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沙科学文化宫(达志影像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走进波兰剧场

灰烬与钻石 极端中的璀璨

漫谈战火中试炼的波兰城市与艺术

虽然在历史上经过许多伤痛,但是波兰总能在灰烬中发现钻石,这是波兰文化的珍贵所在,因为艺术的钻石反映出人性的灰烬,让观者懂得自我警惕,这就是波兰对世界的贡献。

虽然在历史上经过许多伤痛,但是波兰总能在灰烬中发现钻石,这是波兰文化的珍贵所在,因为艺术的钻石反映出人性的灰烬,让观者懂得自我警惕,这就是波兰对世界的贡献。

华沙(Warsaw)的旧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之一,可是它入选的原因,并非是美丽街景,而是这个在二次大战中有百分之八十都夷为平地的城市,却在三十年的时间内,用尽极大的心力将这些残骸中重建成原来的样貌,是背后这股专注意志让华沙的人类遗产意义不只停留在历史价值,更在于它是波兰人旺盛民族情感的结晶。

凡走过必留下痕迹,跟古色古香的旧城相对的,则是充满国际风格的科学文化宫,这栋苏联送给波兰的礼物是以史达林最爱的摩天大楼风格所建成,耸立在火车站前同样成了华沙的地标。虽然华沙人脱离共产主义之后对这栋文化宫的去留一直充满争议,但是这栋建筑最后还是留了下来,并于二○○七年被波兰文化部选为国家历史遗产。

在极端对立中开拓出来的壮阔景观

两个文化遗产,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对我来说,波兰文化总是在这种极端对立当中所开拓出来的壮阔景观。例如浪漫主义对波兰影响很大,波兰的民族运动基本上是在浪漫主义的基础上形成,因此十九世纪的波兰思想家提倡救世主的思想,借以解释波兰起义失败,是为了欧洲再生与净化所必经的苦难折磨。波兰这种深具神秘主义倾向的哲学特色,却被廿世纪的形式逻辑成就,尤其是塔斯基(Alfred Tarski)所代表的利沃夫-华沙学派(Lvov-Warsaw School所补充。于是神秘主义与形式逻辑就如同旧城与文化宫一般,构成了波兰令人印象深刻的对立风貌。

波兰就是如此奇特,二○一○年是萧邦诞生两百周年,但在浪漫派的感性旋律背后,波兰乐界又暗藏另一股强烈的无调性风格。波兰也是现代音乐的大本营,活跃于西方的潘德瑞兹基(Krzysztof Penderecki)与鲁托史拉夫斯基(Witold Lutosławski),都是当代音乐界的重量级作曲家(以我较熟悉的捷克乐坛来说,二十世纪下半就没能像波兰一般,出现那么多国际乐坛叫得出名号的作曲家)。

波兰其实有台湾的8.7倍大,辽阔的领土加上位处中欧,使得波兰成为文化交会与冲突的介面。波兰第二共和于一九一八年成立时,三千五百万的总人口当中,波兰人只占三分之一(两千五百万人),再来是乌克兰人有五到七百万人,接著犹太人有三百三十万人,白俄罗斯有一百五十万人,最后是立陶宛加日耳曼的五十万人。多民族的事实自然会与波兰的民族主义相冲突,因此波兰人对其他民族(如犹太人)的迫害,经常也是波兰文学与戏剧所反省的主题。一九八○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便经常在诗作与文章当中,批评波兰这种无感的封闭倾向。但另一方面,被批判的无人性祖国,却出了四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而且有两位是诗人(另外一位是辛波丝卡Wisława Szymborska),这不是很矛盾的现象吗?只能说,钻石中有灰烬。

孕育丰富文化景观的城市

对波兰电影有稍有理解的人都听过罗兹(Lódź)这个城市,因为知名的波兰电影学派,就是孕育自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城市。其实罗兹是个工业城,罗兹电影学院之所以会设立在这里,是因为二次大战让华沙重创,于是执政当局只好选择了这个没有人文传统的波兰第二大城作为电影学院的地址,可是像华伊达、波兰斯基与奇士劳斯基等大导演都是毕业于这个学校。灰烬中也有钻石。

