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透过语言,人与人之间如何达成沟通?由法国艺术家BlueScreen所发起的「交叉计划」(Jiaocha)即企图以不同形式实验非语言沟通的可能性,借由世界各城市在地艺术家或社团展开各自的主题,以绘画、摄影、录像等方式参与创作计划,最终透过共有的网路介面达成共同体验。这次,BlueScreen来到台北,与无独有偶剧团合作,在台北当代艺术馆呈现跨领域作品《间》In Between。这是他的「交叉计划」中唯一参与的戏剧团体,本刊特别采访BlueScreen,一谈他如何透过「偶」的形式,让人与偶交叉相遇,寻找他所强调的诗意沟通。
无独有偶跨领域装置偶剧场《间》—交叉体验
3/27~29 19:00
3/27~29 19:30
3/27~29 20:00
3/27~29 20:30
4/17~19 19:00
4/17~19 19:30
4/17~19 20:00
4/17~19 20:30
台北当代艺术馆MOCA Studio
INFO 02-25230812
Q:我很好奇整个计划为何以中文「交叉」的音译Jiaocha来命名?
A:二○○四年,我第一次到中国的云南,当时我完全不会说中文,英文也没办法通,这促使我思考人与人之间为何在没有语言的状态下,还是能达成沟通;同时,我也在探索不同文化之间的眼光,某样东西放在一个文化脉络里是非常寻常的,但对其他文化脉络而言,却相当奇怪。于是,就产生了「交叉计划」的构想,这不仅是关于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也关于日常生活和外来事物的对照,以及文化和文化之间的交流。
Q:据资料说,「交叉计划」一开始是类似MSN的网路通讯系统?
A:身为一个数位艺术家,「程式」就是我创作的语言,所以交叉计划的基础是以线上介面的形式来进行。网路即时沟通工具的发展,从早期的ICQ、MSN到SKYPE,大都是语言的交流,双方以文字形式你来我往。但我思考,有没有可能在电脑上进行非语言的沟通?因为这样的动机,我写了一个介面,在这介面上,使用者可以和地球另一端他完全不认识的人,以影像的方式互动,透过照片的传递回应,两张甚至三张图像会交叠在一起,从视觉的经验去认识一个人。这个介面的真正重点不只是视觉的美感,而是呈现不同使用者的想法和感受,凸显沟通的「异质性」,可以说在企图上,「人」的感受比影像上的实验上来得重要。
Q:「交叉计划」已经陆续于许多国家展开创作,可否说明你在其他国家所发展出不同的形式?
A:这个计划将陆续于里昂、马赛、布达佩斯、莫斯塔尔(波士尼亚)、上海、昆明、达卡(塞内加尔)、科尔多瓦(阿根廷)、布鲁克林(美国)、秘鲁与台北进行。每个地方的工作模式、参与的对象、团体都不尽相同,但大都是我选择和当地的一位艺术家合作,以工作坊的方式探索非语言沟通的各种可能,成果则可能是展览,或者是演出,有些在画廊、博物馆,有些则在剧场。例如阿根廷,我们是在一个美术馆展出,将展场规划成三个空间,其中一区是蓝色的房间,里面摆放很多台电脑,可以让参观者线上使用「交叉」这个介面,第二区则是一个全黑的房间,中间悬吊一个穿透的萤幕,两台投影机投射出的画面会交叠在一起,如飘浮在空中的影像,画面来源则是某两个使用者即时上传的图片;第三区则是工作室,将这些交叠的图像印出来,成为一个出版品。还有另一个截然不同的经验是,我和阿根廷的一群社区居民工作,带他们去拍照,再回到剧场空间里面,透过电脑呈现最后的作品。
Q:在台北,「交叉计划」选择和无独有偶剧团合作,为何会选择「偶」的形式?
