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到世界的尽头》剧照(新象文教基金会 提供)
焦点专题 Focus 小偶戏大世界 独家越洋专访法国偶戏大师

菲利浦.香堤:我的戏,是一个内在状态与情感的旅程

提到法国偶剧,就不能不令人想到「香堤偶剧场」,多年前访台演出,就以超越想像的舞台呈现令人惊艳,而这些创意的源头,多半来自剧团创办人菲利浦.香堤(Philippe Genty),这个学绘画出身、从来没有上过偶戏学校的偶戏大师。多年来以梦幻般的舞台场景征服不同国度与文化的观众。趁著香堤偶剧场再度访台演出前夕,本刊特邀沙丁庞客剧团团长马照琪,独家专访香堤大师,请他告诉我们他如何与「偶」相遇、如何创造与思考。

提到法国偶剧,就不能不令人想到「香堤偶剧场」,多年前访台演出,就以超越想像的舞台呈现令人惊艳,而这些创意的源头,多半来自剧团创办人菲利浦.香堤(Philippe Genty),这个学绘画出身、从来没有上过偶戏学校的偶戏大师。多年来以梦幻般的舞台场景征服不同国度与文化的观众。趁著香堤偶剧场再度访台演出前夕,本刊特邀沙丁庞客剧团团长马照琪,独家专访香堤大师,请他告诉我们他如何与「偶」相遇、如何创造与思考。

香堤视觉偶剧场《直到世界的尽头》

4/9~11  19:45

4/12  14:30

台北国家戏剧院

INFO  02-25772568

Q:您最早是如何进入偶的世界的?生命中的哪些事件开了您对偶戏兴趣与钻研?听说您从六岁的时候就做了生平的第一只偶?

A我小时候是一个极度安静又内向的小孩、甚至有点自闭倾向。偶就变成我自我保护的出口、也是我借此与外界沟通的管道。但其实,真正让我决定走上偶戏这条路的,是我二十出头的那一次环游世界的旅行。我大学念的是绘画,与偶戏一点关系都没有,完全是个门外汉。但在我廿二岁那一年的时候,我计划去全世界旅行。为了筹措旅费,我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了一个计划,自编自导了一个小偶戏,一路上边旅行边演出,并且拍摄一部关于世界各地不同偶戏的影片。接下来在四年的时间里,我开著一部小车,旅行了四十七个国家,穿越八个沙漠,横跨四大洲。这一次的旅行对我的影响非常深远,一路上遇到了许多精采的人事物,包括偶戏家、舞者、导演、演员……他们每一个人都给我带来极大的感动与学习。在这次旅行之前,我不过是一个愤世嫉俗的毛头小子,但这次的旅行让我眼界大开,更重要的是让我对于人道(humanity)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尤其在亚洲,人们的善良、慷慨与好客让我深受感动。这次旅行的所见所闻成为我日后所有创作的土壤。我所有的创作都在呈现旅行中所体会到的内在风景。

Q:在这次的旅行中,您是否对于亚洲的偶戏有更深的认识?对您日后的创作是否造成影响?

A有。当我在日本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了日本传统偶戏「人形净流璃」(Bunraku)。对我造成极大的震撼,没想到十七世纪传下来的偶戏竟是充满了现代性与后设,连剧本都很有趣。我在日本待了六个月,在看了净瑠璃的演出后,回去自己试图刻了一个偶的头,拿去给剧团看。那些日本专业的操偶师傅看了之后大为讶异,不了解一个从未受过训练的外国人如何能这么细致地刻出日本传统净瑠璃的偶头。最后他们还帮我完成了假发与身体、我也与他们变成了好朋友。二十五年后,当我们又回到日本去表演时,一位净瑠璃大师也来看,看完后他说,我们的戏吸取了净瑠璃的精神,但又加入了操偶者与偶之间的关系,让我们十分感动。当然,除了日本之外、印度、印尼等等其他国家的偶戏传统都带给我很大的影响。

Q:您的制偶与操偶技巧是从何学来的呢?