如果读者没有去过克拉科夫(Krakow),至少也有机会在奇士劳斯基电影《双面维诺妮卡》中,一瞥这个城市风貌。当巴黎的维诺妮卡到波兰旅行,她在巴士上拍到另外一个自己的地点,就是克拉科夫的旧城广场。这座波兰旧都实际上孕育了波兰现代文化与艺术的发展。当然,这背后有两个主要因素在支撑,一是这里有创立于一三六五年也是中欧最古老大学之一的贾基洛尼亚大学(Jagiellonian University);二是一七九五年波兰被普鲁士、奥地利俄罗斯三国瓜分而彻底于欧洲地图消失后,克拉科夫隶属奥匈帝国管辖,恰好当时奥国实施开明专制,自由放任的态度让克拉科夫的文化艺术得以蓬勃发展。

有「波兰剧场之父」之称的沃伊切赫.博古斯瓦夫斯基Wojciech Boguslawski1757-1829)曾说过,舞台是全国教育学校。这个观念深深地烙印在整个十九世纪的波兰人身上,尤其剧本可以反映苦难,而成为宣扬民族意识的最佳工具。

美术人开创剧场风景的波兰特色

波兰现代剧场的创始性人物是身兼画家、剧作家、剧场导演、建筑师与爱国文人的维扬皮斯基(Stanisław Wyspianski,1869-1907)。他年轻时同时在贾基洛尼亚大学哲学系与克拉科夫美术学院两个学校读书。成为知名画家后,他将绘画上的象征主义技巧的运用到舞台美术上,为波兰剧场带来一系列改革。维扬皮斯这种美术出身又重舞台设计的例子,又再度在维奇维兹(Stanisław Ignacy Witkiewicz,1885-1939)与康托(Tadesuz Kantor,1915-1990)身上浮现,而这两位同样曾就读于克拉科夫美术学院的戏剧大师,都先后传承了维扬皮斯基所开拓的美术人作剧场的这份波兰特色。

虽然在历史上经过许多伤痛,但是波兰总能在灰烬中发现钻石,这是波兰文化的珍贵所在,因为艺术的钻石反映出人性的灰烬,让观者懂得自我警惕,这就是波兰对世界的贡献。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关于波兰

  • 正式国名:波兰共和国(Republic of Poland
  • 首都:华沙(Warsaw)
  • 官方语言:波兰语
  • 国土面积:312,685平方公里
  • 人口:38,192,000人(目前人口中大约98%为波兰人,其他少数民族包括了德意志人(1.3%)、乌克兰人(0.6%)、白俄罗斯人(0.5%)等)
  • 地理环境:位于欧洲中部。北面濒临波罗的海,紧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等国。国土绝大部分都是平原,「波兰」一词源于斯拉夫语Polanie,意思是「居住在平原上的人」。也因此无险可守,在历史上多次被列强瓜分。
  • 历史背景:早期波兰属于斯拉夫人的一支。16世纪时,波兰与立陶宛合并组成波兰立陶宛联邦,并将首都迁往华沙,成为欧洲大国,史称第一共和。但在之后的百年,内部动乱削弱了国家实力,导致1772年、1793年和1795年被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对其的三次瓜分。19世纪拿破仑战败后,波兰大部分领土属俄国,后于1918年取得独立,史称波兰第二共和国。第二共和持续到1939年。在二战时又被德、苏占领,战后根据「雅尔达会议」的协议,波兰于1945年组成新政府。1948年波兰统一工人党成立。1952年改国名为波兰人民共和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80年代波兰的工人在组成了东欧第一个独立的工会—团结工会。其后工会逐渐取代波兰统一工人党。1989年波兰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成为前华沙公约成员国中第一批摆脱共产党执政的国家。1990年通过政党法草案,为多党制奠定了基础。至此,执政45年的波兰统一工人党失去了议会的控制权和政府的领导权,史称第三共和。(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