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孟姜女》及《牛郎与织女》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传说。其中,《梁祝》情爱的缠绵缱绻是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对中国的表演艺术影响极为深远,音乐和电影之外,这对坚贞的爱侣,似乎还承续哭坟化蝶的余韵,在化蝶之后以翩然舞姿穿梭在大江南北各剧种里,宣示她们坚贞不渝的爱情……。
如果在中国的地图中心划上一个十字,你将发现《梁祝》以川剧、越剧的风貌由西到东,横亘长江流域到华东的出海口,长江流域本是黄梅调的故乡,黄梅调电影《梁祝》又是传唱最广泛的。纵贯线的分身则有:黑龙江省的龙江剧,陜西的秦腔,北京的京剧、山西的晋剧,河南的豫剧,广东的粤剧和台湾的歌仔戏……或许正因为如此,山西人不叫她《梁祝》,反而称呼《双蝴蝶》。
越剧、豫剧、龙江剧 诠释梁祝各擅胜场
浙江省小百花越剧团二○○六年推出《梁山伯与祝英台》至今演出已逾百场,剧中以扇子隐喻蝴蝶,在动作、调度、情感、意象四元素的提升上,使得梁祝二人相遇、相识、结拜、分离、诀别呈现既古典又现代的舞台语汇。加上《诗经.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多次吟诵和《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主旋律的反复出现,听来不仅亲切,也符合「重复就是强调」的理念。
台湾豫剧团刘建华的〈忆十八〉,形象清新又讨人喜爱,功夫得自河南省豫剧一团高级讲师陈安福亲授。剧中梁山伯回忆起「十八相送」时喜孜孜、乐不可抑!倒数两句的「叫四九奔祝庄我心花怒放,恨不得插翅飞到她身旁。」形象地传达梁山伯这只呆头鹅终于了解女儿心的妙处……也不枉费二○○七年八月下旬的我在台风夜里冒著风险搭车到淹水的高雄看戏。
和〈忆十八〉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流行于黑龙江省的龙江剧。形成于一九五○年代,一九六○年八月正式命名的「龙江剧」是由「二人转」、「拉场戏」、「影腔」、「民歌」融合而成。黑龙江省龙江剧院院长白淑贤说,龙江剧呈现的〈十八相送〉是以四生四旦的形式演出,舞台效果类似歌舞剧,不同于越剧的以女性反串男性,龙江剧是以男演男、以女饰女。
川剧《柳荫记》变身京剧,晋剧杜玉梅演英台知名
《梁祝》进入四川之后叫做《柳荫记》,说的是两人柳荫下相逢、八拜之交的故事。成都市川剧院副院长陈巧茹最常搬演的是其中的〈送行〉和〈访友〉两段,〈送行〉中的欢乐与期待和〈访友〉时被梁山伯误解的内心戏和唱腔最能考验川剧祝英台的功力。特别一提,《柳荫记》一九五○年代改编为京剧,由叶盛兰、杜近芳演出,预定今年拍成京剧电影的《柳荫记》曾由江其虎、李胜素在台北国家戏剧院上演。另一个京剧版本是程砚秋于一九五四年推出的《英台抗婚》,其中的〈抗婚〉、〈祭坟〉、〈化蝶〉唱腔凄婉,独具风格,是程砚秋生前最后的新编剧目。
百戏争鸣的山西省共有三十余种地方戏曲,最知名的当数别称「中路梆子」的晋剧。大同市的杜玉梅是晋剧名演员,她和李爱梅主演的《双蝴蝶》风靡了半世纪,极受乡亲喜爱。杜玉梅幼时居住怀仁县农村,十岁就加入农民自组的业余戏团,当年老师传授她的头出戏就是《双蝴蝶》中的梁山伯。一九五五年爱唱戏的她虚报年龄为十二岁考取大同市立剧团,此后业余的梁山伯就变成了正职的祝英台。
晋剧《双蝴蝶》的〈英台抗婚〉和〈楼台会〉的唱段是杜玉梅最刻骨铭心的。她说:祝英台一角以情为主,不需太多做工,按行当分属于闺门旦又接近小旦,羞答答的词句青衣表演唱不上去,花旦唱工又嫌太多,是一出难度极高的戏。她又说:祝英台在剧中是千金之躯但是志气高,求知欲和男人一样,对于爱情她勇敢地把自己许出去。面对父权高高在上的传统制度她无法选择不嫁,但是她可以用生命表彰爱情的可贵。因此能传颂千古,深得晋剧迷喜爱。
秦腔〈楼台会〉重头戏,英台做表细腻难演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人民乱吼秦腔……听过秦腔慷慨激昂、浑厚深沉又苍劲悲壮的腔调吗?秦腔不是用唱的,是用吼的!齐爱云《王魁负桂英》的「打神告庙」一折的水袖功和激昂声腔,最令人震慑。秦腔素有「中国百戏之母」的美称,是现存最古老的声腔,也是豫剧、晋剧、河北梆子的声腔鼻祖。现年六十五岁从艺五十年的广雪琴是西安秦腔剧院艺术社的骨干演员,也是梅花奖得主齐爱云学唱《梁祝》的师傅。
广雪琴给爱徒齐爱云的点拨是:秦腔《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正小旦戏,五十分钟的〈楼台会〉是核心唱段,剧情表述梁山伯不理解祝英台的立场和委屈,因此祝英台不能有大幅度的动作,只能以情打动观众,既要劝慰梁山伯又要能感动人。年轻演员对于内心戏的领悟力有限,因此演员都是在饱尝人生滋味后唱腔做表更为细腻感人,所以秦腔《梁祝》的好角儿难求。
倒是幸福如我者作为一个观众,大江南北,看蝴蝶翩翩传唱人间。喜的是灵魂伴侣的相知相惜,怒的是父权制度的枷锁,拆散良缘美眷,马文才夺人所爱,哀的是她二人因情殇误了性命,乐的是有四九、银心插科打诨。《梁祝》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