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比利时的导演詹.洛华兹近日在巴黎上演的作品《麋鹿之屋》,是他近年来集心血大成之「悲伤/快乐的脸」三部曲中的终结篇章。美术学院出身的他,一手包办舞台装置及影像视觉,观众进剧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宛如在现代美术馆展场,白色系的地板背幕及可移动的短墙、低平台,配上后方散置的众多麋鹿及鹿角雕塑,让人好奇地进入一个充满故事性的场域。
人们都知道剧场反映世界,也熟悉莎士比亚所说的:「世界就是剧场」,但是剧场要如何即时追赶瞬息变动的世界,却是创作者的一大课题。来自比利时的剧场导演詹.洛华兹(Jan Lauwers),是今日全球「后戏剧剧场」(Postdramatisches Theater)潮流中,与罗伯.威尔森、碧娜.鲍许、伍斯特剧团(The Wooster Group)、卡斯托夫(Frank Castorf)、罗伯.勒帕吉… 等大师齐名的创作者之一。近日在巴黎上演的作品《麋鹿之屋》La maison des cerfs,是他近年来集心血大成之「悲伤/快乐的脸」(Sad Face/Happy Face)三部曲中的终结篇章,从这个作品中,我们看到剧场如何穿越剧院水泥围墙,演绎剧场外之当下真实面貌。
一场难以归类的剧场「奇幻故事」之旅
美术学院出身的导演洛华兹,维持一贯作品风格,一手包办舞台装置及影像视觉。观众进剧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宛如在现代美术馆展场,明亮的艺术装置作品舞台——白色系的地板背幕及可移动的短墙、低平台,配上后方散置的众多麋鹿及鹿角雕塑,让人好奇地进入一个充满故事性的场域。
而说故事的,除了主要叙事者女演员,全是一群年轻漂亮的舞者,他们或裸露部分/全部身体、或穿上时髦的特制毛皮服装,每个人在舞台上多焦点地同时担任叙事角色及舞蹈画面构成。他们穿梭于扮演剧中虚拟故事的角色,及回归演员个人真实身分,场景来回于世界各地场景,及剧团正在演出的剧场,为观众带来一场难以归类的剧场「奇幻故事」之旅。
故事从剧团一位女舞者的摄影记者哥哥,在科索沃战地不幸丧生的消息开始,此时女舞者从科索沃回到剧团,带回哥哥的日记与照片,由团员逐篇念日记,逐张叙述照片内容(观众看不到照片影像)给悲伤的她听,而展开了一场记忆与真实的辩证。另一条线是在一个虚构的「麋鹿之屋」,里面住著许多麋鹿标本跟一个大家庭,此时来了一个意外失手杀死此家庭成员的访客,从此平静的「麋鹿之屋」,陆续发生了一件件的谋杀。此两条主要故事线,用若无其事的冷静角度,道出了人类内心及外在世界的恐怖「战争」。
当代剧场的走向众声喧哗,无论从内容的解构颠覆,或者形式的跨界融合,各方著名导演大展所长,相较之下詹.洛华兹的作品可称为多元均衡发展的「总体剧场」,他的剧场混搭所有元素,较为明显的是其装置艺术的舞台、流行风格的服装、演员大都是现代舞舞者、普普风的流行音乐及歌曲,加上影像、故事、观念…等等,但更重要的是,导演懂得尊重其在舞台上所创造的意义符号,让同时发生的众多元素,有其独立交织运行生长的空间,于是观众也必须主动,配合叙事者的语言故事主轴,自行拼贴组合在舞台上行进的多重事件,完成属于个人意义感受的「麋鹿之屋」。
明亮轻快的舞台传达悲观的主题
今年五十三岁的詹.洛华兹创作领域广泛,至今持续在电影、音乐、舞蹈、剧场、美术、文学方面发表作品。于一九八五年创立的尼德剧团(Needcompany)是其集大成的创作重心,也因其非戏剧背景的身分及大胆实验创新的精神,为其剧场带来有别於戏剧传统、鲜明独特的风格,作品在欧陆极受重视,并屡屡受到如亚维侬艺术节、萨尔斯堡艺术节等国际知名艺术节邀请创作。
近期的「悲伤/快乐的脸」三部曲,是导演对于人类过去、未来、现在的深思观察,首部曲《伊莎贝拉的房间》La chambre d'Isabella,灵感来自因父亲去逝的伤痛所创作,舞台上摆满父亲生前的收藏物件,是一个对于过去的追忆;二部曲《龙虾市集》Le Bazar du Homard预言人类的未来世界恶梦;而《麋鹿之屋》则回到今日,一个剧场只能讲述战争与死亡的世界。其剧场舞台上的流行明亮轻快,传达的却常是悲观的主题,他说:「我无法傲慢地想改变世界,但透过艺术的想像力,至少可以安慰自己,世界并没有太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