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辑米
剧场工作者,现任台北市艺术创作者职业工会理事长
-
特别企画 Feature
AI日常助理协助工作,消除身体、制作分身、创造奇观皆可能
人工智能在开发至今将近70余年后,终于让一般人也可以使用了,我们甚至可以想像它在表演艺术领域上,协助在创作与制作面上的各个环节。创作者将所有田野资料或是参考剧本上传,产生一份重点摘要,再依照编剧的方向,产生一份全新的创作文本大纲甚至剧本初稿;接下来导演可以将剧本上传给AI助理,请它以不同人物的声音将剧本冷读给导演聆听,并产生各个设计部门的参考图片、影片或是音乐,交付给设计人员们。倘若有属意的演员人选,还可以加上演员的声音、照片资料录制给AI助理,并对应剧本人物,生成一部线上读剧会。而设计们就依照导演生成的参考素材,请AI助理产生舞台、灯光或戏偶设计图,甚至可以直接产生音乐或是电脑灯存档。至于布景、戏偶及服装道具等实体,除了比较小型的可以透过3D列印外,大多还是需要设计人员与创作者的密切沟通并制作出来。 然而,若要将人工智能纳入表演,或许可以先思考如何将人体肉身消除;如同所有竞技比赛,正因为人体有其限制,所以才会让人感到精采,但 AI 却可以附在任何形体上,超越人体的限制,例如一秒解开魔术方块,但那就失去意义。因此,若将演员与观众置于没有现实限制的环境里,例如网路世界、VR等,在这里观众就是体验者,完全沉浸在整个都被AI自动生成的世界或环境中。 若不消除肉身,那么将 AI 奇观化也是一法;如果《黄翊与库卡》是工业时代的作品,将机器手臂模拟人类的行动,但在实际上却是将人程式化,因此我们得以看见人类动作的精准;那么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将以另一个方向呈现。如同之前的《三姊妹人形机器人版》或《恐怖谷》,或是马戏团将大象当成表演者,将AI的身分揭露,透过表演者与其关系看见物种之间的差异,进而寻找共同不变的事物。
-
特别企画 Feature R│Rights
举手,为自己权利做对的事
收到这篇书写邀约时,得知获得的字母是「R」,要谈「剧场中的权利」,于是突然好奇为什么「R」是「权利」,我想应该就是「Right」吧!但为何「右边」是「权利」?又为何是「正确」?查资料的时候,知道右边与西方信仰的关系,但我加上了自己的想像,让这个词更具有画面:当投票的时候,人们举起惯用手右手作为同意票;又或是举起手在抗议现场表示反对现况,作为自我权利的争取。有人将手举起来表达了自己赞成或反对,这是我对「Right」的想像,要举手才会获得属于自己的权利。 请问,有没有便当? 我刚接触剧场的时期,是现在所谓「小剧场运动」的后期,那时我常常在许多为各种社会议题倡议的小型剧团演出。由于住在家里没有房租的经济压力,觉得自己可以幸运地降临在这个世界,能够以一点点能力为这个社会付出,其实是开心的。以致于演出都不会很在意工作费,常常一个演出下来,可以获得一个简单的便当,和剧组一起吃就很满足。而庆功宴更是那时在排练高压期,鼓舞整个剧组的动力。还记得有一年我计算自己整年度的收入,大约是6万吧,那是在我离开每个月3万2的软体工程师之后的几年。 有次我在一个经常为弱势发声的剧团,担任小型呈现的导演。即将演出的前两个小时,问制作人前辈便当什么时候来,还记得她原本平淡的脸,突然将眉毛转成八字眉、嘴巴噘起来,苦脸的表情说:「因为这个计划没有通过补助,所以没有便当。」我这才知道,原来有演出不但没有演出费,连便当都没有。有便当不是理所当然,看著演员们的表情,自己感受很懊悔,如果一开始就说清楚,就会有心理准备或是不参与。