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鬼计神偷》片中爵士酒吧舞台上出现了知名歌手卡珊德拉.威尔森与钢琴手摩斯.艾利森。(本刊资料室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Jazz,就是爱跨界—2011两厅院夏日爵士派对

看电影听门道 JAZZ & MOVIE的不解情迷

有人喜欢听爵士乐,相信更多人喜欢看电影。只是,喜欢爵士乐的人,看电影时常会比其他人得到更多乐趣。因为电影里(尤其是美国电影)藏著许多爵士密码,甚至整本爵士音乐史都可以透过电影来了解。

有人喜欢听爵士乐,相信更多人喜欢看电影。只是,喜欢爵士乐的人,看电影时常会比其他人得到更多乐趣。因为电影里(尤其是美国电影)藏著许多爵士密码,甚至整本爵士音乐史都可以透过电影来了解。

先说乐趣,爵士乐迷眼中的电影《成双不成对》Two Much,除了羡慕安东尼欧.班德拉斯(Antonio Banderas)周旋在两位美女之间,结尾时的派对,舞台上表演的正是即将在八月廿日来台演出的钢琴手米盖.卡米洛(Michel Camilo)。再者,由马龙.白兰度、劳勃.狄尼诺与艾德华.诺顿共同飙戏的《鬼计神偷》The Score,尔虞我诈的剧情外,片中爵士酒吧舞台上出现的是歌手卡珊德拉.威尔森(Cassandra Wilson)与钢琴手摩斯.艾利森(Mose Allison)。更别提《香草天空》Vanilla Sky,出版界二世祖汤姆.克鲁斯的派对噱头竟然是传说中的「观落阴」!他用雷射光制造出约翰.柯川(John Coltrane)的3D立体影像,让已逝大师在贵宾面前现场演出。当然,不听爵士乐的人对这些桥段不会有任何感觉,这是属于爵士乐迷的乐趣。

爵士乐的诞生

再来谈「爵士史」的部分。一点不夸张,透过电影还真可以认识百年爵士乐的发展!先说起源吧,爵士乐虽诞生于美国,但它其实是一种不同音乐文化经过碰撞之后的产物。世界上并没有「美国人」这个人种,美洲大陆上除了「红人」之外的其他肤色人种全是外来的移民。各色人种带著自己的文化来到新大陆,逐渐融合出与故乡截然不同的新玩意,爵士乐就是其中之一。想了解这点,《海上钢琴师》The Legend of 1900是很好的选择。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肯定对剧中「海上钢琴师vs.果冻卷摩顿」的钢琴对决印象深刻,钢琴师是虚构人物,但果冻卷却真有其人,就是自称爵士乐发明人的果冻卷.莫顿(Jelly Roll Morton),细节也挺讲究,包括演奏的曲目,甚至牙齿上镶的那颗钻石都真有其事。不过这还不算是最重要的段落,海上钢琴师在底层船舱里替贫穷乘客弹琴,每趟旅程载著不同乘客,义大利人想听义大利音乐,英国人想听英国音乐……海上钢琴师必须一一满足需求,可他却是个一辈子没踏上过陆地的人!于是他细细咀嚼每个国家的音乐文化,在他身体里融合,他其实就是「爵士乐如何诞生」的缩影!

摇摆时代的起落

爵士乐就在不同文化的融合下诞生,并逐渐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样貌。在前述果冻卷.莫顿所代表的「纽奥良爵士」之后,爵士乐进入了「摇摆时代」(Swing Era)。这段故事不妨透过电影《棉花俱乐部》The Cotton Club来窥视,棉花俱乐部是美国黑帮角头Owney Madden在一九二○年所创立,地点在纽约的哈林区。时间背景巧妙地搭上了「禁酒令」(1920-1933),因为Madden本身就是私酒大亨,而爵士大乐团之王艾灵顿公爵(Duke Ellington)就是在棉花俱乐部里开始累积名气的。与黑社会的牵扯姑且不提,但「种族歧视」的部分无可避免,因为那和音乐有关。棉花俱乐部开始时是禁止黑人入店消费的,「棉花」一词发想自过去奴隶时代美国南方种棉花的庄园,田里工作的都是黑奴,因此俱乐部舞台上供白人大亨享受的,当然也得是黑人带来的娱乐。而虽说舞台上表演的都是黑人,但这些表演者上班时可不能由大门进出,得从后门进出。身为黑人的艾灵顿,希望能用音乐为黑人多争取些东西,譬如说「人权」。于是他以管乐器配弱音器的呜鸣声响、大量的非洲节奏与五声音阶的概念,创造出所谓的「丛林风」(Jungle Style),用黑人音乐彻底征服白人的心……这些故事就隐藏在电影情节里。后来棉花俱乐部也终于开放黑人消费,不过也只有黑帮大哥级的黑人有能力来玩乐。

