代艺术创作之中,因而能跨越时空、地域,不断地被看见。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神灵、能剧、当代声响(下)
「和传统表演艺术合作,就是需要他们演出既有的内容,而不是创新的文本。我只要设定好舞台环境,一旦改变演出的语境,表演自然会产生变化。」许家维自我比喻像DJ、而不是指导演员的导演,「我的工作是让既有的不同元素在设定好的场景中交汇,因此,我的创作不是起承转合的单一叙事,而是网状的交织。」 镜外场景打破历史幻象 《神灵的书写》片中,可见许家维在摄影棚亲自向铁甲元帅解释创作概念和执行过程,往后,许家维常于作品中带入拍摄现场的画面,他本人也经常出现在片中,像导演、又像演员。他将电影「镜外场景」(hors-champ)的手法带入,成为影像叙事的一部分,貌似增添表演性,却又吊诡地像观赏舞台剧演出时,因为导演的介入,对表演造成扰动或产生叙事上的断裂,虚构的舞台场域瞬间被拉回现实。 诸如此类的手法,像是在《回莫村》(2012)、《废墟情报局》(2015)可见担任旁白的牧师和在现场掌镜、收音的育幼院少年团队;《在圣堂里的一场演出》看到许家维在片中与考古学家、作曲家和工作团队讨论的过程等。 拍出一部影片不是许家维创作的目的,「整个过程才是重点,我把它当成一个事件,拍摄只是事件的一环。」因此,在他作品中可看到3个时空层次:一是过去的事件,二是当事人在片中讲述事件的当下,三是观众看到作品时的未来时空。 「我不是要呈现历史究竟是怎样,反而更在意的是,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在想像事情?裸露拍摄的过程便是呈现一种想像事情的方法。」这样的概念近似于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史诗剧场的「疏离化」,借由让观众看到背后结构的裸露来打破幻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或诠释,书写也有它的选择:哪些要保留、什么要剔除,我只是把这些隐藏在背后的结构掀开来,对主流进行提问。」
-
艺@展览
艺术作为历史的隐喻
以执导《乌布王》、《魔笛》等剧作为台湾观众所知的南非导演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1955-)也是国际著名的视觉艺术家,台北市立美术馆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RA)共同推出「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大型个展,首度将他40年创作生涯的90余件代表作在台呈现,并且梳理探究其创作轨迹。在他跨足雕塑、动画、戏剧、歌剧、电影等多元触角的背后,回归一切创作生成的原点:一张纸、一支炭笔所构成的素描绘画开始,肯特里奇以此发展出记忆、历史和风景形貌交织的独特艺术视野。 由素描转译延展的动画语汇 肯特里奇的炭笔素描是他在1982年从巴黎返回约翰尼斯堡后,于「路口大道剧团」(Junction Avenue Theatre Company)从事剧场布景与海报绘制工作,才开始专注于视觉艺术创作的摸索。相较于油画颜料层层上色的堆叠与昂贵,被一般视觉艺术家视为绘制草稿用的炭笔来自天然材料、更便于操作、具直觉和偶发性、易于涂抹且充满不确定性等特质,反而贴近于肯特里奇的表现需求,因此成为他视觉创作的惯用媒材。这次展出的早期绘画包括代表作《保育人士的舞会》(1985)和难得曝光的《船上的午宴》(1985)等皆为多联屏炭笔画作,从不同视角绘制场景内发生的事件细节,就像剧场观众从不同角度观看舞台上的演出一般,而这些绘画的主题都与种族隔离时期的南非社会现实有关。 「对于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记忆甚至早于任何艺术创作的记忆。」肯特里奇曾如此说到。