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差事劇團

相關文章 31 篇
  • 李秀珣
    特別企畫 Feature 座標:台中

    劇場與生活的忘年之遇

    由豐原車站,車行入台三線豐勢路,矮房夾著公路,聚焦著視線前方的山。公路略有起伏,隱藏著24年前九二一大地震改變地貌的線索,除此之外,居民已經在時間的河道裡完成家鄉重建,而許多相遇,也是在當時展開李秀珣,即在災後來到石岡協助重建,並從2000年起留居至今。 經由九二一重建牽起的緣分 對於李秀珣而言,與石岡的緣分是如此自然。1999年跨年夜,她因故離開江之翠劇場,卻因緣際會參與了差事劇團在石岡的重建計畫。帶著前一份劇場經驗的挫敗,李秀珣來此重新開始,卻意外感到舒服自在石岡讓她想到過往跟著江之翠劇場前往福建學藝的日子:當時南音藝師張在我正好退休回鄉,每次過去,李秀珣都在福建待上至少3個月,農村的生活感與求藝回憶相互交織。 重建進駐期間,差事劇團在土牛村租房子,那時的石岡雖美,空氣中卻有一股死寂。不過開始跟媽媽們工作、認識媽媽後,益發滋長她留下的想法。《戲台頂的媽媽》演出後,參與的媽媽們想要成立劇團,更成為李秀珣的完美藉口。而這一留,就是23年。 起初,李秀珣跟著來自各地參與重建的青年們共租了1棟透天危樓。1年後,因重建而來到石岡的人逐漸離開,只剩下李秀珣跟1條狗。透過石岡媽媽們的協助,繼續在梅子社區租房8年,直到房東收回。又逢媽媽們合夥經營的餐廳「來園」決定停業,李秀珣整理來園後搬入,一住又是12個年頭。再度遭遇房東改建房屋自用收回租屋,這次她決定在石岡買地,因緣際會,透過另一位石岡媽媽買到現在的地。 石岡這塊土地,似乎也希望她留下:「很多東西都銜接地剛好,剛好發生,後來就會覺得其實不用去想這麼多,老天爺要怎樣就怎樣,順著走。」

    文字|黃馨儀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 回想與回響 Echo

    白犬島的戰事與日常

    近年因研究關係往返馬祖多次。初踏上東莒這座島嶼,定位總在海上。從民宿老闆娘手中接過一張紙本地圖,試著從大坪前往大浦。地勢起伏雖大,整個城鎮的節奏卻非常適宜散步,眼前美得彷如上天恩賜的景致,會讓你忘記這裡曾長年籠罩在死亡威脅下;當你嘗試與此地長者聊天,你會發現這不是一次旅遊,所在之地是個終日等待戰爭發生的軍事遺址之島,每個軍事據點都像未癒合的開放性傷口,它被遺忘在國民義務教育裡的地理與歷史課本。

    文字|黃資婷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5/25
  • 再拒劇團《明白歌》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差事劇團與再拒劇團的關懷及實踐

    該以怎樣的形式回應我們所在的這片土地,連結社會,同時又讓議題演出好看,與創作者的養成脈絡與美學想像高度相關。「差事劇團」與「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逾20年的實踐,雖同樣是長期藉由劇場回應社會現象的劇團,卻有全然不同的創作路徑與嘗試方向。劇場抵達的社會的形式多元,議題、地方、參與都是可選擇的元素,然重要仍是回到創作者自身關心什麼、想說什麼,因著動機,自然會找到述說的方法。

    文字|黃馨儀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3/25
  • 歷史每一次的重述,都不再依附於當事者,而濃縮為另一種情感連結的意象。
    戲劇

    劇場的言說與記憶

    在故事即將落幕之際,台上演員口中念念有詞:「棍子、襯衫、麻繩、三合院、獎狀、口香糖、投票箱、手錶、墓碑」為先前每一個史實故事作結。我們總期待著為歷史填補細節,還原真相,但歷史每一次的重述,都不再依附於當事者,而濃縮為另一種情感連結的意象。這是故事被記憶、記憶成為故事的方式。此刻的《范天寒》又將如何成為未來的記憶?

