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人集社的「小孩也可以看」系列来到最终章《消失─神木下的梦》,透过一对姐弟的历险,让孩子认识离别与死亡。全剧运用了象征和意象手法,在光影、物件、偶戏与现场音乐的巧妙结合下,画面不断穿梭在想像与真实、远景与特写之间,创造了如动态绘本般的诗意风格。
2013 TIFA─飞人集社《消失 ─ 神木下的梦》
3/1~2 19:30 3/2~3 11:00、14:30
台北 国家戏剧院实验剧场
INFO 02-33939888
生老病死的人生课题,每个人都会经历,但如何跟孩子述说,却是个难题。飞人集社的「小孩也可以看」系列,想法来自旅法剧场工作者周蓉诗,她从六岁的女儿身上得到灵感,以床边故事的方式,与小孩一起探索生命的秘密。从前年推出的首部曲《初生》,以小女孩和鲸鱼共同挖掘一颗蛋的故事,描绘了生命的开端与意义,去年的《长大的那一天》讲述孩子期待长大、主动冒险的过程,今年来到最终章《消失─神木下的梦》,主题是离别与死亡。
一对姐弟认识「死亡」的冒险
什么是生命的终点?死亡,是否就是尽头?消失,就不存在了吗?如果心爱的东西不见了,会怎样呢?那如果是心爱的人不见了、消失了,又会怎样呢?周蓉诗说:「消失,并不是完全不见,爱,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
《消失》的主角是一对姐弟,不知道死亡是什么的他们,想要找回一个很爱的,却已远行消失的人。狐狸对他们说:「死了,就是跟土地结婚,长出别的生命。」于是,这对姐弟跳进千年树洞,跟龙王玩起生死线的游戏,却被迫分离,两人游历在树洞底下,展开一连串的冒险。
光影物件创造诗意想像
《消失》由周蓉诗编剧、石佩玉导演、法国绘本画家莒丝莲.额贝哈(Ghislaine Herbera)担纲美术设计。不同于一般儿童剧说故事的方式,全剧运用了象征和意象手法,在光影、物件、偶戏与现场音乐的巧妙结合下,画面不断穿梭在想像与真实、远景与特写之间,创造了如动态绘本般的诗意风格。深切感受到东西方的思考差异,周蓉诗表示,在法国,儿童剧场往往考虑的不是「说教」,而是给予想像。导演石佩玉强调,虽然是儿童剧,但成人也很适合来看,因为大人和小孩可以透过这出戏一起思考,并借此互动。
「看懂」到底是什么?有时不是看懂,而是一种启发。飞人集社的「小孩也可以看」系列,风格独具地完成了儿童剧场的理想实践:饶富哲思的寓言故事、惊奇的物件使用、精美的视觉风格,还有充满温度的音乐与现场演奏。这趟满载想像与勇气的生命之旅,不仅要和孩子一起前行,更要为大人们找回心底的那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