而这段经验就成为了后来在艺创工会做的论坛剧场《请问,有没有便当?》,为的是未来不要再有懊悔的我。 签一份「对」的合约 而在以工会理事的视角观察了艺文领域两年之后,发现合约在台湾,尤其是艺文界非常不盛行,除了不习惯之外,有听过一种说法是,写合约会把很多事情说死了,如果之后演出盈余多了也不方便分给大家。相信读者们一定知道这个说法的结局,演出没有砍人事费就万幸了,怎么可能有盈余? 又或是另一种更具梦想的说法是,艺术作品的诞生过程,充满著那些无法被言说、文字的事物,而那些事物正是艺术工作者一直被吸引的,因此,应该把重点放在那些真
-
练物辟
无线
线材是将讯号透过实体的线路传输到线的另外一端,达到讯号传递的效果;随著时代科技进步,在剧场演出中也开始有了无线传输,让演出进行过程中可以不受到线路的影响,变得更为自由。无线传输是透过电磁波传递,随著不同的频率、强度就有不同的应用,例如手机行动设备、广播、微波炉、无线电、Wi-Fi分享器甚至X光等。 还记得2000年时有一则新闻,一位来自中国的女士张颖,她自称能隔空抓药治病,在那个通讯科技还停留在B.B.Call、黑金刚的时代,她居然可以连线太乙真人,从空气中的电磁波里取得仙丹,让信众服用来医病。虽然现在就像我们用笔电以 Wi-Fi 下载资料,然后就可以3D列印出一尊航海王玩偶一样,但这在当年简直神奇非常。随著信众愈来愈多,张颖竟然也成为像宗教一般、许多人趋之若鹜争相拜访的对象,直到最后被一位魔术师踢爆造假敛财,事件才告一段落。但这则新闻却也同时将无线与中心化的概念,以非常生活的形式展现出来。 无线传输透过无所不在的电磁波作为介质传递讯息,除了接收与发送端,也需要对频。可以如此想像:有一对小情侣在谈恋爱,他们必须知道目前彼此正在谈恋爱,所以要是没有类似告白的举动来调整频道,就可能有一方还以为彼此只是朋友或同事,继续以错频的方式相处;但若告白成功,调频也就成功了,就可以正式取得连线。月老在他们小指上绑了一条看不见的红线,两个原本独立封闭的个体,彼此将原本没有意义的物件,透过自己将爱意传递给对方,也许是今天穿的衣服,说了一些浓郁情话,或是买了一朵花。同时彼此也开启了感官接收,看到对方穿上自己喜爱的洋装,听到对方表示为什么喜欢自己,或是收到那一朵玫瑰花。以上这些通讯虽然都看不到那一条红线,两人却因此而更了解对方。 只是,虽然他们是用无线传输,但其中一边背后所连接的,有可能是一排以线材连接的伺服器群。然而,让更多的无线设备连接到自己的伺服器,将对方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也就是中心化。就好像脸书、Google,它们就是本体为伺服器,透过无线设备连接到自己。如此,即便说是无线,但严格来说,也只是有线的延伸。 在过去,中心就像是一座巨大的真空管电脑,人们必须到眼前这台电脑膜拜。随著时代进步,巨大的电脑成为了一台台的桌上型电脑,但我们依旧到公司、机构去使用它们。现在,人人都有一支手机,透过无线网路连线到伺服器。其实,无
-
练物辟
线材