    文字|白斐嵐
    第335期 / 2020年11月號
  • 今年三月在台北舉行的《隱形城市—三城記》前期會議現場。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劇場在亞際交流的向度

    二○一九,以「城市」為焦點展開的交流。出現了「隱形的城市」這個頗具詩的隱喻性的符碼。城市一經隱形,便不再是固定的形狀、規模或樣式,它一直處於流動的狀態下,前來探視我們和它交錯的時光、身影或經驗可以說,每一座城市,都有自身的身世;而每一則身世,都活絡著生動的故事。我們因此更驅動自身以劇場人的身體,在亞際流動的對話間,看見那被顯影的城市,並在日光移走的城市時空中,探索與發現徘徊在光與暗間的「影」。

    文字|鍾喬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 《范》劇壓低歷史的強音、革命的激情,回到人本位。
    回想與回響 Echo

    隱而辯:朝聞道,夕死可矣?

    如果鍾喬的劇場作品往往具有想像革命的意涵,《范天寒》則是在後革命氛圍,一方面調度差事慣常戲劇元素(歷史事件與人物、反抗意涵、大合唱等),一方面衡量創作者自身、演員群與主事團體、戲劇主題之間距離,進行更向演員開放的排練方法,以含納先於排除的創作意識回應差事及舞台上涉及的這些歷史、這些表演的人,從而再結構。

    文字|吳思鋒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 《解密。潘朵拉》排練。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解密。潘朵拉》 在災難之中尋找希望

    差事劇團新作《解密。潘朵拉》集結了韓國空間劇場、日本大提琴家坂本弘道、九天民俗技藝團的八家將展演,透過科幻敘事與神話人物的結合,探討現代社會的發展主義危機。聯合編導鍾喬透過跨地理、跨世代共通的神話,不同背景的觀眾得以進入,與作品的主題相遇。這也是不讓在地性閉鎖於狹義本土的方法,而是將主題放置於世界之中思考。

    文字|吳思鋒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 九天民俗技藝團的「九天鼓樂.經典重現」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地團隊擺開陣式 綻放生猛活力

    臺中國家歌劇院開幕季演出,當然不能缺少在地團隊的精采演出,除了有導演鍾喬與中部居民推出一場結合地景、儀式及庶民文化的表演行動《尋.里山》,將鼓藝打出新天地的九天民俗技藝團也精選歷年演出精華曲目呈現「九天鼓樂.經典重現」,而台中知名現代劇場大開劇團則將演出《男人幫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以喜劇手法呈現台灣六、七年級男人的友情觀、愛情觀與生命觀。

    文字|廖俊逞
    第285期 / 2016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逆旅》之旅

    《逆旅》原本稱作《靑春逆旅客家行》,這部戲的完成和差事劇團長久在美濃進行社區劇場的硏習相關,「靑春」和「客家行」似乎都難免讓演出拘泥於某種範圍中,故改以《逆旅》做爲戲的名稱。《逆旅》是從一個旅人的凝視拉開戲的序幕;這齣戲將持續差事劇團的風格,穿梭於記憶與現代社會議題之間。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59期 / 1997年11月號
  • 差事劇團團長鍾喬
    藝號人物 People 差事劇團團長

    鍾喬 走入民眾 走回自己

    長期從事民眾劇場工作的差事劇團團長鍾喬,在這一條路上不斷地透過實踐與反思,從與亞洲各國的民眾劇場連線,因體會到亞洲各國社會的多樣性,而將關注拉回情境相似的「東亞」,更在九二一地震後參與台中石岡的社區劇場推動,由此確定了與在地社區結合的工作路線,從台西村、美濃等地,與民眾一起工作,讓民眾透過戲劇,發出聲音。七月底應邀至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演出的《回到里山》,鍾喬表示這是通過黃蝶翠谷及美濃反水庫運動的跨境地景、歷史脈絡與精神,運用儀式性的身體,製造一場文化行動。

