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舞台剧市场,近两年成长迅速,在量方面蓬勃发展成长,其中贡献卓著的就是小剧场形式的制作演出。然而真正的「民营」性质的小型演出场域,却是在这个高峰后才开始出现,而这两年来突出的、又扮演「先锋」的民营小剧场场地,都藏身在古老的胡同深巷中。
相关网站
蓬蒿剧场 www.penghaoren.com
聚敞现代艺术中心 www.fangjia46.com
繁星戏剧村 www.fanxing99.com
从一九八○年代开始,小剧场形式与精神的舞台剧开始在北京萌芽,到了九○年代后期,实验与前卫的小剧场作品已拥有一片天。廿一世纪之后的北京小剧场已发展出成熟的演出模式和小型的「新兴文化产业」,高峰期出现在二○○八年,这一年中北京排演一百四十出戏,演出近二千场,是二○○七的两倍,主要的成长力量即来自小剧场。虽然小剧场的创作力量活跃,然而真正的「民营」性质的小型演出场域,却是在这个高峰后才开始出现。有趣的是,这两年来突出的、又扮演「先锋」的民营小剧场场地,都藏身在古老的胡同深巷中。
东棉花胡同35号—蓬蒿剧场
二○○九年二月正式获得营业性演出许可证,蓬蒿剧场是北京城内第一个民间自建的小型剧场空间,位于北京最热门的景区「南锣鼓巷」的幅员之内,与中央戏剧学院几乎就是一墙之隔,似乎有点宣战挑衅的味道。周围遍布了北京最多最好的剧场:中戏(中央戏剧学院)北剧场、中戏逸夫剧场、中戏黑匣子小剧场,首都剧场、国家话剧院,都在十分钟车程或步行之内。
「蓬蒿」是普通的意思,取自李白的诗:「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而打造这个小剧场天地的主人翁──王翔自加拿大返国,创办了北京最早的私人牙科连锁诊所,是个不折不扣的老舞台剧迷,光是一出《哥本哈根》数年来可以看卅五次。王翔希望更多的普通人可以走进剧场看戏,并设法扶助更多人能投身剧场的编导演制工作。这个可能比牯岭街小剧场更小的剧场,甚至投资担任制作,并利用官方资源来减免创作者在场租等方面的压力,经过一年多来的经营,几乎天天都有好戏准备登场,或是讲座与戏剧课程轮番上阵。
方家胡同46号—聚敞现代艺术中心
从蓬蒿往东北边步行约二十分钟,一个被称为「皇城胡同里的小『七九八』」在二○○九年八月登场。不同于「七九八」以视觉艺术为发展主轴,这个由北京现代舞团团长张长城擘划的闲置空间再利用案例,即以表演艺术领军其他院内文化创意产业。整个院落里视觉上最突出的也就是可容纳五百人的红方剧场与二百人的黑方剧场。园区内有近四十个小型文创工作室,一个电影主题餐厅、一个咖啡馆、四个风味餐厅,一个Live House,纽约哥大的北京建筑中心及一个经济旅馆。
张长城本只是想为舞团找排练空间,却更进一步决意与房东合作,合组聚敞现代艺术中心,以更开放超越的眼光来营运这个天地。剧场不以「收场租」为目的,而是一种所谓「场制合一」的概念,也就是由剧场主办或合办的模式。不仅降低演制单位的经费压力,更希望朝巡演经纪与版权代理的产业观念,与更多的团体共存共荣。短短一年,北京市在门口挂上一个「示范基地」的金牌,戏剧舞蹈音乐等演出甚至剧场艺术节,让院子充满活力与生气。
抄手胡同64号─繁星戏剧村
繁星戏剧村是大陆第一家「民营集群式剧场」,二○○九年十一月正式开村,尝试模仿多厅式影院的模式,结合个性餐饮与画廊空间,希望创造一种多面向的体验经验。村内有五个崭新的小剧场,其中两个二百六十座,一个一百五十座,两个八十座,门口便是宣武门地铁站,交通便利。
「多数剧场都只是一个『场』的概念,只能演一部戏,甚至曾经出现炒档期的现象。繁星戏剧村要实现『村』的概念。观众有更多的选择,剧场工作者有了相应的竞争与交流,更利于碰撞。」科班出身,不能忘情於戏剧的村长樊星说。同样希望能以场制合一为主要经营模式,大半年来上演的剧码有一半以上是戏剧村出品。
二○○九年北京小剧场市场退烧,让这三个勇敢有梦的剧场空间,面临严峻考验,边走边修正,加上地方政府的扶助,因此也都站稳了脚步,要迈开更大的步伐。台湾小剧场一直有著登陆恐惧症,新兴的民营剧场空间,朝向专业与合作的方向,也许是个新的「靠谱」选择,七月份屏风表演班的《三人行不行》便要在聚敞现代艺术中心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