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欲望街车》中神经质的女主角白兰琪(雨蓓饰),置身于以不锈钢材质骨架及透明玻璃构成,如现代美术装置作品的明亮舞台。(Pascal Victor 摄 Berliner Festspiele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坚持艺术的反抗与理想 鲜明风格与观点

瓦里科夫斯基的剧场创作美学

近年来在巴黎剧场界炙手可热,波兰最猛的中生代导演瓦里科夫斯基,他的剧场以其漂浮的波兰身世为背景,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观点与新颖的形式为工具,重新诠释了历史经典及当代剧作中的共通人性。

近年来在巴黎剧场界炙手可热,波兰最猛的中生代导演瓦里科夫斯基,他的剧场以其漂浮的波兰身世为背景,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观点与新颖的形式为工具,重新诠释了历史经典及当代剧作中的共通人性。

法国演技派国际电影巨星伊莎贝.雨蓓,除了在大萤幕上无庸置疑的演艺成就,偶而也会献身于剧场艺术,出现在巴黎剧院舞台上,与观众面对面地「直击」戏剧演出。这位闪亮的大明星登台的条件可不简单,除了以她为中心的剧本,舞台上的造型美、灯光炫、布景佳等基本条件之外,挑选能与之匹配的导演也是重要考量。以近年来的演出合作导演为例,○六年是大师导演罗伯.威尔森的《危险关系四重奏》、前年演了王牌剧作家雅丝米娜.雷札的《文明的野蛮人》,今年在国立奥得翁剧院演出的导演,则正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来自波兰的克里茨托夫.瓦里科夫斯基的《欲望街车》。

欧陆正红  波兰最猛

这位近年来在巴黎剧场界炙手可热,波兰最猛的中生代导演,忽然从众多欧陆同辈导演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下子晋升为国际红牌俱乐部的VIP。他担任巨星伊莎贝.雨蓓导演的消息,在演出前也引起了众多的议论纷纷,人们好奇于这位在当代剧场界,以其尖锐议题及强烈美学风格著称的前卫导演,如何跨过其严肃剧场的圈子,向众多雨蓓的普罗大众影迷们招手,并还能保持其不驯的叛逆姿态。

《欲望街车》中神经质的女主角白兰琪(雨蓓饰),一如所愿地置身于以不锈钢材质骨架及透明玻璃构成,如现代美术装置作品的明亮舞台,舞台前方及四周则不时出现摄影机,直接捕捉演员影像投影在舞台上。开场是性感憔悴的白兰琪,露出细长双腿坐在无靠背旋转椅子,配合背后其个人现场影像的一长段精采独白。之后便是瓦里科夫斯基的波兰演出班底,包括演员、歌手及设计群,全力烘托不断换新装、戴假发,整场穿梭炫技的美丽花蝴蝶白兰琪。老戏迷当然不会觉得这是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街车》,这应该是伊莎贝.雨蓓的「白兰琪」秀,但是瑕不掩瑜的整体效果与长红票房,仍然让这个制作雅俗共赏地成功落幕。

「罪恶感」与同志倾向  引领诠释舞台风景

瓦里科夫斯基始终是一号谜样的人物,似乎是成功的剧场大师,可是几次看他在面对电视受访,他削瘦严肃的不安脸庞,不太看镜头或访问者的眼神,似乎露出一种对于媒体的不耐与排斥,完全异于我们对于此类成功人物的印象。不过在少数的平面媒体及书籍上,他则比较有时间地描述自己的创作背景。

他自称一辈子都在逃避某种「罪恶感」。出生于波兰西边与德国交界的小镇Szczecin,这个地方在历史过程中,时而归德国时而属波兰, 当地的波兰居民生活有强烈的不确定感,甚至死后都不愿意葬在此地。尤其此地在二战之前属于德国、二战之后划为波兰,而当纳粹犹太大屠杀的悲剧之后,这个前德国小镇,更是背负了一种对于波兰人的原罪。可是当他前往西南城市克拉科夫念大学时,他却更不适应对这个典型天主教布尔乔亚波兰城市,他对波兰人因长期受德俄两国侵略后的保守民族主义兴盛感到厌倦。最后就是他在天主教家庭中的同性恋身分冲突。

