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艺闻观点 News Review 美国报纸书评版吹熄灯号 转战网路发烧

众声喧哗中的安静思考

2009.4.12

面对金融海啸的重创,靠广告支撑的报业在景气寒冬更是惨澹,而以精英读者为诉求的艺文版面自然首当其冲。二○○八年七月,配合裁员减张政策,《洛杉矶时报》就裁撤书评版;今年四月《华盛顿邮报》也宣布「书世界」纸本版面取消,只保留电子版。在国内,报纸艺文版持续萎缩,《联合报》的「读书人」也于四月底吹熄灯号,相关剧评、艺评、书评几乎在平面媒体上消声匿迹。

报纸的艺评空间式微,网路的艺评部落格、平台却大行其道。网路媒介的众声喧哗,人人都是评论家,人人都有发言权。有人认为网路带动艺文欣赏的风气,乐见越多人写艺评越好;也有人笃信报纸才有扎实内容,部落格并未提升知性讨论的水平,多半只是观后感想和标新立异的意见,不是真正的评论。

 

2009.4.12

面对金融海啸的重创,靠广告支撑的报业在景气寒冬更是惨澹,而以精英读者为诉求的艺文版面自然首当其冲。二○○八年七月,配合裁员减张政策,《洛杉矶时报》就裁撤书评版;今年四月《华盛顿邮报》也宣布「书世界」纸本版面取消,只保留电子版。在国内,报纸艺文版持续萎缩,《联合报》的「读书人」也于四月底吹熄灯号,相关剧评、艺评、书评几乎在平面媒体上消声匿迹。

报纸的艺评空间式微,网路的艺评部落格、平台却大行其道。网路媒介的众声喧哗,人人都是评论家,人人都有发言权。有人认为网路带动艺文欣赏的风气,乐见越多人写艺评越好;也有人笃信报纸才有扎实内容,部落格并未提升知性讨论的水平,多半只是观后感想和标新立异的意见,不是真正的评论。

 

众声喧哗,这已经是这个世纪的明显趋势与必然现象,挟网路之利,更加扩张了群众各自发声管道的力量。评论,特别是表演艺术评论,原本就是弱势中的弱势,台湾的报章杂志并不少,但是长期以来不曾间断地刊载表演艺术相关评论的,竟然也只有《PAR表演艺术》杂志,这至少显示了两点:第一,写的人少,写得好的人更少。

然而网路上,尤其部落格里的「评论」却不少,而且也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这点我们从各个表演艺术团体的文宣部落格中便可以窥见,这些文宣往往会转贴其他部落客的网志,观后感也好、粉丝相拥式的吹捧也好、或者是发泄式的怒骂也有,当然有时候也可以看到极为精采的真正评论。其实,网路评论写的人与贴的内容「多」,显现的一个事实是,大家都有话想说,人人都想要对有所感的事情发表评论观点。

纸本的报章杂志有筛选的编辑,当自己是媒体的主人时,如何筛选?恐怕心情与时间才是真正筛选的编辑了。我们或许可以轻松看待这件事情,因为如果刊登在纸本上的评论未经编辑筛选而人人都可以来函照登,且没有页数版面限制的话,所登载的数量会少于现今的部落格吗?

因此,问题不在于刊登媒介,在于内容,在于评论之所以评论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是骂两句、捧两句,爽爽自己也爽爽别人?还是企图建构一种美学的价值观与艺术的标准?前者只要喜欢谁都可以做,而后者,恐怕还是必须具备相当条件与一定的企图心吧!媒介物的不同,并不会对于评论本身造成多大影响,评论者贴在网路上的文章,其好处是可以与阅听人有所互动,可以看到回应且进一步再予以回应,而达到一种立即性的知识交流与观点互动的机会,纸本可否创造这种即时、互动、交流的可能性呢?

其实,实体书籍的典藏性是很难被取代的,否则,那些红遍网路的作家,干嘛没事还要结集网路上的作品出版纸本书籍呢?网路上的众声喧哗就像是身处在喧嚣热闹的shopping mall里杀红了眼血拼,可有时候,人还是需要找个僻静的角落,安静下来好好思考的。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