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爱乐:巅峰之作与收官之音
音乐节最后高潮由柏林爱乐乐团担纲,他们带来马勒第9号交响曲,以及马勒第10号交响曲慢板和《大地之歌》,为这场盛会划上句点。
马勒第9号交响曲的演出令我潸然无语,再多的文字都无法形容当晚的美好,就如同马勒的音乐,说愈多、离愈远。柏林爱乐在这次演出中完全无懈可击,就算拿著高倍显微镜检视,也找不出任何缺点。佩特连科(Kirill Petrenko)在指挥台上如同神一般的存在,当今乐坛找不出任何一个乐团能超越柏林爱乐的强大。那全团一心的专注力、剧力万钧的爆发力、还有那毫无毛边的弱音……我相信这场《马九》将永远烙印在所有参与音乐会的乐迷心里,这是一生难忘的醇美演出。然而,在闭幕音乐会这场演出中,尽管柏林爱乐水准依旧,但在马勒第10号交响曲慢板的演出中,音乐却少了激情,指挥萨卡里.奥拉莫(Sakari Oramo)与乐团互动过于客气。下半场的《大地之歌》,男中音Benjamin Bruns音色高雅贵气,适合演唱崔斯坦或齐格飞,但唱起〈大地悲伤饮酒歌〉与〈春日醉汉〉却少了把酒问青天的粗犷豪迈,过于夸大的表情像在参加演讲比赛。女中音Dorottya Láng音色自然真诚,但最后一首《告别》却慢到奄奄一息,整首歌曲太过理性平淡,内敛有余却无法让人感受「不得不舍得」的惆怅与释怀。
整体而言,这晚的柏林爱乐还是柏林爱乐,但不是佩特连科的柏林爱乐,而是有种从A++到A+的差别。毕竟是压轴演出,我能感受到主办单位与在场所有乐迷的离情依依。回想11天前的兴奋,现在取而代之的是些许落寞与感伤。下次再有这样的马勒音乐节不知将是何年何月了,期盼这天在不久的将来会来临,让世上所有喜爱马勒的朋友们都能享受这人生难得几回有的美妙经验。

一场难忘的灵魂洗礼
回顾这11天在阿姆斯特丹皇家大会堂的马勒音乐节,不仅是一场世界顶尖乐团的竞技,更是一次对马勒音乐世界深度探索的心灵之旅。从RCO充满活力的开端,到BFO伊凡.费雪令人惊叹的独到诠释,再到N响在《马四》中展现的童趣与温情,以及CSO在《马七》中的洗练与深邃,最后以柏林爱乐在《马九》中无懈可击的「大美不言」达到艺术的巅峰,每一场演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虽然各乐团表现各有千秋,有时的细节瑕疵也让乐迷有所感触,但这正是现场音乐的魅力所在——它真实、它充满生命力,它在不完美中闪耀著最耀眼的光芒。伊凡.费雪与BFO的默契与专注,梵志登与CSO在《马七》中展现的「铁汉柔情」,以及佩特连科与柏林爱乐所呈现的超越人类技艺极限的「神级」演奏,都让我对这些音乐家和乐团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这次马勒音乐节不仅提供了聆听马勒全数交响曲的机会,更是一次与全球马勒爱好者共同沉浸于音乐中的社群体验。在皇家大会堂极佳的音响效果下,马勒音乐的每一个音符都得到了最完美的呈现,无论是磅礡的气势还是纤细的弱音,都能触动人心。
从音乐节的策划可感受到对马勒的敬意、对艺术的坚持,以及对乐迷的承诺。这场迟来了5年的音乐节,最终以最华丽的方式呈现,不仅让乐迷们大饱耳福,更让马勒的精神在阿姆斯特丹这座城市得到了最完美的传承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