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怪咖萨悌,乐风听来非常自由,个中爵士美学十足。(本刊资料室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Jazz,就是爱跨界—2011两厅院夏日爵士派对

当古典与爵士握手 聆赏加倍精采

就本质上来说,古典乐与爵士乐有相当大的差异,节奏上古典典雅、爵士摇摆;和声上古典细腻丰富,爵士蓝调草根;创作上古典精雕细琢、爵士兴之所至;演奏上古典按谱索骥、爵士即兴自由。不过,这些音乐技术上的差距,在某些音乐家眼中却是一种美学的新鲜感,能激发创作灵感的元素。所以当古典与爵士握手,总是能打造更令乐迷惊喜的聆赏体验。

就本质上来说,古典乐与爵士乐有相当大的差异,节奏上古典典雅、爵士摇摆;和声上古典细腻丰富,爵士蓝调草根;创作上古典精雕细琢、爵士兴之所至;演奏上古典按谱索骥、爵士即兴自由。不过,这些音乐技术上的差距,在某些音乐家眼中却是一种美学的新鲜感,能激发创作灵感的元素。所以当古典与爵士握手,总是能打造更令乐迷惊喜的聆赏体验。

廿世纪初,在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的推波助澜下,艺文圈起了大大小小的革命。其中,属于音乐圈的变化不可谓不大,简单可归纳出几个发展轴线。首先,过度前卫、实验的作曲技法,像是十二音列等,开始退烧。其次,缅怀过去的氛围大大提升,出现像拥抱传统和声的新古典主义,或是引用巴赫、莫札特等前辈作曲家的音乐素材进行拼贴、变奏。再者大众传媒的进步,资讯地球明显缩小,过去以欧洲古典音乐为核心的观念开始解构,大量的流行音乐、爵士乐融入。同时,各国对于世界各地民俗音乐,开始懂得尊重、平等对待并引进。

本文将讨论这个滥殇时期之后,从作曲家与演奏艺人两面来谈,爵士乐与古典乐握手的几个鲜明例子。

萨悌乐风自由  对后世影响深远

基本上爵士乐是独立于欧洲,在新大陆自己发展出来的系统,在美国大为流行之后,才传进欧陆。就本质上来说,古典乐与爵士乐有相当大的差异,节奏上古典典雅、爵士摇摆;和声上古典细腻丰富,爵士蓝调草根;创作上古典精雕细琢、爵士兴之所至;演奏上古典按谱索骥、爵士即兴自由。不过,这些音乐技术上的差距,在某些音乐家眼中却是一种美学的新鲜感,能激发创作灵感的元素。

法国作曲家艾瑞克.阿弗列德.莱斯利.萨悌(Eric Alfred Leslie Satie)一向被认为是乐风难以归类的怪人、独行侠,他的作品被暱称为「家具音乐」、「电梯音乐」,表示他的音乐奏来对听众毫无压力。其实,萨悌对后世音乐的发展看来细微却具体且深远,在和声上他可以说是德布西(Claude Debussy)、拉威尔(Joseph-Maurice Ravel)等印象主义的先驱,这两人也公开承认萨悌的影响。而他突破小节线的节拍限制,之后也由斯特拉温斯基(Igor Stravinsky)发扬光大,甚至影响到后世法国当代作曲家梅湘(Olivier Messiaen)。而萨悌音乐中惯用的上百次的反复,更成为史提夫.莱许(Steve Reich)等人极简主义音乐(Minimalist music)的先声。

这样一位充满创意的「古典」怪咖,他的音乐脱离古典乐严密的调性掌握,打破每小节制式节拍的束缚,乐风听来非常自由,个中爵士美学十足。也因此萨悌的音乐对爵士演奏者来说,相当上手合用。

古典作曲家也爱尝鲜  乔治.盖希文融合精采

散拍音乐(Ragtime)是一种著重切分音的美式乐风,盛行于一八九七至一九一八年间,跟蓝调(Blues)是早期爵士乐发展的两股重要DNA,是爵士元素中重要的节奏与和声模进基础。当时著名的散拍乐手包括有果冻卷.莫顿(Jelly Roll Morton)、史考特.乔普林(Scott Joplin)等人。