A都是自学的。我从来没有上过偶戏的学校,所有的偶都是我自己一点一滴摸索出来,再加上朋友与专业操偶者的指点,经历无数失败后慢慢累积的经验。我记得当初为了制作环游世界时演出需要的偶,我自己做了一个悬丝偶。这个偶密密麻麻大约有三十几条线。我把它拿去给一个悬丝偶的操偶人看,他看一眼我的偶之后说:你操纵一遍我看看。结果我笨手笨脚地不但无法操控、还把所有的线搅在一起。接著他拿起一把剪刀把所有线都剪掉,说:回去重作,这次用最少的线。多年之后,这个朋友过世了。为了纪念他我做了一出戏,故事是一只偶在舞台上发现自己被线牵著,为了获得自由,他拿剪刀一一把线剪掉,最后瘫在舞台上无法再动的故事。我们曾经邀请一群自闭症儿童来看这个戏。演出前老师一再叮嘱我们小朋友可能会坐不住无法专心,要我们有心理准备。但没想到,小朋友看得极度专心。当最后木偶剪掉最后一条线摊倒在舞台上的时候,这些平常不会表达情感的小朋友竟然哭了。所有老师与我们都对小朋友的反应大为吃惊。我想,可能是小朋友将自己投射到那只小木偶身上。这个事件也因此对我日后的创作造成极大的影响。从此我的创作主题著重在呈现主角的内在冲突与挣扎,他的心理内在风景,他/她的内在最大的恐惧、伤痕、欲望、与矛盾。我希望呈现人在与内心最大的那只怪兽缠斗的过程。我们现在的创作都是集中在呈现一个主人翁的自我对话与挣扎的过程,同一个角色可以由好几个不同的表演者去演他,在于呈现主人翁不同的心理面向,以及慢慢自我崩解(s’effondrer)的过程。

Q:这也是为什么您的戏里充满了符号、象征,仿佛在梦境里面吗?

A我的戏并不是梦境。梦境无法解读,但我的戏还是期望与观众沟通。它与其说是梦,不如说是一个旅程,一个内在状态与情感的旅程。我们在舞台上试图借由画面来呈现人类的潜意识状态。我们的叙事方式不是线性的,既不以古典方式探究角色精神状态,事件也没有因果关系。我们借由意象与符号来呈现人类最原始而深刻的伤痕,在我们胎儿时期离开母体时所经历的分离与撕裂。也因此我们的画面彼此之前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在这谜一般的意象当中,观众依据自己的感受与经验去找到与自己内在世界的对应,去建立属于自己的内在旅程。所以同样一出戏不同的观众感受到的也许是不同的。

Q:所以您如何与观众的沟通?如何建立沟通的管道?您如何知道观众是否感受到这出戏?

A在我们排练的最后一个阶段,我们都会请一些观众来看我们的排练。看完之后我会问他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这种没有线性故事并且非写实的表现方式,观者的回馈与反应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观者无法进入我们所创造的戏剧世界与幻觉里,我们就会对表演有所修改,直到我们与观者之间的沟通管道建立起来。

Q:不同国家与文化背景的观众,对你们的戏是否有不同的反应?

A不同的观众依据他们的文化语言当然会对我们的戏有程度不同的反应,但是另一方面,文化与国籍的差异并不影响观众对戏的感受程度,因为我们的戏谈的是人类共通的记忆,深藏在我们集体记忆深处的儿时,甚至是婴儿时期的孤寂、恐惧、欲望、创伤。不管我们的国籍与文化,六岁之前我们所面对世界与经验几乎是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戏没有国界与文化的藩篱。

Q:您近期的创作融合了多种不同的元素如舞蹈、表演、物件与偶。请问您如何使用与安排这些元素?这些元素对您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A在我近期的创作中,偶的比重慢慢在减少。到现在,偶的使用慢慢成为剧中角色的延伸,象征意义大于其他。其他元素比如物件、舞蹈与演员的表演则越来越重要。物件是我近期一直在使用的元素。不管是塑胶、纸、风、或是其他,他们在舞台上的存在是为了与人类对抗,与舞台上演员相互对峙,制造阻挠与障碍。这是一种人与外在或内在环境之间对抗的隐喻。我与物件工作的经验是,必须倾听物质的特性,让他自由发挥自己的特质,借由观察与倾听我们将发现物质有他自己的生命,为戏剧张力提供许多的可能性。同样的工作方式也适用于演员。让演员自己去发挥他个人的内在特质,不要给他太多的预设或限制,这样的表演是最精采的。至于舞蹈这个元素,我则认为它是将情感转变为动作最直接的表现方式,舞者知道如何用身体去表达非理性的情感,用动作去传递潜意识的世界。相对于默剧将意义僵化在符号性的手势当中,视觉与动作最能够创造出无尽的诗意与想像。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菲利浦.香堤年表

整理  马照琪

1938  出生于法国。

1962  环游世界之旅。横跨四大洲,47个国家,以及九座沙漠。制作生平第一出偶戏。

1965  拍摄关于世界偶戏的电影。此计划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赞助。获得Bucarest偶戏节的首奖。