大部分剧场使用的物件都是独立设备,但不少设备都需要线材,才能将电源连接、将讯号传递。线材的任务是传送讯号与电力,它们将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与讯号从A点传到B点,而它的构造也非常简单,就是一条条粗细不同的金属线,包裹上绝缘物质,并在两头加上接头。 除了粗细,线材也包含了接头。随著不同功能的需求产生,愈来愈多不同长相的接头问世,就拿日常生活常见的1对3手机充电线,光1条线就有4种不同的接头,以满足不同手机的需求。而线材连接的终点,往往也是另一条线材连接到其他地方的枢纽,就像是大脑里面的突触一样,集结了各种不同来源的电力与讯号。若说接头终端是大脑的突触,那么讯号线就是连结和驱动身体各个器官部位的神经线,而电源线则是全身上下提供养分的血管。作为剧场的神经线与血管,线材将各种器材串连起来,连结空间中的光、声响、温度等感官刺激,制造出剧场的魔幻效果。 一样都是电,因应不同的设备,而有了不同的身分与工作内容,线材也像是一台高速列车,而坐在列车里的电,就像一个个排队的新生儿,透过发电厂超大的电压推力,将电线列车里面的新生儿往下一个地方推,它们一开始活力十足地经过变电所,就老了一点,到了变电箱之后再进到剧院大电电箱;它们走在电力线这条人生的道路上,到了剧院的大电电箱之后,就决定了它们这一生将要扮演的角色,到了这里之后,他们的工作不会是医院里的医疗仪器,不是作家桌上的台灯,也不是股票交易所的萤幕看板。它们的下一阶段也许要去灯光Dimmer,也许要去音响系统,或是旋转升降舞台的动力系统。 一旦到了剧场周,剧院开门了,剧院舞监就会按下电源按钮,将它们从发电厂带来到这个世界,舞监助理将不同规格、形式的讯号线接上不同的设备,将设备的电源线接上H插,这些来自交流电的电力小子们也就开始交流交流了。而其中有些小子会被变压器学院变成稳定的直流,不像之前那样活蹦乱跳,开始走入沟通、下达指令的讯号人生道路上,例如灯控台、音控台。 这么看来,电力线线路都已经固定,这些电力小子们的人生似乎就是如此宿命,如此必然,难道没有其他改变的可能了吗?或许对于其他环境的电力小子们而言,的确如此,它们成为了法院诉讼调解室里的T5日光灯,或是一般家里的冰箱,除非汰旧换新或重新装潢,否则它们接下来的人生道路就算有变化也微乎其
-
练物辟
烟机
剧场或是各类现场演出类型的效果中,有一个特殊的视觉效果叫做烟,这个效果可以造成隐蔽、忽隐忽现,及让光被看见,而且随著空气的流动,还会造成各种风景,使得原本在室内的表演空间也可以有像是户外的错觉。 烟,是一个介于看得见与看不见的物质,存在于空气中,随著不同的来源内容,可能会上升,可能会下降,例如乾冰。而光因为无法穿透,所以就会产生像是云一样的画面。更多时候,为了看见光本身,还要放出烟,才能够显现光的形状,因为光本身无法被看见,所以当我们在剧场中看见「一道光」打在舞台上,实际上并不是看到光,而是看见光打在烟上所显现的样子。 「烟机」就是将这些物质产生的设备,将烟油加入烟机后,舞监在控台下指令,接著烟机就加热,让烟油产生烟,并且被吹往出口,一群一群烟小孩就从那小小的管道被嘶嘶地喷出来,它们原本集中在一罐桶子,后来像是火箭发射器一样,将这些小孩弹出去,飞到空气中准备进行一场日光浴。让原本皮肤白色的烟小孩,在剧场中的9个太阳照射中,变成一片片机机喳喳的云朵。 剧场像宇宙一样是黑色的,而那些白色的烟小孩和太阳们让剧场的黑,有了不同的颜色。也因为它们是白色的,所以当太阳们换了一个颜色,像是夕阳般的橙红色,孩子们也同时被染色,那一片洁白无垢的白云,就变成了一片绚烂晚霞。而这些美丽的彩霞都还是这群孩子挤在一起的风景,随著它们获得了飞翔的空间,孩子们四散到剧场的各处,于是云层散去,天上地下都可以看到它们被阳光染上的颜色,好像整个世界都是彩色的。随著后羿舞监把一个个太阳熄灭,漆黑的剧场宇宙里,剩下1座像是三角锥般,被这些孩子们占据的光塔,光塔里站著一位老者,诉说著他的话语。如果只有太阳和老人,我们只会看见被染色的老人,但因为这些孩子在他身边跳舞,于是我们看见了他周遭的空气颜色。 在剧场中,烟机借由汽化烟油所喷出来的烟雾,可以做到视觉上的动态遮掩,让烟雾后面的人或物产生若隐若现的美感,如同薄纱般地让场上的一切都变得更美,灯光打下去还能让整个空间改变,整个空间视觉就像是让观众戴上了滤镜,随心所欲地控制空气与氛围,除了美化,当然也可能被丑化或其他可能性。 和烟一样,水也是光的介质,而且还能改变气味,虽然本身没有味道、颜色,也不吸引人,但当我们加上了各种化学调味剂,就可以有了不同的味道,可以是柠檬水、咖啡,也可