事实上充满特色的散拍音乐不仅是爵士的根源,也影响了欧洲的古典作曲家,斯特拉温斯基、萨悌、拉威尔是其中三位懂得尝鲜引进散拍的先驱者。他们不仅愿意承认美国来的爵士乐有其内涵,更重视散拍的原创性,因此纷纷将这个素材写进自己的创作中,像是斯特拉温斯基就曾经写了《为十一项乐器所写的散拍音乐》。

另外,毫无疑问乔治.盖希文(George Gershwin)是美国本土培养出来的大作曲家,但是他当年还是对欧陆古典抱著仰望憧憬,当一九二八年他在纽约遇到「偶像」拉威尔时,就希望能跟著他到巴黎去学习,当他的忠实信徒。所幸,拉威尔并不是个眼中只有欧洲传统古典音乐的猪头,他站在解构古典、吸取新乐风的十字路口上,不会不知道爵士乐与盖希文的价值。拉威尔曾在他所写的《认真看待爵士乐》的文章中提到,「我个人认为爵士乐相当有趣,它的节奏,它掌控旋律的方式,以及旋律本身。我听了乔治.盖希文的作品,发现确实是十分迷人。」

面对盖希文想成为自己追随者的请求,拉威尔放下骄傲与自私,只告诉盖希文:「你已经是一个一流且独特的盖希文,不需要成为二流的拉威尔。」诚哉斯言!我们看到了古典与爵士握手交会的温暖火花,而不是文人相轻的刻薄见解。所以,日后当我们在听盖希文他成熟地揉合古典与爵士语法,所呈现的经典曲目如《蓝色狂想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乞丐与荡妇》时,似乎总是能够感受到拉威尔隐藏在背后的善意。

当然,盖希文之后美国本土能横跨古典与爵士的作曲高手,当推伯恩斯坦。其实个人魅力从一九四○年代一直风靡到九○年代的他,不仅身兼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教育家角色多元,横跨的音乐类型也不仅止于古典、爵士,甚至跨足音乐剧、电影。想听古典与爵士的紧密握手,绝对不可错过伯恩斯坦将莎士比亚《罗密欧与茱丽叶》故事套用在纽约西区移民族群上的《西城故事》,是典型融合西方交响管弦技巧与道地美式拉丁爵士风的不朽之作。

米尧惊为天人  爵士元素频入乐

廿世纪初爵士乐传入欧陆后,积极对这新鲜乐种表态欢迎的「古典」作曲家还包括米尧(Darius Milhaud),米尧的《屋顶上的牛》一九二○年在伦敦演出时他正巧在那里接触到爵士乐而惊为天人,回到法国后他开始成了爵士乐、美国流行乐的爱好者,持续搜集相关资料,并在一九二二年亲自到了美国一趟,浸淫在纽约哈林区的爵士黑人现场即兴中,取材这些爵士素材并巧妙地融入自己作品中,因此一九二三年完成的芭蕾舞剧《世界创造》与一九二四年的《蓝色列车》都有明显的爵士元素。

米尧对爵士乐的影响并非仅止于自己创作中的取材,到了二次战后,知名的美国酷派爵士钢琴家大卫.布鲁贝克(Dave Brubeck)可说是他的高徒,布鲁贝克本身就是一位古典学院训练深厚的爵士乐手,他巧妙地为廿世纪的古典与爵士进行精致且富有艺术性的情感交流。

萧斯塔可维奇也爱  坚持爵士一番

廿世纪初的前廿年是美国爵士乐的快速发展期,它从中下阶层的讴歌进而向上发展,成为全民欢愉的主流音乐,这股氛围不仅传到欧陆,甚至连史达林掌权前的苏联都感染到,当时尚未进入共产极权的俄国对于各种艺术文化都相当自由地接受,爵士乐、音乐剧都在那里流行起来,也让学生时代的萧斯塔可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开了眼界,不禁技痒玩起爵士,再加上他自己有为无声电影即兴钢琴伴奏的经验,更助长萧斯塔可维奇对爵士乐的理解。