南非自1948年实施种族隔离起,至1990年代初废除、1994年首次举行不分种族的总统选举为止,40多年的种族隔离政策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与排挤,在此政策阶段下成长的肯特里奇透过艺术省视这段恶名昭彰的历史,他以象征主义的手法为诠释:画中土狼、疣猪和猎豹等野生动物代表官员,燃烧的轮胎是隔离期间用以对付黑人的「火炼刑」,《卡斯皮尔充满了爱》(1988)指涉的是南非国防军镇暴装甲车「卡斯皮尔」等,在画面中与暴力相对的是沉溺于奢华生活的南非白人,两种极端的场景一同构成南非社会的现实。 有感于真实世界并非如画作一样静止,1989年肯特里奇开始创作定格动画,他以炭笔素描作为动画的源头,在工作室
-
艺@展览
狂80:回首众声喧哗的反叛年代
80年代真的有什么伟大意义的话,我猜想是对那个时候的年轻人存在著某种神秘的启示。从80年代到90年代,我所看到的台湾宛如通过一场「精神叛变」,许多价值观因为新事物的出现一瞬间转变,原本遵循的典范开始移转,权力开始重组。 黄威融〈1989,一场精神叛变的开端〉(注) 2023年,台北市立美术馆将迎来40周年馆庆,这座1983年12月正式开放的台湾首间现代美术馆,现以「狂八○:跨领域灵光出现的时代」打头阵,透过档案、文献物件和艺术作品并陈展出的形式,回溯1980年代(以下简称80年代)狂飙氛围下的艺术和各式新兴文化面貌,并试图映现彼时的艺术不尽然各自发展,有时会是自发性地跨领域连结、滚动,形成强大的创作动能,一起朝向浑沌、未知的艺术世界奔去。 独一无二的80年代 80年代是充满激情又令人惴惴不安的年代:政治上的动荡,一方面承续1970年代外交挫败的事件退出联合国、台美断交等所引起的民族意识与身分认同上的论战,另一方面,1979年底爆发「美丽岛事件」及至隔年初的大逮捕全台风声鹤唳,然而,威权政体的基底却已见松动:1987年解严和开放返乡探亲,1988年初报禁解除等桎梏一一打破。 与之伴随的是,1970年代历经两次石油危机仍跻身「亚洲四小龙」且于80年代初缔造外汇存底突破百亿美元等经济奇迹,中产阶级兴起,台股喷发、消费主义和大众流行文化正兴等,都为80年代铺陈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大背景,在此氛围下的知识界与文化界在承接西方思潮的同时,也思索著如何面对熟悉又陌生的岛屿正在剧烈改变中 1983年北美馆的开张,率先迎来正值青春少壮的台湾战后婴儿潮世代,他们才正初试啼声、昂然踏上未来在哪并不明朗的艺术家职涯之路上,延续1970年代乡土文学论战的精神,急切地想回应外在超载又滚烫的能量,生产出那些名
-
艺@展览
不是回顾过往 探看艺术流变及其未来
「台新艺术奖」自2002年开办以来,今年迈入20周年,这个当年国内首创同时关照视觉、表演和跨领域艺术的奖项,透过奖项机制的运作和专业艺评书写的推动,奠定它的专业地位,至今共选出67件得奖作品,不仅是对艺术家个人的表彰,也象征某个时代的印记。由林曼丽担任总策画的「NEXT台新艺术奖20周年大展」,借由重返台新艺术奖20年来的发展流变,也同时探询艺术于下一个未来之种种可能。 一场返回创作本质的回顾展 「台新艺术奖20周年大展」现于北师美术馆举行,集结40组历届得奖艺术家,在「NEXT」为命题的主架构下,或推出新作,或以得奖创作再延伸,或跨域共同创作等方式,打破过往「回顾展」作为文献或资料梳理的常态模式。除此,「台新艺术奖20周年大展」在现场展出、演出的作品之外,还有在嘉义、基隆等远距举办的论坛与活动,甚至在云端OTT观赏的影片播映等,展期间共有25场表演、带状事件型作品、行为艺术和随机的演出发生,让美术馆不只是展示的白盒子,也挑战艺术的「在场与不在场」、「可见与不可见」(如:VR)的辩证,打造出具活性、动态又富剧场特性的展览,而这样的概念正呼应台新艺术奖追求「创新、多元、深耕、公共」的核心精神。 「一开始就确立了这次不要展出得奖作品、不想成为文献展或歌功颂德的展览,而是了解艺术家的下一步、他们如何思考未来等,这样的展览才有意义。」