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的记忆》(狠主流多媒体 提供)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诗背后清晰的注解

剧场影像设计师周东彦与编舞家周书毅合作的《空的记忆》,在演出之后,交出了一本实体记录书,透过影像与文字,将创作过程中的问题,回复解答。如果对周东彦而言,《空的记忆》是「一首不小心写大了的诗」,那么,或许这本剧场书就是诗背后清晰的注解。

剧场影像设计师周东彦与编舞家周书毅合作的《空的记忆》,在演出之后,交出了一本实体记录书,透过影像与文字,将创作过程中的问题,回复解答。如果对周东彦而言,《空的记忆》是「一首不小心写大了的诗」,那么,或许这本剧场书就是诗背后清晰的注解。

法国诗人保罗.克罗岱尔(Paul Claudel)曾写下:「虽然没有翅膀,但我们仍有足够的力量坠落。」看《空的记忆》演出时,不知怎地心里一直浮现这句话。舞者与影像仿佛被一只巨大的手推扯著,移动是不由自主的,仿佛当他面向时间一跃而下,记忆是唯一能违反地心引力定律的东西,使其加速坠落,或者漂浮。

或许因为文字与演出有著不同的逻辑,能将心绪稳稳托住,收纳到逻辑谨然的世界里,于是我们有了一本实体书《空的记忆》。

让问题有了白纸黑字的解答

但话又说回来,阅读记录性质的文本总是这样的,再怎么图文并茂,若读者缺乏对书写对象的观看经验,总是少了几分乐趣。剧场影像设计师周东彦于今年夏天交出的《空的记忆》一书,记录了二○一一年开始的科技表演艺术同名跨域创作,当然也不例外。有意思的是,剧场里的流动光影,被有限地压缩在一册书页里,留白、反复、缩小、放大……扁平纸张上跳跃的影像,竟也切片式地堆叠出日常生活中无以名状的浮动气味。

作为当前台湾剧场界炙手可热的多媒体影像设计创作者,周东彦无疑是一个善于用影像说故事的人,从伦敦圣马丁艺术学院的硕士毕业作品《我唯一写过的一封信》到《写给记忆的七封信》、《我》等作,不难见出他对于「记忆」与「空间」母题的独特偏好。只是,二度空间的影像如何诠释我们所处的世界?摄影机如何带领观者进入未尝注意过的细琐物事?影像如何脱离空间诉说时间?周东彦没有给出解答,而是在反复斟酌与实践中,呈现问题的更多可能面貌。

直至与编舞家周书毅合作的导演作品《空的记忆》,历经两年两阶段的发表呈现,在今年九月夺得世界剧场设计展「最佳互动与新媒体」大奖(Interactive & New Media Design)前夕,周东彦出版了同名记录书,除了让如蜉蝣朝生暮死的剧场作品能永久保存外,也让以上的问题有了白纸黑字的解答。

关于「记忆」也落于字里行间

全书共分为〈FILM〉、〈VOYAGE〉、〈TRACE〉、〈ECHO〉四部分,除了大量的影像外,不免俗地收录了排练场侧写、创作团队笔记、演出回响等一般剧场记录书籍会囊括的篇幅,但透过这样的呈现,也让原作中难以具体表述的「记忆」主题,在多面向的观看角度与文字的抽丝剥茧中,有了具体的形貌。

如果对周东彦而言,《空的记忆》是「一首不小心写大了的诗」,那么,或许这本剧场书就是诗背后清晰的注解,甚至连创作中茫然无措、思路撞壁的历程也真诚地呈现,例如与周书毅的app记录,接近絮语的分享、讨论,在一抛一接中,两位周先生对生活、创作的思考与反刍皆跃然纸上。而关于记忆,也在创作团队的自我解析中,稳稳地坠落在字里行间了。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