于是反映在他的剧场中,则是充满了历史与政治性、人与人矛盾的冲突、公平正义价值的不确定、道德的崩溃、精神的虚无孤寂,代表作是二○○七年列入亚维侬艺术节官方节目的《美国天使》Angels in America。剧作家东尼.库许纳以爱滋疾病为隐喻,主题聚焦在政治、性和宗教上,而这个混乱时代中人类悲绝的末世预言剧本,到了瓦里科夫斯基手上,简直是如鱼得水,他用简单开阔、可以活动的三面墙舞台,及一票长期合作的「华沙新剧团」演员,其高明的舞台空间运用及叙事手法,将剧本对于人类的世纪末荒凉,诠释得透彻深刻、直击人心。

批判巴黎剧坛  宁愿在华沙与班底工作

可他极力想逃避的「罪恶感」,后来却是他创作时的拥抱对象。这位自称柏林围墙倒塌之后的「后共产主义」信徒,年轻时曾在巴黎索邦大学念过一年剧场史,能讲流利法文,并曾经担任彼得.布鲁克助手,甚至目前新作都在巴黎、亚维侬上演,广受法国剧场界爱戴的导演,却批评法国的剧场界已经陷入某种缺少反抗性的艺术「事业」,剧场作品自限于哲学与理论,艺术家成为规则的奴隶,他反而比较喜欢在前社会主义的波兰家乡创作。波兰在二战过后,终于摆脱强权,独立成为一个国家,虽然有著各种身分认同、历史对焦、社会重建的工程在进行,但至少那儿还保存著艺术的反抗与理想性,他宁愿在华沙跟著他的波兰班底创作。

前年受巴士底歌剧院委托制作的《罗杰王》,虽然是知名度比较低的已逝波兰作曲家Karol Szymanowski作品,但瓦里科夫斯基却透过导演手法与指挥小征泽尔的音乐诠释,神奇地让这出歌剧重新复活。长期合作的舞台服装设计师Malgorzata Szczesniak,用极具现代感的移动钢架舞台,与透明的玻璃多层次空间,创造了一个水上及水下的世界。加上演员的性感华丽视觉系服装、几个大胆的日常睡衣裤造型场景,或者米老鼠卡通面具,甚至还运用他的剧场演员与歌手们配合,由不同面向地切入故事中罗杰王的爱欲与冲突。有剧评说导演灵活的手法让这人想起帕索里尼的电影《真理》Théorème,该片描述一名陌生人轻易瓦解一个中产家庭全体成员的性矜持, 最后女仆升天如圣母。担任主角的声乐家Mariusz Kwiecien说:「跟瓦里科夫斯基工作,永远少不了他提出的各种问题,他总是问我们演员剧情的意义、角色的塑造…等等问题,这个歌剧就是在不断的提问、回答中产生。」

挑战大师经典  老酒新添泼辣味

瓦里科夫斯基近二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导演了约三十个戏剧作品与十三个歌剧作品。跟现今许多知名导演大师一样,他经常选择导演经典剧作家的作品,最常过招的剧作家首推莎士比亚,直至目前一共导了十个莎剧,排名第二的是包括三大剧作家索福克里斯、爱斯奇勒斯和优里皮底斯的希腊悲剧(四个);在现代剧方面有戈尔德思(两个)、卡夫卡、普鲁斯特、莎拉.肯恩、三岛由纪夫、田纳西.威廉斯及贡布洛维奇、Matéi Visniec等人。

挑战经典剧作家的难度在于,由于经过前辈导演多次的搬演,除非新导演能够提出新意,否则在大部分人都熟悉故事的前提下,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瓦里科夫斯基○八年在巴黎重演的旧作《仲夏夜之梦》(2003),将莎翁剧本设定的发生地点仙境森林,改为城市的一个酒吧(或者妓院)空间意象场景,而原剧中到处点错爱情神药的帕克,变身成为一个健美的男同志角色,莎翁的爱情盲目喜剧,在此转变为现代人情欲的恣意纵流,尖锐大胆地勾勒出一幅城市春宫图。

而即将来台演出的《阿波隆尼亚》,是一个亚当和夏娃从古至今的寓言故事。他自希腊悲剧众剧作家所描写的天神与众生的不可逆血腥场景中取材,一路连结到二十世纪的纳粹大屠杀,故事是从一个怀孕的波兰妈妈和他三个小孩开始,长达两百四十分钟的死亡、血腥与暴力,加上现场大量多媒体的交织,不厌其烦的个人独白(或控诉),及独特的叙事与音乐形式,可说是其导演生涯最大胆的剧场尝试。

瓦里科夫斯基的剧场以其漂浮的波兰身世为背景,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观点与新颖的形式为工具,重新诠释了历史经典及当代剧作中的共通人性,为波兰的剧场史,写下了灿烂并继续向前进的新页。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