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表演艺术团体所面临的困境,即是排练、表演空间的不足。场地僧多粥少的窘境,已经严重影响台湾艺文团队的生存与发展。以台北市为例,艺文团体在因为负担不起高昂租金,往往必须迁离市区,致使艺文人才流失。因此,台北市自二○○三年起,逐步开放闲置空间供表演团队进驻,○六年起更建构「艺响空间网」。去年,云门舞集位于八里大排练场遭遇祝融后,台北市更决定扩大办理「艺响空间网」计划。这些闲置空间,多半因闲置多年,或现况不符艺文团队需求,均需进行空间调整与修缮,进驻团体得考量需求,提出修缮计划并向文化局申请整修经费补助。目前该计划已成功媒合四十五个团队,预计于今年上半年陆续进驻九处空间。
台湾表演艺术生态已快速成长,客群清楚分众、创作类型百花齐放,短期内立刻反映出表演场地的不足。大型场地多数提供给经纪公司代理的商业演出,或是大型团队制作,这已渐渐成为表演艺术市场的制作消费模式,市场分众日趋成熟。反观真正创意蓬勃的小规模演出(无论是实验美学或是小场地演出)却缺乏小型剧场空间任其挥洒,发表实验。此外,小型空间「小而美」的制作具备「成本较低」的条件,可以规划出长档期的场次,达到最大效益,直接刺激市场。以目前登记在台北市的艺文团队总数来看,直接反映出小型场地数量非常不足,如可以有计划地每年增加小型演出空间,想信这对带动艺术文化全面性发展将是一大助力。
在排练场地和办公室部分,公部门释出闲置空间再运用立意甚佳,但在实际使用后发现,规划办法应该可以再做修正。以位于中华路的「圆场」为例,两年一约的时间过短,对剧团长期营运规划没有实际帮助,只是变相鼓励「短视」——像打带跑一般。无论大小剧团,团队经营至少是五年十年计划,才不至于浪费人力物力的累积及补助单位的培养,而一个「基地」(空间)对剧团更是绝对必要,甚至是运作成效的关键。试想,如果连剧团成员都必须各自在白天一份找工作来支撑剧场热情,没有一个固定的聚集处如何凝聚这些创作者?行政空间上的人力累积,排练空间的创作发想,都需要稳定而非波希米亚式的流浪。建议以「经验复制」为逻辑,以「辅导小型团队营运」为方向,修正闲置空间运用办法。
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