总策画林曼丽期望能和所有艺术家得主共同完成这次展览,因此,在和历届得主沟通过「不展得奖作品,要展出现刻正在发生、或能面对未来可能性的作品」的想法之后,她邀请剧场导演姚立群、艺术家高俊宏和苏汇宇担任策展人,由他们与艺术家进行细部沟通、协调及媒合,当作品逐渐成形的同时,3位策展人也各自提出他们对于「未来」的策展观点,最后,林曼丽做整体性的统筹。 「这次策展面对的不确定性、复杂度都很高,挑战很大。」林曼丽表示,台新艺术奖从成立之初,就是秉持开放的态度,「不限制美学立场、价值取向或表达方式,而是必须在观念、形态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具备前瞻性的思维,才是奖项关注的重点。」这样的特质,不只是历届得奖作品的特色,也充分展现在这次展出作品具实验性、跨域对话、挑战边界等质地,返回创作原点的自由想像空间。
-
焦点专题 Focus 专访台北表演艺术中心董事长
刘若瑀:以「开放、培育、国际网络」为北艺中心定锚
3月11日,阮剧团的《热天酣眠》为台北表演艺术中心(以下简称北艺中心)揭开为期两个月的试营运序幕。「怀胎10年」的北艺中心,为台湾表演艺术界注入一股新力及能量,第一届董事长刘若瑀更期许:北艺中心要致力于人才培育,并与国际连结,让更多台湾艺术家及团队踏上国际舞台。
-
艺@书
艺术行政也要勇于「艺想天开」
在台湾尚未有「艺术行政」观念的1980年代,平珩就因为「皇冠舞蹈工作室/小剧场」的成立,启动了「艺术行政」人生,「在误打误撞的不得已中,开始摸索这块从没人教过的领域」,累积40年的经验,化为这一本《艺想天开:平珩的创意工作学》,让大家看见艺术行政的各种工作眉角,如何也透过创意支持著艺术的发生
-
焦点专题(二) Focus
塩田千春的艺术风景
将红线、黑线如春蚕、蜘蛛吐丝交织成网蔓延在整个空间,是塩田千春最代表性的创作手法,当观众走进这样的空间,总会被眼前那片铺天盖地、交错缠绕的线网震慑。她自承作品多半是「传达内心的纠葛、无法表达的情绪,和那些难以形容我是谁的那种心情。」她每到新的展场便重新布线,付出吐丝般的高密度劳力打造出如微血管密布的硕大织网,待展览结束后全部剪掉、回归原点,等待下次展出再于此重复,而她则在这样不断重复的动作过程中,探究生命的奥义。
-
焦点专题(二) Focus
塩田千春的舞台设计
塩田千春的装置艺术予人强烈的「剧场感」,走进她的作品宛如走上一座舞台,擦身而过或停留驻足的观众,就像一个个走动的表演者,在此时交会片刻。当她将这些创作元素打造成舞台艺术时,那些日常物件在剧场的舞台上营造出超现实的异视感,那些「不在中的存在」不仅赋予舞台表演更丰富的诠释观点,也提供观众探问生命本质更多重的想像。
-
两厅院橱窗 Hot at NTCH 「好哲凳」系列讲座PART 01
我们可以没有艺术吗?
从「剧场是一个众声之所」的古典定义出发,国家两厅院与哲学作家朱家安合作策划「好哲凳」艺术思辨讲座,针对两厅院21岁以下的会员「厅院青」和一般高中生,设计一系列议题探讨的讲座与课程,尝试在公共空间撑出一个开放式哲学讨论的场域。首场邀请前文化部长郑丽君担任讲师,以「我们可以没有艺术吗?」为题,于2020年12月27日在实验剧场揭开序幕。
-
特别企画 Feature
我的生命有部分是被优人拉回来的
优人神鼓(以下简称优人)的经典之作《金刚心》描述修行者克服外在的纷扰和内在的执念,终探得内心安定的力量,回归本心初衷,成为一位金刚勇士。这段历程,也恰恰能用来呼应优人团员「阿甘」甘柏驹的生命经历:曾因青少年的血气方刚惹上牢狱之灾,在狱中,因缘际会接受优人的击鼓训练,出狱后入团,踏上优人之路而今已过13个年头。 「艺术对我的生活改变很大,我算『皮』,庆幸有蛮多人拉著我、把我hold得很好,原先自己设想太多事情都蛮糟糕的。」甘柏驹侃侃谈起过往,艺术的介入让人生出现意外的转折,优人的训练让他恰如其分地发挥「动」能,也在「定」与「静」的修炼中重新定义自己,过程中有犹豫和怯步,也努力地克服和领悟。 感觉都被安排好了 甘柏驹生于1987年,屏东三地门大社部落排湾族人,排湾族名字是Livangelao Sulja。