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国乐团的「经典重现」音乐会,邀来《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首演小提琴家俞丽拿,与《黄河》钢琴协奏曲的首演钢琴家殷承宗,与北市国一同演绎他们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乐曲经典的《梁祝》与《黄河》,原汁原味的诠释,能够同一晚聆听,的确意义非凡!
TCO团长精选系列3「经典重现」
5/22 19:30
5/23 14:30
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厅
INFO 02-23832170转303
如果,要从中国创作的作品中选出具有代表性、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乐曲,那么《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或是《黄河》钢琴协奏曲将会是人们最先考虑的曲目。首演至今四、五十年间,在众多的创作中屹立不摇,这两首乐曲不仅分属著两种最受欢迎的西方乐器代表,更是一种时代、梦想、情感与精神寄托的多重象征。
带动中国民族乐曲的两大经典
「凡是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及《黄河》钢琴协奏曲的前身《黄河颂》被选进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三十首太空播放曲目之一,都说明了两首曲子的重要性。在那个时代,作品的特色就是以东方元素作为基础的「实验」,还有众志成城的「集体创作」。《梁祝》写于一九五九年,由陈刚、何占豪两人根据同名越剧的旋律而写成。由于陈刚曾经是越剧团的胡琴手,对越剧有深刻的了解,因此音乐带有浓烈的越剧音乐色彩。「相爱」、「抗婚」到「化蝶」,整个单乐章的三段体,在描绘内心时借用小提琴的滑音来刻画微妙情绪变化;在激昂愤慨时,便采用中国传统打击乐的「嚣板」来渲染气氛。因此仔细聆听乐曲,就会发现速度和强弱等有相当戏剧化的对比,这也成了乐曲吸引人的因素之一。
被宣传为「按江青指示,跟殷承宗、刘庄、盛礼洪、石叔诚及许斐星六人合力将《黄河大合唱》改编凑合而成」的《黄河》钢琴协奏曲,完成于一九六九年。四个段落的结构也充满著中国的风味。从前奏快速半音阶渐强渐快、定音鼓及大钹的持续长擂等等,是描述黄河波涛汹涌、黄沙翻腾的壮观景象,而船夫们在险境中与大自然对抗,是典型的样板戏公式。协奏曲以「留曲不留词」方式改编,将中国笛加上竖琴伴奏呈现明媚的陕北风光,以大提琴歌唱式的手法描绘悠悠历史与壮丽山河,相当具有民族风。而最后以层层互叠的「卡农」曲式在乐器之间换奏,让气氛渐渐加温沸腾、扩展直到最后精采的结束。虽然政治意味非常浓厚,但不可否认的,它的确是一首相当脍炙人口的乐曲。
《梁祝》和《黄河》的成功,俞丽拿和殷承宗这两位演奏家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首演者,也可以说是参与乐曲创作的重要人物。当年只有十八岁的俞丽拿,和陈刚、何占豪都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同属于一个「民族化实验小组」。不会拉小提琴的陈刚曾经表示,创作时许多乐段都是经过她的建议修改。从首演获得极高的评价后,梁祝与俞丽拿的名字就紧紧相连,即使在她之后还有许许多多以梁祝作为拿手曲目的小提琴家,她以女性的温婉和缠绵,成功地诠释了祝英台这个角色,也因为如此,俞丽拿的诠释也被认为是最权威的版本之一。
首演两大师来台展现经典原味
二十年前,俞丽拿即在北市交的邀请下曾与儿子李坚联袂来台演出《梁祝》,成为第一位访问台湾的大陆音乐家,造成了不小的轰动。而《黄河》热再次被掀起,或许跟二○○七年,殷承宗的爱徒郎朗在北京奥运倒数周年的天安门广场演出这首曲子有关。也因为这个缘故,近年来两人的诠释便常常被拿来比较。然而无论谁胜谁负,都无法改变殷承宗作为首演者对后世的影响力。
虽说艺术在中国文革时期的地位,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但艺术家在外显的政治宣传中发挥的个人创意却是无法禁锢的。如今两首乐曲已经跨越中国到全世界,历经数十年,也跨越了政治的意味。两位演奏家如今虽然皆已达不惑之年,但超然的地位加上时光的千锤百炼,其酝酿出的艺术底韵是无可取代的。两首巨作、两位大师,在北市国的协奏下,将听见难能可贵的「经典重现」。
爱国歌曲 应时应地而生
一首爱国歌曲的成功,作品水准固然重要,时空等条件却也是必然的要素。威尔第的歌剧《纳布果》叙述巴比伦时代,受压迫的犹太人展开复兴运动的故事,其中的一首合唱〈飞吧!思维,乘著金色翅膀〉一出,让当时局势混乱的义大利人感同身受,这首乐曲也顺理成为义大利人心中的第二首国歌。一九七○年代,台湾面临一连串的政治与外交困境,〈梅花〉、〈龙的传人〉等歌曲一方面强化民族主义,一方面召唤听者的情绪,使他们对国家认同有所肯定。而九一一恐怖攻击行动之后,美国也曾掀起爱国风潮,政治歌曲成为凝聚民众团结的重要象征。特别的是,歌星席琳.迪翁(Celine Dion)翻唱的〈God bless America〉及玛丽亚.凯莉所唱的〈Hero〉则让旧有词曲被赋予新的意义,促进了民众的凝聚力。从大时代、大事件乃至选举时的竞选歌曲,透过音乐所表达的声音,能不能被长久的歌颂?恐怕还是得通过「时间」的考验。(李秋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