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慧
-
焦点专题 Focus 为什么法国观众疯台湾文化?
从法国夏佑国家剧院「体验台湾」,看台法文化交流现况
位于巴黎的法国夏佑国家剧院(Thtre national de la danse Chaillot)的今(2024)年10月很「台湾」。布拉瑞扬舞团、微光制造、小事制作、VR《无法离开的人》、纪录片《行者》等,都因「夏佑体验:台湾焦点」(Chaillot Exprience#2: Taiwan)来到了这个历史悠久的剧院。 「夏佑体验:台湾焦点」由夏佑剧院主力策画。这所成立于1937年的剧院是法国5个国家剧院之一,也是唯一以舞蹈作为发展核心的国家剧院,更是1948年联合国大会《世界人权宣言》签署仪式所在地。过去,台湾的汉唐乐府、无垢舞蹈剧场、云门舞集郑宗龙的《十三声》皆曾在此演出,编舞家黄翊亦曾在2018年参与夏佑剧院的驻村计划。 本次「夏佑体验」接连3天(10月10日至12日),跳脱过往台法合作的单档节目买卖、邀演模式,除了将馆内空间交给多个台湾舞团尽情挥洒外,这所骨子里刻著国际人权价值的「舞蹈之家」也上映了由陈芯宜执导、囊括海外许多大奖、讲述台湾白色恐怖受难者故事的《无法离开的人》。此外,还举办了多项音乐、摄影展、工作坊及艺术家对谈等周边活动。夏佑剧院艺术总监哈希德.乌兰登(Rachid Ouramdane)表示,「夏佑体验」就像是个小型艺术节,「3天不太可能呈现台湾丰富多元的文化,但仍希望可以呈现360度的台湾表演艺术。」 夏佑体验,让世界看到台湾 法国时间10月10日晚间8点半,台湾国庆刚过,一宣告演出即秒杀的布拉瑞扬舞团《我.我们》首部曲打头阵,跳上夏佑舞台。 这件重新诠释台湾排湾族生命历程的作品,在谢幕时让挑剔的巴黎观众热烈地起立鼓掌、欢呼不断,并跟随舞者嘟嘟(Kwonduwa Takio,孔柏元)的引导,在阿爆(Aljenljeng Tjaluvie)的音乐摇摆身体,台上舞者与台下观众一同将这座可容纳400人的Firmin Gmier厅转化为摇摆电音舞池。 哈希德说,他在2023年来台观赏《我.我们》的首演时,惊艳于布拉瑞扬舞团将传统转化于现代的能耐。按他的说法,那是「活生生的,而不是积满灰尘的」艺术语言,「他们创造出这种肢体运动是我过去从未见过的,」哈希德自
-
焦点专题 Focus 现场直击
布拉瑞扬舞团唱跳巴黎夏佑剧院,点燃OMG台湾体验
「我们再来一次 !」「再来一次 !」「再一次 !」 法国时间10月9日,布拉瑞扬舞团的歌声绕梁在夜间巴黎夏佑国家剧院,时间已近晚间10点,舞团两天前才刚抵达巴黎,脸上、身上仍布满时差的痕迹与重量,工作了整个晚上,但布拉瑞扬仍对谢幕后舞者从舞台走下的动线、唱什么歌、引导观众进入大厅互动的环节不甚满意。他们试了许多走位、唱了各种台湾原住民传统歌谣,有沉静的、有忧伤的、有欢快的,一次又一次。 布拉瑞扬舞团执行长廖咏葳观察这个从山、海、部落养分长出来的团队,回忆去(2023)年同样带著《我.我们》首部曲到澳亚艺术节(The OzAsia Festival)演出,演出前,澳洲才刚举行了原住民相关议题公投,但选举失利,原住民地位仍不被宪法承认,演出现场弥漫压抑气氛。演出后,舞者们按惯例自我介绍完,唱起了一首低沉安静的歌谣。廖咏葳留意到现场不少观众都眼眶泛泪,她说:「舞者们不在意去了哪些国家,大舞台、小舞台对他们来说是一样的,他们更在意跟哪些人沟通。」 每一回国际巡演,面对不同的群众,布拉瑞扬舞团都有因地制宜的调整。这回登上这个法国舞蹈圈指标性的殿堂,他们以同样态度面对,而沟通显然成功了。
-
焦点专题 Focus 法国夏佑国家剧院艺术总监
哈希德.乌兰登:让主流与边缘,在国家剧院皆宾至如归