A:这是「交叉计划」首次和剧场团队合作,主要原因是我在法国认识了黄珮珊这位视觉艺术家,透过她介绍,去年六月到九月间我来到台北,和无独有偶进行一个工作坊,希望找出如何以非语言的沟通去回应剧场的形式。实验预计以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于找出在当代艺术与剧场之间结合的可能性,寻找我们怎么运用交叉的核心概念在剧场里头,以及他们对这个介面的感受,并整理出整个计划的基础;第二个阶段在我们确定大致的形式后,决定在当代艺术馆,运用两个空间来呈现这个计划,便开始实验怎么运用偶、演员的表演,以及影像如何介入。大致来说,这将是一个介于台湾和西方观点、剧场和当代艺术、偶和多媒体艺术之间的结合相遇。
Q:对你而言,以剧场形式呈现和过去单纯以图像方式呈现,有无实质上的差异?
A:我和不同的艺术家,以不同的形式去呈现这「交叉」的概念,这个介面对使用者而言或许只是个工具,但对我而言却是个作品,因此透过不同的合作模式,我也慢慢地在思考什么样的形式是作品。在这次合作中,我们逐渐把主体放在表演上,影像的成分减少,想强调的是形式不是绝对的,作品还是要回到人的感受和体验上。
Q:在经过这么多的实验后,「沟通」对你而言是什么?
A:在「交叉」这个介面上,照片和照片相互传递之间,都在说著不同的故事,陈述著不同的观点;对我来说,「不同」是相当重要的,两个人不会想一样的事情,每一张照片对每一个人的意义也不同。最终我想寻找的是一种诗意的沟通,而诗意的地方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异质性」。
改变观看方式的偶戏装置剧场
《间》重新定义人与人、人与自我的距离
文字 廖俊逞
剧场空间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其无可取代的「瞬间性」和「临场感」,而「偶」所建构出的世界,则让当下的时空产生质变,使其穿梭在虚拟和真实之间。无独有偶剧团与法国艺术家BlueScreen历经一年的跨界激荡实验,所呈现的作品《间》,将让台北当代艺术馆变身为全新的体验式「装置偶剧场」,建构出一个个诗意的、流动的、视觉的、感官的、异乡的装置空间,并随著观众的参与而产生各种非预设的化学变化。
BlueScreen认为,在资讯爆发的网络世界,空间的距离缩小了,但人与人的距离却疏远了,《间》企图使亲近的生活场景产生化学反应,观赏者穿梭于艺术家所设计的介面之间,不再只停留于观看的角度,进而成为参与其间的一分子。「演出没有所谓的开始和结束,观众可以从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空间切入,它更像是一种生活的体验;而被装置中的摄影机摄下的参与者也成为表演者,被其他空间中的参与者观赏著。」
《间》的特殊观赏经验在于时间与空间的延伸和交错,打破传统剧场空间「看」戏的形式,而是一个依参与者的发展去反应的场所,达到高度的同步性和亲密性。与传统表演场域不同的是,空间里没有舞台或特别区隔的表演区,没有人控制声音、灯光和影像,而是透过互动式装置,让参与者、偶和表演者置身同一个层次,共同活络空间的潜在的创造性。在BlueScreen设计的程式中,电脑将侦测参与者的反应,来操控影像和各个空间的声光变化,并将感应器和监视录影机所捕捉到的位置、动作和参与者影像反应融合于现场空间。参与者一边雕塑著空间,一边存在这个他们自身导引出的氛围变化中。这些变化所改变的不只是眼前的空间,同时也改变了其他参与者所在的空间。
偶戏导演郑嘉音认为,这个实验深入探讨偶的各种可能性与美学,以及操偶者、偶和观众因操纵方式和观看方式所造成的不同关系。「偶可以被视为一种操偶者身体的延伸,借由如线、棍等媒介去和另一样物体发生关系、给予生命,或者只是去探索这样道具。在装置中,偶起初是空间的物件,紧接著转化为与空间结合而成的雕塑,更进一步走入另一个时空演绎另一个故事。」她强调,《间》所呈现的不仅是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更是人与自我无「形」间存在,难以察觉的距离。「自我之间的距离总是不断地改变,有时完全重叠,感觉轻盈自在;有时完全切割,感觉沈重如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