1968  成立菲利浦.香堤剧团。

1975  参与电视节目拍摄:「偶的环游世界之旅」、“Les Onys”、 “Gertrude et Barnabe”

1980  《像方块一样圆》参加东柏林戏剧节,Belfast戏剧节(北爱尔兰),Cremone戏剧节(义大利)

1983  《疯狂佛洛依德》参加纽伦堡艺术节(德国)

1986  《欲望游行》参加新加坡艺术节、东柏林艺术节、纽仑堡与汉堡艺术节(德国),希腊87艺术节(巴赛隆纳)

1989  《迷航》获得1990年爱丁堡艺术节评审团大奖。

1992  Cargo 92参加威林顿戏剧节、芝加哥戏剧节,获得伦敦奥利维戏剧奖。

1992  《勿忘我 》参加波多国际偶戏节(葡萄牙)

1995  《勿忘我 》参加Caracas国际戏剧节(委内瑞拉)

1995  《静止的旅程 》参加Sarrebruck戏剧节(德国)

1996  《Stowaways/非法乘客》参加1999年佛罗伦斯秋季艺术节(义大利)

1997  《Dedale》参加亚维侬艺术节、Wiesbaden艺术节(德国)

1998  《海洋与乌托邦》受邀参加里斯本世界博览会。

2000  《疯狂佛洛依德 》重新制作,参加Charleville-Mezieres国际偶戏节(法国)

2001  《不可思议的音乐会 》于巴黎自然科学博物馆演出。

2002  《逃生路线 》巴黎演出,之后于法国巡演直到2005年。

2005  《直到世界的尽头》世界巡演中。

2007  Boliloc世界巡演中。

奇物造景  影幻流变

《直到世界的尽头》  超越理性直击内心

文字  马照琪

第一次看到香堤的戏是学校给大家的免费票、《不可思议的音乐会》是戏名。演出地点是巴黎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在放满恐龙化石与动物标本的生物演化大厅中间、上演一场不可思议的视觉与听觉的飨宴。第二次是在艾菲尔铁塔对面的夏幽宫。看完之后一头雾水、对于一心想看懂戏的我来说、不啻是极为痛苦的事。舞台上、一个普通的塑胶袋慢慢膨胀成一科巨大的头、舞台上消失又突然出现的舞者、慢慢移动发亮的直线从点变成线又变成面、最后变成一个房子……没有对话、没有角色、没有线性的故事、没有主题。心里充满感动但脑袋里充满问号的我不禁又去看了第二次。

这就是香堤视觉偶剧场。由当代视觉与偶剧大师菲利浦.香堤所创立。如果你试图要在他的戏里找到故事与意义,你可能是要失望了。一段段如梦如诗的画面交织而成,看似互不相关但却又奇妙的呼应。一切都待观众自己去产生意义与联想。这次来到台湾的戏《直到世界的尽头》也不例外。一个接著一个充满佛洛依德式的画面出现在舞台上:一个苍蝇身体的男人从地洞里如破蛹一般钻出,摇晃著突兀的阳具,不断地飞舞在一个红衣女人四周,最后甚至吐丝把她紧紧地缠住。或是,一个巨大的男偶无法控制他裤子里的蛇不断探头而出,更惊人的是,他的女友在一阵深吻之后竟然裙摆底下露出的是一把锐利的大剪刀!

菲利浦.香堤应用偶与物件的高超技巧是无庸置疑的。往往在幻觉形成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他对物质(塑胶、纸、空气…)的掌握与高超的制偶技巧。这一次的舞台,配合了大型的拉门与影像,拉门提供了行云流水一般的画面切割与交错,在演员演出的同时,拉门同时也成为投影萤幕,将他们的动作放大投影在拉门上。

如果说真的要找主题的话,这出戏可以说是一个由不同舞者所诠释的女主角,渴望爱但是却又对它充满焦虑与不安的内在心理状态,进行一段如梦一般的旅程。但,何必一定要找意义呢?就像戏中最后一个画面:女主角旅行的最后,来到一个由巨大塑胶袋与风所形成的海洋,我们看到她尽力地与海洋对抗,努力地逆风前进。但最后,她的剪影却变成一个人形纸板,被其他演员下去拿下去,消失在大海之中。这一切,不像就是沙漠中的沙丘或是沙滩上的脚印,只短暂的存在当下的那一刻。

忘掉大脑吧,这出戏需要用心去看。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