自小父母离异,国二之前在部落和vuvu(排湾族语,「阿嬷」之意)一起生活,而后上台北与母亲同住。甘柏驹说,在部落的生活很好玩,人们彼此熟识,「vuvu去田里工作,留我在家也饿不著,走去别人家就一起吃饭,都知道这是谁家的小孩。」小学时,电影《阿甘正传》(1994)热映,便有了「阿甘」这个绰号至今。 国三那年,甘柏驹沉迷于网路游戏经常翘课,就算去学校也只是找同学讲话,干扰上课,老师只好叫他:「甘柏驹,你睡觉好了。」当甘柏驹数年后加入优人,意外在团里和国中同学相遇相认,而他的国中老师竟然也是优人的「铁粉」,只能说缘分是件奇妙之事。 除了网咖,甘柏驹在朋友相揪下一起到宫庙,原以为是去喝茶聊天,隔天却练起扛轿,接著,家将、官将等阵头的阵型、动作也都认真学了起来,偏偏就是鼓打不好。虽说小时候上过主日学,甘柏驹对宗教没有特殊坚持,能和朋友瞎混、阵头有趣才重要。 一票青少年加上血气方刚,16岁的甘柏驹在一场群架事件中,将对方一位不相干的友人殴打成重伤。2007年6月,甘柏驹为此入狱服刑,外加民事赔偿累计超过400万,「这笔钱把我吓坏了,这样我还能做正当事吗?会不会永远赔不完?」甘柏驹回忆,当年在狱中,他已经设想未来可能得做「偏门」才有办法赚钱,而走偏门的后果,极有可能就是第2次、第3次的入狱,直到2009年优人首次到彰化监狱授课,狱方招募学员,开启了他
-
少年往事
客家八音界的「音乐神童」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使其幼年即学会吹拉弹打,方能于日后肩负「荣兴」客家戏曲衰微之势。 郑荣兴的名字是祖父陈庆松所取,这位客家八音界的一代宗师,像是有双预见未来的双眼,知道这个从小带在自己身旁捏拔的长孙,将承担起为客家戏曲续命的重任。2022年文化部授证,郑荣兴获封人间国宝,为客家八音重要传统表演艺术保存者。从「戏曲小神童」到「人间国宝」,郑荣兴俨然是一部客家戏曲的活字典,得天独厚的家学背景,让他责无旁贷地扛下传习之责他说自己是「佛渡有缘人」,恩师们对他的勉励则是「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
特别企画 Feature 座标:台东
池上秋收稻穗艺术节:源自于斯、生根于斯,望向在地的未来
14年前,池上只是台湾数百个乡镇之一:以池上便当著称、人口外流的米乡;14年后,池上成了一种生命态度、一种生活方式的范例,透过「池上秋收稻穗艺术节」(以下简称「池上秋收」)等四季文化活动的策办,具体而微地展现艺术节如何源自地方、在地生根并酝酿出今日独一无二的池上面貌,而这段地方创生的历程,也成了吸引青年移居至此的隐形力量。 凝聚地方共识、共感的艺术节 催生「池上秋收」的推手「台湾好基金会」,从2009年走进池上起,协助规画和推动以四季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春耕野餐节、夏季办桌、秋收艺术节和冬藏讲座,秋收艺术节是当中规模最大的活动。文化活动的成形,始于池上乡亲的想法及需求,经双方讨论取得共识后,胼手胝足齐力共创出来的成果。 「『池上秋收』纯粹是从农村生活长出来的点子,提案人是池上乡亲,并非受到哪一个艺术祭的影响。」基金会执行长李应平说道:「基金会没有预设想像和作法,也没预料它会长成什么样子,我们想建构的不是一个艺术节的概念,『池上秋收』是乡亲凝聚共识、共感的舞台,希望透过艺术节展现出他们的生活样貌,希望大家喜欢、认同并且愿意经常回到池上,这就变成它的风格,也是它难以复制的原因,功能远大于艺术节。」 虽然称作「艺术节」,却只有1个节目、2场演出。(注)不同于一般艺术节规划琳琅满目的节目内容,「池上秋收」鼓励人们在观赏演出之外,能徜徉在池上的好山好水享受好无聊的放空,体会「慢」生活的步调。经过14年打磨,池上仿佛真有股魔力让人不断回访,成了非池上人的「心灵故乡」,而这也何以「池上秋收」5,000张票启售即秒杀,基金会都不曾接纳「多办几场或拉长活动时间」的外部建议:「因为这是老天爷赏饭吃的活动。」李应平说。 2022年「918地震」台东交通中断,基金会没有接到任何询问活动停办或退票的电话,观众以具体行动表达支持,背后也传递出对池上价值的认同。有别于一般艺术节每年忙著找策展人、找主题,「池上秋收」自始至终坚守一个价值:跟土地连结,「这是起点,也是未来能否永续的关键。当理念走在前端,舞台上不管放什么节目都不违和,因为观众都是看到天地万物合一、无时无刻都在变化的天然舞台,这是在其他地方无法感受到的心灵力量。」