    文字|吳思鋒
    第272期 / 2015年08月號
  • 《吾鄉.種籽》中來自舞踏、南管等各種不同背景、國籍的演員,提供自己身體及原鄉的故事。圖為排練現場。
    即將上場 Preview 香港導演何應豐來台執導

    《吾鄉.種籽》 回溯身體與原鄉

    差事劇團新製作《吾鄉.種籽》特邀香港資深編導何應豐來台執導,他從香港與台灣類似的人民遷徙背景出發,對「鄉」的概念提問,讓來自舞踏、南管等各種不同背景、國籍的演員,提供自己身體及原鄉的故事。

    文字|陶維均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 在豐島夏日海岸沙灘上,《海洋女神》結合廟會祭儀、花鼓陣與現代劇場的演出。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瀨戶內海藝術祭到寶藏巖

    旅行劇場 移動中探索空間與記憶

    一齣以「滅」與「生」作為主題的旅行劇場,於是經由藝術家林舜龍與差事劇團的合作,在瀨戶內夏季海洋的各島嶼間生成;這不免讓人與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產生密切的聯想這「滅」的主軸,發生在現今仍具現於寶藏巖的歷史斷面之上:被現代化想像的怪手挖得僅剩殘壁的違建,在歷經時間痕跡的浸漫後長出來的蔓草,是連結《海洋女神》在「瀨戶內海藝術祭」相關「滅與生」的文化抵抗嗎?

    文字|鍾喬
    第254期 / 2014年02月號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以色列導演

    紀.阿隆 行旅人間 挖掘演員的真實

    以色列導演紀.阿隆(Gil Alon)應差事劇團之邀,於今年八月來台駐村,主持「靈與動之間工作坊」並執導差事新製作《看不見的村落》。他為韓國Shiim劇團執導的《柔光照耀的房間裡》,曾來台公演兩次,深受讚譽。集演員、歌手、導演、禪學講師等身分於一身的他,並在學理與實踐的融會貫通下,發展出一套以演員的即興作為基礎,發掘「真實」、進而帶出表演質地的方法,從而在亞洲各地留下一道道深耕痕跡。

    文字|姚立群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 《水鄕的傳說》差事劇團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救救水鄕,免遭浩刼。差事劇團奔波大城小鎭,喚起民衆聲援,圖挽狂瀾。先天下之憂而憂者,誠難矣!

    文字|白水
    第69期 / 1998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藝術.媒體

    第四屆台新藝術獎上個月出爐了,視覺藝術類得獎人湯皇珍上台時,瘦小的身體在一襲昂揚的紅色大衣裡,成為我對整個活動裡印象深刻的瞬間:湯皇珍用一個虛擬的旅行,創造一個現代世界溝通與記憶的寓言。 我記得在幾個星期前,台新入圍展開幕的那一天,我也在展場安靜無人的角落裡,遇見了從甬道裡走出不期而遇的湯皇珍,多年未見,她一邊掏出印著「我去旅行了」 的個人名片,一邊和我聊起這個作品,藝術家對創作信念的「堅信」在她那雙眼睛裡:「旅行是為了與世界溝通,但你真的走出去了嗎?」 在媒體市場化的今天裡,湯皇珍用了一個「收視率」微乎其微的媒體工具觀念藝術,批判社會,提出反身性的思考:「藝術家能做什麼呢?不就是用另一種角度幫社會看到自己。」那天她說。 當評審宣佈她得獎,座位旁的朋友說:「她終於苦出頭了。」我十分動容,因為與其說是被「看」到的榮耀,不如說是被「看」到的喜悅,彷彿一個聲音傳到了彼岸,那些喧嘩的主流媒體都閃到一邊去。 在今年表演藝術入圍的作品裡,多年來堅持在帳棚裡演故事的差事劇團,是另一個「苦出頭」。在一次訪問裡,他說:「也許我跟其他搞藝術的不太一樣,我會花一些 心思對社會學、資本主義、全球化問題做一些閱讀和瞭解。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來自於我想和這個世界產生一個對話關係,這個對話關係有很多時候是對抗的,在對 抗的對話裡面,也許會有一些真正民眾的力量。」 誰說這樣的媒體是沒有聲音的?

