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差事剧团作品《麻辣时代》(2007)。(陈文发 摄 差事剧团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差事剧团

从生命经验触发社会关怀--台湾「民众剧场」老字号

钟乔在民众戏剧的许多经验是来自于第三世界国家,抑或是从阅读所得来,对于拉丁美洲、欧美社会的民众戏剧想像,当时他就希望可以把这些经验放到台湾社会。但他发现台湾并不如欧美社会这类第一世界国家,但也不是像第三世界国家,恰好是夹在中间。因此,在工作方法上,要让年轻一辈人感同身受于社会性的压迫,须从个人或家庭的被压抑经验出发,找寻到转折点,这就是十来年「差事」在民众戏剧工作上的重要经验。

钟乔在民众戏剧的许多经验是来自于第三世界国家,抑或是从阅读所得来,对于拉丁美洲、欧美社会的民众戏剧想像,当时他就希望可以把这些经验放到台湾社会。但他发现台湾并不如欧美社会这类第一世界国家,但也不是像第三世界国家,恰好是夹在中间。因此,在工作方法上,要让年轻一辈人感同身受于社会性的压迫,须从个人或家庭的被压抑经验出发,找寻到转折点,这就是十来年「差事」在民众戏剧工作上的重要经验。

在台湾,讲到民众剧场通常都会想到一个剧团——差事,这个取于陈映真著名作品《第一件差事》为名的剧团。

走入「差事剧团」,墙上便是大大的布莱希特肖像。团长钟乔在布莱希特黑白的肖像前稳稳坐著,交错著落地窗外射入的光,仿佛有一种时间凝滞的历史感。

关注美国对国际社会的支配  将民众戏剧概念引入台湾

一九五六年,一个苗栗客家人出生在当时都是台语社会的台中,在语言身分与出生环境的认同就已经是错置的钟乔,正如同当年台湾在国际上的殖民处境,同时也预示了他注定在未来将为台湾人民发声。

钟乔对于民众戏剧的想法一直是著重在关注美国势力对于整个国际的支配性。他们那一代的人,因为亲身处在国家戒严体制之下,所以,对于台湾之于国际的处境有比较多的思考与想法。他认为,两岸的分裂和南北韩一样,并非是单纯的内战,而是有国际的原因,也就是美国对于第三世界的介入。而且,他认为在戒严体制下,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关于有民众性、社会议题这样的剧场发展也是比较被压抑的。

钟乔说,他在民众戏剧的许多经验是来自于第三世界国家,抑或是从阅读所得来,对于拉丁美洲、欧美社会的民众戏剧想像。当时他就很希望可以把这些经验放到台湾社会,在一些工运或是社会弱势团体中展开民众戏剧工作坊。但是,他发现台湾这个社会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性质——亦即它并不如欧美社会这类第一世界国家,但也不是像第三世界国家。台湾,恰恰好是夹在中间。因此,在工作方法上,要让年轻一辈人感同身受于社会性的压迫,须从个人或家庭的被压抑经验出发,找寻到转折点,这就是十来年「差事」在民众戏剧工作上的重要经验。

从国外形式到文学想像  现阶段以轻松形式与新世代对话

在表演、创作上,差事的切分则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期的摸索期(1996-2000),由于他当时吸收各国民众戏剧的表演形式,试图带入台湾的社会。例如一九九六年与菲律宾「亚洲民众文化协会」合作的《士兵的故事》便是以肢体与诗探讨台湾国际的战争记忆。但是要如何透过剧场讲述台湾社会的现实,接下来的阶段钟乔便有了想像:他希望能够从他所了解的文学里,把文学中的魔幻写实置入于表演之中,将现实与想像融合成一个世界,剧场的世界。于是,在二○○○年之后,差事的戏里面,便出现了诸多穿梭于想像和现实之间的角色,同时也将「帐篷」这个象征魔幻写实的载具带入台湾,进入了帐篷剧的时代。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便是探讨台湾各类移民的《潮喑》。

但是真实角色透过钟乔的文学文本放在差事的戏之后,其符号性往往胜过了他们真实的血肉性。钟乔意识到当文学转入到剧场有其复杂性,例如过于艰深的话语,在表演当下,观众、演员的吸收都有所困难。在二○○七年Dan Chumley执导的《麻辣时代》之后,钟乔发现他把劳工派遣的议题用不严肃、歌舞、幽默轻松的方式呈现,比较能和年轻世代对话。钟乔便著重在如何重新整合其文学性,让作品更为简单明了,这便是差事在进入第三阶段反思的重点。

找出与生命经验的联结  透过剧场关怀所处社会

钟乔认为,他们那一代的训练,是从社会的构造面去看问题。因为戒严的关系,一旦解严就会意识到社会上的一切事情,本来就是要由他们来发掘、拓展,而那些并不是主流社会要的想法。因此,当时他们并不重视自己的感受,所以他们会去碰触白色恐怖、劳工问题这些社会结构性的问题。但是随著时间过去,钟乔也意识到,台湾这种消费化、经济比较发达的社会有一个特性,就是台湾民众并不是不关心弱势、边缘的问题,而是这一件事得要与他的生命经验有所连结。

而钟乔觉得,与他较为年轻约十到十五岁的工作伙伴,就比较能够发现台湾民众的这个特性。他说「我们除了要有大钥匙去开门之外,还要有小钥匙。大钥匙就是社会构造的那一面,那小钥匙就是情感介面」。愈有更多经济发展或消费化的社会,同时也愈把人与社会的连结零碎化,要怎么去找回某一些人,让他们对弱势的事情仍然有关注,可能就要重新连结被琐碎化的情感介面。

至于三十岁以降更年轻的这一代,在这个电脑的世代里面,钟乔认为他们并不是很能意识到,甚或是不自觉的孤立化,或许是很享受这个自我和模拟世界的往来。他说:「要如何创造从模拟世界回来找到真实的情感介面,大概是我们在社区或表演上面是很重要的」。在免于被议题淹没又表现创意的前题下,连结年轻世代与社会的关联,或许就是这个阶段所需要专注的新差事吧!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钟乔  错置的剧场诗人

钟乔,本名钟政莹,苗栗客家人,一九五六年出生于台中。因为在台中一中的文学社接触到各类文学作品而看见自己。毕业后考上中兴大学外文系,当年他因为教莎士比亚的老师引导而接触到三○年代的小说家,引发他对文学的渴望,并且对戏剧更感兴趣。大学毕业后,便考取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戏剧组,当年他的指导教授便是台湾戏剧大师姚一苇。一九八○年代中期,成为《人间》杂志撰稿人。他以文学的方式参与当年台湾的社会运动,并成立「春风诗社」借由诗来反映社会现实。一九八九年,钟乔到韩国报导亚洲民众戏剧训练者工作坊之后,发现善加利用剧场这个介面可以进行社会转化。于是便成立「台湾民众戏剧工作室」。后来为了在各方面能够更自主地运作,于是便在一九九六年正式改名为「差事剧团」。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