-
特别企画 Feature 年度现象
全球14机构成立「STAGES永续剧场联盟」,国家两厅院成亚洲唯一联盟剧院
疫情、永续,是2022年艺术界的热门议题,无论是在创作题材或是组织的经营管理上,均备受瞩目。在台湾,有台湾视觉艺术联盟、表演艺术联盟、画廊协会、文化法学会、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在10月甫成立的「台湾艺术永续联盟」(TASA);国际上,则有7月15日由瑞士洛桑维蒂剧院(Thtre Vidy-Lausanne)和比利时列日剧院(Thtre de Lige)发起的「STAGES永续剧场联盟」(Sustainable Theatre Alliance for a Green Environmental Shift)在「亚维侬艺术节」宣告成立,14个联盟成员含括剧院、剧场协会和大学,其中,国家两厅院是唯一受邀结盟的亚洲剧院。 这不仅是对两厅院近年推动「剧场共融」的肯定,也揭示「永续」不再是概念,将会落实在剧场营运、节目制作等具体实践之中。 两厅院为国际剧场组织的一员 加入「STAGES永续剧场联盟」的剧院来自比利时、法国、瑞典、克罗埃西亚、立陶宛、义大利、匈牙利、葡萄牙、斯洛维尼亚等国家,以及「欧洲剧场协会」(European Theatre Convention)和拉脱维亚里加工业大学(Riga Technical University)等机构,希冀汇集国际表演艺术界的力量与经验交流,共同面对生存环境的危机,之后每年举办国际年会,两厅院已确定是2025年的年会主办方。 两厅院2017年成立「国际发展组」,与国际艺术节、场馆机构交流更加密切频繁,疫情期间亦然,对于疫情带来前所未有的产业冲击交流应变措施之外,面对极端气候造成的影响也有所讨论。因此,当比利时列日剧院向欧盟提出「剧场永续转型计划」时,也邀请两厅院一同加入。 两厅院近年积极推动「剧场共融」,今年更以「永续场馆・共融年会」宣告从「人人共融」推向与环境共生共存的「永续共融」。因此,即使台湾不是欧盟国,加入计划也不会获得欧盟补助,两厅院仍选择加入,对此,两厅院艺术副总监施馨媛表示:「两厅院是世界剧场的一分子,希望我们的参与,能让亚洲经验借由这个平台传递出去。」 施馨媛解释,「剧场永续转型计划」是4年期计划(2022-2
-
两厅院橱窗 Hot at NTCH 「平行剧场:轨迹与重影的厅院35」双策展人
汪俊彦X周伶芝
由汪俊彦、周伶芝策展的「平行剧场:轨迹与重影的厅院35」,以戏剧院地下层、邻近表演艺术图书馆的废弃车道为主要展出空间,将于10月展出。两位策展人从两厅院35年累积的档案之中汲取关键字,成为展间命题的设定,包括:「经典定义」、「自由、情感、世界的身体辩证关系」、「边界、他者、历史实验与制造」、「城市景观、新自由、战争、域外」等,他们透过这些关键字检视35年来,在两厅院这个国家机构带领下的台湾表演艺术,意图展现及彰显的特质、样貌与流变。 除了两厅院旧有档案库,两位策展人还从《PAR表演艺术》杂志、舞团、剧团等外部借调资料,无形中扩大厅院的记忆库,借由文件、影像、声音等展品的铺陈,不仅提供了观者重新阅读历史档案的路径,更期待著能为当代表演艺术创作者开启不同的视野,并于未来提出回应的可能性。
-
两厅院橱窗 Hot at NTCH 「平行剧场:轨迹与重影的厅院35」双策展人
汪俊彦X周伶芝