    文字|盧健英
    第161期 / 2006年05月號
  • 《敗金歌劇》將有歌、舞、劇的交錯陳述,演員或唱或說地直接對觀眾敘述社會的觀察。
    戲劇 用那卡西歌聲 唱出布萊希特的革命精神

    差事劇團十年 《敗金歌劇》戲謔台灣亂象

    在這個價值混亂、道德淪陷,「有料可爆、有利可圖」的時代,布萊希特的劇作《三便士歌劇》啟發了鍾喬,延伸出諷喻金錢社會、政治貪腐的《敗金歌劇》。本劇以喧騰一時的「高捷事件」為本,特別請來音樂人鄭捷任及黑手那卡西工人樂隊擔任歌曲創作,以濃厚台式曲風,唱出布萊希特的革命理想。

    文字|廖俊逞
    第168期 / 2006年12月號
  • 王墨林的生命似乎和台灣小劇場不能分開。
    專題

    翻轉迭變,只問何為自我

    與台灣小劇場生命結合的王墨林,外求社會的改革,而所謂葛氏訓練體系者,則傳授嚴謹的内化;前者毫無章法,鑽研槪念與現象;後者體系完整,集中内省與能量。在兩者變與不變之間,其實都在追求一個存在的源頭:自我。

    文字|傅裕惠
    第111期 / 2002年03月號
  • 帳篷劇場演出不在正規的劇場,而是找一塊空地,從無到有,靠勞動力搭蓋自己的劇場。
    藝號人物 People 日本帳篷劇編導

    櫻井大造 將棄置在社會底層的聲音,帶到帳篷之中

    一九九五年,櫻井大造通過「民眾劇場」的跨國網絡,與台灣「差事劇團」的鍾喬認識,促成了一九九九年在三重橋下的帳篷演出,並種下了大造日後以台灣作為帳篷戲劇活動據點的契機。十年來,帳篷劇場這個從日本移植而來的「劇種」,在台灣落地生根,發展出自己的軌跡,櫻井大造也另成立「台灣海筆子」,作為亞洲帳篷行動的台灣分支,與日本「野戰之月」遙相呼應。對櫻井大造而言,帳篷劇場是為「為了社會底層民眾發聲」,並強調要將「被棄置在社會底層的不為人知的聲音,無法具象化的記憶,帶到帳篷之中」。

    文字|廖俊逞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 《雪結》
    最PAR!

    「跨」一步,海闊天空?

    目前台灣的幾齣所謂跨國製作,其實都還在起步的階段;成功的跨國性製作不僅需要時間累積認同,還要有具備國際眼光、普獲國際尊重的藝術策展人(或說製作人)的主導,加上政府的後援支持與充分的經費挹注;但是中間執行者能否對這樣的合作建立共識和付諸熱誠,更是攸關成敗的關鍵。這樣的理想不但適用於主流劇場製作,小劇場界更該拓展國際市場,也更有市場潛力。

    文字|傅裕惠、林于竝 
    第123期 / 2003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現象‧現場

    深刻處於民眾的流離失所中

    我們既不想繼續複製另一種異國情調,也不想經由「民眾戲劇」的稱號,淪為以對抗帝國文化為自足的狹隘偏激論者,因此我們便在彼此之間創造了一種富批判性的交流情境。當這樣的情境,得以經由戲劇的形式,具體落實於生命往來的場域中時,我們似乎愈來愈從民眾的代言身分中脫離出來,並更深刻地身處於民眾的流離失所中。

    文字|鍾喬
    第122期 / 2003年02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香港

    防疫鬆綁後,表演藝術界終於展現新氣象

  • 焦點專題 Focus

    李明潔:「不著痕跡的日常感最難。」

  • 上海

    直播間成為蠶食演藝市場的「第二舞台」

  • 其他

    聚焦長銷劇 PLAYground空總劇場4月開幕首推《小王子》音樂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