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赛儿》中化成精灵「薇丽」的少女们。(Tristram Kenton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鞋尖下的秘密―英伦芭蕾点滴/舞码预览

古典与现代俱现 跨越时代的经典

英国皇家芭蕾舞团访台的舞码,包括浪漫芭蕾舞剧《吉赛儿》、「英伦经典」系列的《狂想曲》、颇受好评的现代芭蕾作品《色饱和度》与DGV,跨越古典与现代,也展现了舞团多元精湛的芭蕾魅力!

英国皇家芭蕾舞团访台的舞码,包括浪漫芭蕾舞剧《吉赛儿》、「英伦经典」系列的《狂想曲》、颇受好评的现代芭蕾作品《色饱和度》与DGV,跨越古典与现代,也展现了舞团多元精湛的芭蕾魅力!

浪漫经典《吉赛儿》重返舞台

浪漫时代的经典《吉赛儿》才刚于二○一一年重回舞团的常态舞码中。被英国媒体誉为是皇家芭蕾舞团继《睡美人》后,再次展现该团舞者扎实功力的经典舞码。英国《邮报》The Telegraph尤其盛赞由Marianela Nuñez与Carlos Acosta搭档演出的组合,具有「扎实的技巧」。评论描述Nuñez的技巧:「舞步快速,有空气感,精准地像是飘浮在空中。从她的舞步中,展现出纯粹的喜悦,成功地演活了剧中角色。」

故事中,隐瞒自己贵族身分的阿尔博特逃避已订下的婚事,到了农村,遇见了爱跳舞又活泼开朗的吉赛儿,两人坠入情网后,却被猎人揭发阿尔博特的真实身分。吉赛儿失去理智,心碎而死。死去的吉赛儿变成传说中的精灵「薇丽」,每到夜里便会现身,引诱年轻人狂舞至死。对吉赛儿念念不忘的阿尔伯特,到她的坟上悼念时,吉赛儿在薇丽们的女王命令下,引诱阿尔博特,却又不忍心看他失去生命地与他共舞。最后,在黎明来临时,吉赛儿饶过情人性命,魂魄却从此消失不见。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而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是吉赛儿从原本甜美可人的邻家女孩,到发现爱人的欺瞒后,性格骤变的转折,也是对舞者演技的挑战。由于芭蕾舞剧没有台词,舞者更需靠技巧及表情来演出激狂的内心戏。对于《吉赛儿》而言,更是如此。对默剧技巧相当熟稔的彼得.莱特(Peter Wright)所制作的《吉赛儿》,保留了大多数的默剧段落。而目前舞团演出默剧时使用的手势,受到十九世纪晚期俄国风格影响,或多或少地带有默剧叙事风格。如第一幕中,吉赛儿的母亲Berthe焦虑地对她提出警告,并且叙述了薇丽的故事,从描述薇丽出现时阴冷黑暗的气氛,以及她们如何夺去年轻人的性命等等细节。在观赏时不妨运用想像力,便可欣赏这些默剧段落的迷人之处。

《色饱和度》  于纯白中释放舞蹈意象

《色饱和度》二○○六年由当时年仅卅六岁的韦恩.麦奎格(Wayne McGregor)编舞,首演后该作迅速造成轰动。英国《独立报》The Independent艺评称赞《色饱和度》「充满自信又神气活现」。麦奎格,这位从未受过芭蕾训练的编舞家,也随后获聘为皇家芭蕾舞团的驻团编舞家,是创团以来空前的选择。活跃的他,亦是现任艺术总监梅森在明年卸任后,各方揣测的继任人选之一。

《色饱和度》,引申其在字典中的解释,可被诠释为「从白色中解放」(freedom from white),也是这出舞码的核心概念。在约翰.鲍森(John Pawson)的舞台设计处女作里,十位舞者投入纯白的场景中,彼此身体戳碰、环绕。麦奎格企图在白色场景中素描,于纯白中释放舞蹈的意象。从极简的服装及舞台设计,对比舞者的动作及舞姿,更能清楚地欣赏编舞家的构思,及舞者深厚的舞蹈训练。