由汪俊彦、周伶芝策展的「平行剧场:轨迹与重影的厅院35」,以戏剧院地下层、邻近表演艺术图书馆的废弃车道为主要展出空间,将于10月展出。两位策展人从两厅院35年累积的档案之中汲取关键字,成为展间命题的设定,包括:「经典定义」、「自由、情感、世界的身体辩证关系」、「边界、他者、历史实验与制造」、「城市景观、新自由、战争、域外」等,他们透过这些关键字检视35年来,在两厅院这个国家机构带领下的台湾表演艺术,意图展现及彰显的特质、样貌与流变。 除了两厅院旧有档案库,两位策展人还从《PAR表演艺术》杂志、舞团、剧团等外部借调资料,无形中扩大厅院的记忆库,借由文件、影像、声音等展品的铺陈,不仅提供了观者重新阅读历史档案的路径,更期待著能为当代表演艺术创作者开启不同的视野,并于未来提出回应的可能性。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场景4:三角洲
立方计划空间创办人郑慧华:以「策展」作为经营空间的方法
2020年,由独立策展人郑慧华、声响文化研究者罗悦全成立的「立方计划空间」(TheCube Project Space,以下简称「立方」)届满10周年,这10年间,「立方」以不同形式,和超过200位创作者、策展人和文化行动者合作过,策划执行50多档规模不一的展览、上百场公众性的表演和讲座论坛活动,这个以研究、计划为导向的非营利艺文空间,试图透过创作、实践和累积的过程,「测绘」出时代的样貌。
-
少年往事
在舞蹈中学会应对进退的小女孩
5月初、适巧疫情三级警戒宣布前,「舞蹈空间舞团」在「勥之2」发表两支形式、议题截然不同的舞作;与此同时,创办人暨艺术总监平珩出版首部著作《艺想天开:平珩的创意工作学》,凝炼40年从事艺术行政的「舞功」精髓,扭转外界对行政的刻板认知:和艺术家一样,行政人也亟需「创意」才能因应艺术创作的各种突发状况。 平珩在1984年设立「皇冠舞蹈工作室」、「皇冠小剧场」,1989年创办舞团,她在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任教至退休,身负「表演艺术联盟」理事(长)和国家两厅院艺术总监等职务多年,常任评审、咨询委员并长期耕耘校园舞蹈教育,多元角色的历练,让她得将「艺术行政」阐释得相当现实与透彻,从没人知道「何谓艺术行政」的1980年代,她就和舞蹈界的伙伴「边摸石子边过河」一起卷起袖子干活儿。 若非平珩在书中提起,我们都忘了,在林怀民还没将「舞者」定名之前,台湾过去是称作「跳舞的」。在还没有「舞者」这个名称和职业观念的洪荒年代,这位投身舞蹈艺术的前辈,究竟是受到什么样的启发,热爱舞蹈至以身相许?
-
少年往事
阮只是一个爱挵鼓、弹吉他的戆囡仔
2020年第31届金曲奖「特别贡献奖」颁给黄瑞丰,8位鼓手同台演出「登峰造『击』」,向这位纵横音乐界50余载的前辈致敬。诚如奖项引言人、歌手姜育恒所言:「黄瑞丰是鼓手界的天才、音乐界的长青树、唱片界的神级人物。」 黄瑞丰录音过的曲子超过10万首,《一样的月光》、《爱拼才会赢》、《酒后的心声》、《明天会更好》等金曲,都有他的鼓声相伴,我们可以夸张说:黄瑞丰的鼓声,几乎每一个台湾人都听过。 黄瑞丰,这位没有喝过洋墨水的乐师,凭著眼观、耳听的能力,和对音乐坚定不移的爱,谱出半世纪的音乐人生。他在致谢词中提到,8岁那年,父亲给他一把吉他,并和母亲夸赞「这孩子淡薄有天分」。黄瑞丰感念音乐的天分得自于让他去学吉他的父母。是的,「台湾鼓王」黄瑞丰的少年往事,不是从一双鼓棒开始,而是一把吉他。
-
特别企画 Feature 这间「图书馆」最厉害的是……
数位艺术基金会
网路发达,实体图书馆的使用率下降,数位资料的浏览量却暴涨,这曾是千禧年之后,让国内外众家图书馆十分焦虑的危机,为此大幅讨论因应之道。20年后的今日,数位科技与生活贴合得更为紧密,去年肺炎疫情延烧之际,数位网路是突破封闭国界的唯一通道:线上会议、课程、直播和展演活动,让人强烈体认到数位工具对生活带来的巨大转变人们只能正视且与之共存。于此,回不去的古典图书馆求知年代,我们又该怎么让图书馆、博美馆及其典藏的知识系统,透过数位科技重获新生,与当代社会连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