-
练物辟
绿色乖乖
绿色乖乖在剧场演出可能不常看见,但对于技术人员及设备管理者来说,可是一定要知道的东西。我们先介绍一下绿色乖乖究竟是什么。绿色乖乖就是到处都可以买到的老品牌零食,共有黄、绿、红3种颜色,其中奶油椰子口味的包装颜色就是绿色的。在台湾,它除了被当作零食外,还身兼另一个「保佑硬体设备不出问题」的用途。近几年,绿色乖乖甚至被称为「乖乖大神」,而且还被厂商开发出各种不同大小的保庇包。最初,这其实只是资讯业将它放在电脑主机上,希望机器可以顺利运作的文化。过去的剧场并没有那么多人使用乖乖,也许是因为这几年科技艺术的跨界、多媒体设备的需求愈来愈多,这个文化才开始在剧场蔓延。 一样是乖乖,黄色和绿色命运大不同,前者被吃,后者被膜拜;一样的内容物,口味不同,配上不同的外包装,它就被赋予了不同的相信值。然而,现在的绿色乖乖之所以变成大神,严格来说,是个误打误撞的都市传说。一般公司初二、十六或普渡,都会拜拜买零食谢神,旺旺、乖乖是供桌上的常客;黄色包装的五香乖乖总会在拜完后被吃掉,而口味较甜腻的绿色乖乖就无人问津,加上早期的硬体设备没那么稳定,经常接触不良,需要用手拍打才会恢复正常。因此,有些人就把没人吃的绿色乖乖当成祝福放在设备上,希望他们像小孩一样「乖乖」,同时绿色包装也寓意著让设备可以「常显绿灯」,这样既是祝福也不浪费,一举两得。渐渐地,这样的祝福就像是「永保安康」的车票一样,愈来愈多人知道,其他人也尝试性地相信,绿色乖乖的灵格就此出现,再加上这几年社群网路的推播,让这个原本仅在资讯界中口耳流传的习俗愈传愈广,影响层面也愈来愈大,但其实它最初也只是一包不受青睐的零食。 说到底,笔者认为乖乖大神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民间信仰的各种神祇,大多是在保佑古代人们的大小事情,连动物也有虎爷可以保佑,但当时没有常故障的电子设备,所以没有相关的神明,而因应现代资讯设备需求庞大,名称直觉又接地气的绿色乖乖,自然而然就成为这个领域里的翘楚,简直就是找到灵界的一片蓝海啊! 不过,这种人为流传而产生的灵格,倒是要注意避免将之妖魔化,因为一开始人们都是自发地将祝福转变成形式流传,要是有些人误将形式变成信仰本体,而忽略那最初的祝福与本心,就可能会走火入魔,出现那种「如果不买、不拜,出问题的话,你能负责吗?」的景况。剧组会为了让大家安心而祭台、安置乖乖,但这些行
-
练物辟
行事历
行事历(Schedule)决定了1部戏从无到有的一切过程,举凡企划、设计、排练、宣传、票务、演出周等等,这些大区块行程定出来之后,还会有各种不同的小型时间表,排练有排练表、进剧场周行程表等等。它把一切未发生的时间与事件写在一个空间(表格)里,让这些原本飘忽变动的时空,坍缩成为事实。而最为特别的是,在剧场的每个人,都各自有属于自己的行事历:表演者从排了许久的排练场来到了剧院;设计们将调整过的服装、小道具带至现场;舞台背版、灯光音响设备则被苦路们搬进实验剧场,而这群苦路上周还在台中演出;甚至连观众们,也各自从不同身分、不同时间、地点买了票,才成为了星期五晚上场的观众;所有人事物的时间、空间,甚至身分都被折叠在一起,共享这将近两个小时的彼此存在,完全就是everythingeverywhereallatonce,连作为分别的空白都没有,同时全部合在一起。 