随后在一九二九年,华尔街爆发了「经济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失业民众借酒浇愁,也顾不得啥子禁酒令,而政府也还算识相,法令在一九三三年正式废止。此时的美国百废待举,大萧条期间最有名的曲子是Bing Crosby演唱的〈Brother, Can You Spare a Dime?〉。失意的美国人此时只有摇摆爵士音乐陪伴,于是史学家称三○年代的美国为「摇摆时代」。

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一切(包括爵士乐)又不一样了……

战争、Bebop与人儿们

二战期间,许多音乐家受到国家征召上前线,这让美国许多本土爵士大乐团一下子被拆得七零八落,不得不改弦易辙进行调整。美国人的音乐喜好此时也开始出现了细微的转变,大乐团逐渐没落,乐迷开始喜欢由小型编制搭歌手演出的音乐,这条线一路走下去,会变成今天的流行音乐。而另一群当时的年轻音乐家,却希望摆脱大乐团一成不变的「跳舞音乐模式」,走向个人主义浓厚、以即兴演奏为主的新式爵士乐,也就是以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昏眩」葛莱斯彼(“Dizzy” Gillespie)等人为首的「咆勃爵士」(Bebop)。

马丁.史柯西斯的《纽约,纽约》New York New York,时间背景就设定在二次大战结束后的美国,男主角Jimmy Doyle(劳勃.狄尼诺饰)就是一个在战争结束后返乡的爵士萨克斯风手,他认识了女主角歌手Francine Evans(歌手丽莎.明妮莉饰),进而谱出一段恋情。这是故事的主轴,不过背后藏著极深的底蕴,Francine其实代表著那条逐渐通往今日流行音乐的路线,而Jimmy则挣扎于音乐里的坚持传统或追求创新,比较像是咆勃爵士那条线。剧中Jimmy跑去拜访小号手Cecil Powell(Clarence Clemons饰),问问最近哪儿可以玩些屌音乐(也就是Bebop),还出现了种族隔离时代的趣味老梗:

Jimmy(白人):「如果是我的话,去那儿可走前门吗?」

Cecil(黑人):「噢不,你得走后门,呵呵!」

这部电影藏著四○年代以降爵士乐面临重大革命的当下,音乐家们「打不过他,要不要加入他?」的复杂心情,精采说明了那个时代的爵士乐风格变迁与走向。

老克与小李

克林.伊斯威特这位众人皆知的银幕硬汉,真实生活里也是条铁铮铮的汉子,而且他也是个不折不扣的爵士乐迷。一九七三年,老硬汉生平第一部自导自演的电影叫做《迷雾追魂》Play Misty for Me,片中他饰演一位电台爵士DJ(恰巧和小弟同行),平时开放Call-in点歌。一位女歌迷(女主角)要求DJ为她播放爵士名曲〈Misty〉,两人逐渐热络起来。剧情走到一半急转直下,DJ突然发现女歌迷其实是个精神异常的杀人魔女……这是克导身为爵士乐迷的一个小小证据,更是小弟节目里播放〈Misty〉时总会发颤的原因。

而且,两位爵士经典大师的传记电影都是出自他的手笔,其中描写钢琴手Thelonious Monk生平的Straight, No Chaser,选择以纪录片形式拍摄。至于萨克斯风手查理.帕克的传记电影《菜鸟帕克》Bird,则请来后来以《最后的苏格兰王》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获得奥斯卡影帝的佛瑞斯特.怀特克(Forrest Whitaker)来扮演帕克。可怀特克不懂演奏,于是克导的音乐左右手蓝尼.尼贺斯(Lennie Niehaus)出马亲自指导。尼贺斯和克导是韩战期间的袍泽,后来几乎克导所有的电影作品都由他配乐,且绝大部分都和爵士乐有关,毕竟尼贺斯自己就是出身五○年代酷派爵士乐的萨克斯风手。两人有许多精采的作品,除了上述电影外,一九九五年的《麦迪逊之桥》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一九九七年的《热天午后的欲望地带》Midnight in the Garden of Good and Evil,千禧年的《太空大哥大》Space Cowboys等,都有许多精采的爵士乐陪衬。此外,克导的儿子凯尔.伊斯威特(Kyle Eastwood)亦走上爵士这条路,玩的是贝斯,也替父亲制作电影配乐。克导最近几年的电影音乐,大多是父子俩外加尼贺斯一起合作完成。

这是「老克」的部分。关于「小李」,其实要谈的是黑人导演史派克.李(Spike Lee),但因为篇幅不够,更怕被编辑乱刀伺候,只有请您移驾本期杂志下一篇关于小号手泰伦斯.布蓝查(Terence Blanchard)的访问,让这位专门帮小李的电影配乐的大师,亲自来为读者说分明。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