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一九三四年萧斯塔可维奇完成三个乐章的《第一号爵士组曲》参加一场爵士创作比赛,当然有人评论这首作品比较像轻音乐,听来爵士味道十分清淡。这位俄国交响曲与电影配乐大师,显然没有因此对爵士乐冷感,四年之后,接受国立爵士管弦乐团(State Orchestra for Jazz)的委托,再接再厉完成他的《第二号爵士组曲》,也写下了自己创作生涯与爵士乐最靠近的故事。

贾克.路西耶从巴赫弹起  挖掘古典乐中爵士基因

作曲家能以创作高度让古典与爵士握手,演奏艺人也能从诠释手法为古典与爵士跨界搭桥。谈到爵士跨界进古典,「音乐之父」巴赫的作品绝对是不能忽视的一块!巴赫原作在爵士上的创新,就不可忽视贾克.路西耶(Jacques Loussier)的贡献,这位出身巴黎音乐院、师承纳特(Yves Nat)的钢琴家,可说吃透巴赫精髓并在其中深植爵士基因,从一九五九年开始有著近半世纪的火候功力。

路西耶自己曾说:「将巴赫的音乐改编成爵士是那样自然的事,因为他音乐中的要素与爵士乐声脉相通。」因此无论是《G弦之歌》、《d小调触技与赋格》、《耶稣,人们仰望的喜悦》、《义大利协奏曲》、《十二平均律第一号C大调前奏曲》、《b小调嘉禾舞曲》、《D大调大键琴协奏曲》、《第五号D大调赋格》等作品,在他手上不仅保有巴赫原作的灵气,更满溢路西耶个人风格的爵士味。这些年,路西耶更走出巴赫,留下了德布西、维瓦第、拉威尔、萨悌等古典作曲家的爵士面貌,但说实话,艺术性成就还是以爵士巴赫为高。

另外钟情巴赫、出身古典的爵士钢琴家还有约翰.路易斯(John Lewis),他是现代爵士四重奏﹙Modern Jazz Quartet﹚团长,不仅在一九八四年将大部头的巴赫《十二平均律》爵士化,更跟太太Mirjana在一九八七年一搭一和,一弹钢琴一弹大键琴合作《郭德堡变奏曲》,蔚为乐坛佳话。

古典爵士一把罩  演奏绝对缤纷

而「大家通常认定的」爵士小喇叭手温顿.马沙利斯(Wynton Marsalis)其实是茱莉亚音乐学院高材生,他的古典经典诠释十分了得,他在日本推出的那张Carnival古典选集及《廿五周年精选》都是明证,难怪他能在一九八三年为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同时获得葛莱美奖最佳爵士演奏和最佳古典演奏奖,并且在一九八四年再度「连庄」。

另外,像艾灵顿公爵则是第一位把爵士大乐团,搬进卡内基音乐厅比拟交响乐演出的先驱。柏林爱乐现任总监赛门.拉图,原本就钟情盖希文的古典爵士风,接掌柏林后更推出Classic Ellington向艾灵顿公爵致敬,堪称「古典挂」里头最挺爵士的大哥。

「庞克提琴怪咖」奈吉尔.甘迺迪(Nigel Kennedy)不只「玩弄」古典,这几年也「染指」爵士,甘迺迪这一跨,并非哗众取宠而是充满个人想法,当年他读曼纽因音乐院时就最爱爵士乐,枕头下尽是爵士录音带。由于太爱爵士乐,日后他到「古典大本营」纽约茱莉亚音乐院深造时,还被严重警告别太「离经叛道」呢!如今早已成名的他,开始大大方方地在爵士知名唱片Blue Note灌唱片。

如果上述艺人的「古典爵士混搭」你还是听不过瘾,欧头再祭三帖Bonus送你。尤瑞.肯恩(Uri Caine)的「电音狂乱马勒」,百年家族血缘传承的拉卡托许(Lakatos)的「吉普赛超流畅摇摆」,还有德国克拉兹兄弟(Klazz Brothers & Cuba Percussion)的「都会雅痞」,皆可谓「古典与爵士握手」后,百年来酝酿成熟的甜美果实……未来,古典爵士互跨的浪潮,也将如潮汐般生生不息。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