行事历除了是多重宇宙集合体,也是一张张的符咒,制作人、舞监、排助像是被赋予法力的法师,他们以口头约咒语或是纸本合约法器,将某些人的名字和他们要做的事写进这张符咒,除非有更强大的法力将之无效化或摧毁,否则这些人就会在那些时间、地点出现,并完成符咒里面要求的事情。 除了剧场行事历这类工作类型的符咒外,农民历也是未来天象的符咒:望日是小月十五、大月十六,那天的月亮会变圆;夏至的白天时间会被拉到最长,影子也会被剪到最短。但假设有更强的因素改变了天象,例如在惊蛰这天如果没有打春雷,那么今年的皮可要绷紧了,或许会有天灾降临。人们也会透过农民历与人聚集,例如古时候人们会定每个月的初一、十五和商人进行交易买卖,那几天会有像流动夜市般的市集出现。人们一有了物资,为求平安顺利,就会先谢拜神明;而商人们则在隔天(初二、十六)谢神。换个信仰来看,基督徒则在要作礼拜的礼拜日聚集,与家人聚餐。透过传承下来的行事历,我们会在清明扫墓、中秋团圆,又或是耶诞节、感恩节等节日中,因著感念神明、祖先而让人们做不同的事情,亲朋好友们透过食物聚集、交流情感,让人们在各自忙碌的工作中,还能够回到群体,身心得以平衡。 在大多数的社会角色中,例如一般上班族、学生都是周一到周五要工作上学,因此他们的时间表早在入学、入职时就被制定,直到毕业、离职才会改变,而他们的随机变动时间,是工作、课余的休闲时间如周末、暑假,这时才
-
练物辟
伸缩吊衣架
剧院里微凉的空调,和她冰冷静谧的外表似乎融为一体;深黑的四肢与金属般的上半身,与她不苟言笑的个性,似乎也极度呼应。虽然个子不算小,肩膀也相当宽,但她并不是一个亮眼的人,远远看到总是会和背景黏合,若没有注意,可能无法发现她。当然,她在工作时就不一样了,身上会挂满一大堆衣服,简直就像是一棵长满了各式材质布料的树。而当她被拉动,四颗塑胶轮子压过后台房间的地毯,无声无息,也像是一头身上披满了各式皮毛的野兽,伺机而动,她,是伫立在幕后的一丛影伸缩吊衣架。
-
练物辟
门票
这是关于一张门票的故事。 最初,我是一叠身上有印花的报表纸,这一天小文到柜台说要买票,售票人员把我从一个纸箱拿出来,放到一台机器里。售票员的手抓著滑鼠,一双眼睛看著电脑萤幕,在售票系统里选择了某个场次,右手食指按下滑鼠左键,萤幕上的列印按钮就被按了下去。「兹~兹~」电脑旁老旧的点阵印表机,将色带贴在我身上,印表机拿起它的针,开始在我身上刺青,「叽~~叽~~叽~叽叽」一列一列渐渐呈现出来,他像是拿著小P(P90冲锋枪)往我身上扫射出一排一排的字,我一如往常地安静。随著刺青师在我身上用针枪刺上几排文字,我的人生意义也被刻在里面,只是我还不知道这些时间地点实际上是在哪里,会发生什么事。
-
练物辟
便当
工作人员提著一大包红白塑胶袋,里头装著一个个纸制或塑胶制盒子,盒子上有一双免洗筷,里面装著排骨或鸡腿,底下是白米饭和一些蔬菜。一块被咬下的鸡腿,随著餐具进入口腔,舌头将腿肉翻搅混杂著油脂脆皮,接著又送来一口白饭,每一粒白米在嘴里散开,与之前的鸡腿肉、油脂的味道搭配,产生了留白的美感,臼齿慢慢将之磨碎后,通过食道进入胃袋,一口一口地落下,填满工作人员原本空虚的心灵与胃。
-
特别企画 Feature Digital Dictionary
科技不PAR 小辞典
因为疫情,突然之间多了好多线上活动,让原本实体的剧场演出,变得愈来愈像游戏,同时也多了许多科技新名词,使得人们跟著科技焦虑起来。不怕不怕,我们选了几个名词,并做成随身小辞典,让我们用简单易懂的说法来认识这个「云世代」。
-
练物辟