麦奎格谈及创作理念时,他表示自己想挑战从复杂的形式中提炼纯粹的舞蹈元素,赋予作品截然不同的磅礡感。舞作中,也增添了几分工艺性的精准度。在略带机械性的动作里,芭蕾的柔美仍旧清晰可见,与此同时,他也不忘强调速度和延展性。从舞者的身体线条,也可以看到在纯熟的技巧之外,多了几分带有暴力感的肢体动作,尤其在融合芭蕾舞动作与现代舞抽象元素的双人舞中,更大量展现一来一往的力道。从《色饱和度》可以看到麦奎格作品伸展下肢、扭转身体的编舞风格。他的编舞,同时也让个别舞者尽情发挥,不管是独舞、双人舞、或是群舞,都可以看到舞者各自的特色及优点,即便舞者是穿著软鞋,仍能看见彷如著硬鞋、脚尖点地的细致舞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尤比.塔波特(Joby Talbot)所做的配乐。于二○○五作成的音乐〈Hovercraft〉后,让麦奎格一听,就向塔波特提议合作,共同改编乐曲。舞作中浓厚的现代音乐曲风隐含著冲突感,也与纯白的舞台形成对比,在听觉上提供舞作特别的温度。对于不熟悉现代音乐的观众而言,一开始的音乐主题〈Aluminium〉可能略显刺耳,然而,配上舞者的肢体动作,却又形成了奇妙的搭配,令人目不转睛。

DGV  萃取「旅途」元素展现时空感

克里斯多福.惠尔敦(Christopher Wheeldon)所创作的DGV,被英国《卫报》誉为「充满自信之作」。惠尔敦这位道道地地的皇家芭蕾人,在英美两地颇受瞩目,编舞作品在传统与现代间游刃有余。今年春天,皇家芭蕾舞团近廿年来唯一全新委托创作的全本芭蕾舞剧《爱丽丝梦游仙境》,便出自这位新锐编舞家之手。

DGV以麦可.尼曼(Michael Nyman)的音乐作品〈MGV〉为灵感。〈MGV〉专为TGV子弹列车北线一九九三年通车而作,充满著对火车旅程的想像:踏上月台、离开与城市、迎接开阔的乡村气息。音乐里,随著列车行进,空间意象也随著速度增加而变得零碎。极简风格的音乐,挑战编舞家如何描述这段旅程。

惠尔敦企图萃取「旅途」的元素,呈现子弹列车所代表「浪漫的旅程」与「科技发展」两个对比意义。抽象的舞台设计中,以四对舞者为中心,分别诠释「慵懒」、「嬉闹」、「静止」及「活力」等旅人样态,展现旅途中的时间、空间感。就像零件组合成机器,芭蕾舞群则以令人惊艳的舞蹈动作,表现「轮子」「机械」的意象。从这出舞作中,可见惠尔敦挑战创新风格,以及舞台调度的深厚功力。

《狂想曲》  展现男舞者的阿波罗魅力

《狂想曲》则是由皇家芭蕾舞团创团编舞家阿胥顿于一九八○年创作,为庆祝伊莉莎白皇太后八十寿诞而作。舞作中,阿胥顿使用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与他其他作品相较,显得更加狂放、层次丰富。

这出舞码,是阿胥顿替巴瑞辛尼可夫量身订作,成为他在皇家芭蕾舞团客席演出的最高潮。首演时,巴瑞辛尼可夫一身金色,宛如太阳神阿波罗,此一角色高度挑战男舞者的技巧和体力。另一位首席女舞者Lesley Collier纯熟且乾净的气质,成功达到阿胥顿的要求;尽管如此,其编舞仍旧以男首席舞者为中心,女首席的角色显得次要。

在《狂想曲》中,阿胥顿如他先前的手法,使用较小型的编制,除去两位首席舞者外,仅有男女配角舞者各六名,当中的男舞者一如他著名的风格,具有女性化的形象,却有强而有力的舞步;女舞者则显得秀气、轻巧。

相较于首演,现今演出的版本,音乐和舞蹈的速度加快,使作品呈现速度与视觉的高度对比。搭配历久弥新的拉氏音乐,这出已经卅岁的舞作,在今日,仍能吸引新世代的观众。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