Cube
在剧场里很常听到Cube这个词,大家在排练场把几个大小不一的方形木箱搬到场中间当成道具。学生时期因为很穷,根本不可能为了演出,特地花钱去买道具,因此Cube就成为我们最常使用的替代品了。
-
练物辟
观众席
剧场的观众席应该是由剧组设计过的:会让观众入场时,感受到空气是在最舒适的28度;开演前,听到入场乐、开演须知;正式开演时,上方光线渐渐变暗,身边人们渐渐因为黑暗而消失,灯光再起时,只剩台上的世界。
-
练物辟
剧本
让我们从编剧、导演的位置再往前一步,当剧本落实在演员本身时,也需要将剧本记录在身体的副本里面,有些人用脑袋背台词,有些人不习惯台词用背的,就用动作让身体来记忆。
-
练物辟
扬声器
扬声器也可以制造出不同空间,例如明明就是中性的电影院、剧场,随著音质改变,就可以变成市场或是空旷的荒野。
-
练物辟
门
我们都是从现实生活中透过剧场的门,进到另一个想像世界。若把门的组成拆开来看,门需要一个门框,而加上门板前的门框也只是一个通道,门框下方如果高一点,就变成门槛,再高一点就变成窗框。
-
练物辟
灯
那颗原本众星拱月的发光发热大灯泡,好像是一个个的明星、名人,在那光芒之下,我们的焦点只有那一个人。但现在的我们已从2微米进入到2奈米的年代,每个人不再需要那么多资源就可以发光,而且只要有不同的组合,还可以千变万化。一颗LED灯可以是跑马灯、PAR灯甚至是红绿灯。就像我们现在,每个人都可以是网红、播客或电玩直播主
-
戏剧
体验型剧场所包裹的假民主糖衣
体验型剧场之所以流行,其现象要指涉的,并非仅只是观众被有趣所吸引,而是反应人们对自身身体有所知觉,他们被赋予更多权力与体感经验,并可对权力结构的回应,无论回应是对抗或沉默,都希望不再受到牵制,进而可在剧场沙箱中,完成对社会革命的预演。但倘若掌权(创作)者忽视更多细节的关照,或是害怕将权力下放,那么这些看似自由的剧场形式,新颖的科技体验,也许只是一个个伪装民主自由的糖衣,将小说《1984》的情节不断重演,而热中新鲜形式的观众,还傻傻地高歌传颂而不自知。
-
特别企画 Feature
善用∞数位好工具=艺文体验全方位
自从网路数位时代来临,各种新兴科技的日新月异,也让爱好艺文的人士,多了许多可运用的工具,无论是整合艺文资讯的APP,记录个人艺文足迹的行事历,或是阅读演后评论的订阅器,整合美术馆资讯与导览功能的APP等,让艺文体验可以全方位行进,亲近艺术更可行。
-
达人推荐 本月我想看
《我所经历的性事》
「哺乳动物潜水反射反应」这个团队是好久以前就听说过的,他们的《小朋友评审团奖》是二○一六年 LIFT艺术节里最后的一个节目。评审团由许多十二岁小朋友组成,他们实地观看艺术节的节目,并在最后颁发奖项。其奖项名称非常有趣,例如有一个躺在观众身旁说故事,有时会以手碰触观众的节目,就获得了小朋友们给的「最佳摸手表演奖」、「最佳侵犯隐私奖」。这个团队的理念不是要作「关于」儿童的权利,他们要作的「就是」儿童的权利。 这次他们带来的不是儿童而是老人,而且要来分享的是一般人难以启齿的「性」。性对台湾人来说非常「私密」,常常会被以一种连提都不能提的眼神制止,好像这是肮脏、恶心甚至邪恶的,更别说在一般场合说出来,然而我们对「老人」这个身分,又是要以一种尊敬的眼光来看待。当这两个冲突的标签被放在一起时,我想不只对台上的分享者是一个挑战,对台下的观众更是,为什么老人就不能有情欲?「为老不尊」是不是我们所害怕的?而这些问题也是喜爱观察观众的我要推荐这个节目的主要原因。 文字|张辑米 梗剧场行政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