2023年,哈希德.乌兰登(Rachid Ouramdane)因「Taiwan Week两厅院台湾周」来到台湾;隔年,在他的主导下,位于巴黎铁塔正对面的法国国家夏佑剧院高挂起「夏佑体验:台湾焦点」(Chaillot Exprience#2: Taiwan)的旗帜,让布拉瑞扬舞团跳上法国最高舞蹈殿堂,写下新历史。 但这不是哈希德首次接触台湾,早在2012年,他就在关渡艺术节演出《世界博览会》(Exposition universelle),以舞蹈结合日常声响、灯光、舞台空间与影像等强烈体感,震撼了台湾观众。那时的他,借由作品探问:「什么东西是史书做不到,但舞蹈却可以。」(What can dance do that history books can't?)10年后,他成了法国唯一的国家舞蹈剧院艺术总监,承担起接纳主流与他者,以舞蹈为剧场写下历史的责任。 哈西徳长期关注主流叙事之外的故事,贴近少数与边缘,这与他身为难民二代的身分脱不了关系。他的父母因故乡阿尔及利亚爆发战争,在1960年代逃难到法国。他在移民社区成长,自小作为「他者」,面对社会异样眼光,让他一度困惑于课堂上所习得的历史迥异于家族故事版本,并认知世界是由多重观看维度所构成;成年后,他作为编舞家,著迷于身而为人的脆弱与力量,与运动员、难民、弱势青少年、老人和残疾人士合作,让他们用身体说出自己的历史与故事。 如今,作为法国夏佑国家剧院艺术总监,哈希德又是如何思考剧场的当代社会责任?如何与艺术家、观众沟通?如何规划一系列相关活动,让舞蹈传达难以用语言表述的讯息?他为何邀请布拉瑞扬舞团《我.我们》来到法国,并规划系列活动让法国观众「体验台湾」?以下是哈希德的回答!
-
焦点专题 Focus 巴黎秋天艺术节艺术总监
法兰西斯卡.可和娜:跟现实连接,做政治(可能)做不到的事
全球化的今日,跨文化交流与对话是当前艺术工作者的标准配备,而艺术节则是包含观众、创作者、策展人、机构等跨文化沟通最直接的场域之一。国家两厅院与瑞士洛桑维蒂剧院联合制作的《这不是个大使馆》首登法国历史悠久、颇负盛名的巴黎秋天艺术节(Festival d'Automne Paris),今(2024)年11月将在巴黎MC93文化中心演出。艺术总监法兰西斯卡.可和娜(Francesca Corona)是决议该艺术节共制这档跨国制作的重要推手,成为巴黎秋天艺术节开办52年以来首档台湾共制节目。 巴黎秋天艺术节经常与各国艺术节和主要文化机构合作,邀请作品除了欧陆,也经常横跨韩国、南非、中国、巴西、印度、伊朗和日本等国家,致力让各种差异被看见,打造跨文化沟通的平台。现年46岁的法兰西斯卡本身也是跨文化沟通的老手,究竟义大利裔的她是如何思考这个法国老牌艺术节的未来走向?今年艺术节(除了有2024诺贝尔文学奖新科得主韩江《素食者 文字|张慧慧
官网限定报导 2024/10/28 -
焦点专题 Focus 国家场馆为何、如何建立起「背后的一群剧院」?
三个重点,解析两厅院近年国际连结发展策略
在布拉瑞扬、阿爆、杨乃璇、王宇光等艺术家在法国夏佑国家剧院的「夏佑体验:台湾焦点」(Chaillot Exprience#2: Taiwan)演出之前,新生代编舞家周宽柔与导演洪唯尧在今(2024)年7月,也先后来到法国,参与亚维侬艺术节「不可能的传承」艺术家培育计划(Transmission Impossible)。这是这个法国最古老的艺术节的首度尝试,让合作的全球伙伴各自推举该国的创作者参与,分两梯次进行为期一周的交流,并与各国创作者共创呈现阶段作品。 周宽柔与洪唯尧不约而同地表示,他们各自在一周内密集看艺术节演出、直接与主创者对话并与各国创作者交流、创作,虽有语言隔阂、交流时间太短等障碍与限制,但都不妨碍他们用感官、用身体去尝试理解不同的对话对象,在异国语境中去思考与回答「我是谁」这个基本问题。 洪唯尧分享:「这次经验让我更发现国际合作有很多机会跟可能性,也让我更思考创作不该只限在台湾,创作应该不受地域、文化差异的限制,应该要关注世界,乌克兰、黑人种族、生态都跟我有关。」 无论是「夏佑体验:台湾焦点」或「不可能的传承」艺术家培育计划,台湾艺术家在这些国际舞台演出、驻地交流,与世界产生关系,背后的重要推手之一,是国家两厅院。两厅院国际发展组组长高作珮表示:「国际发展组成立时目标就不仅推制作国际巡演,国际场馆结盟合作内容是很多样性的,将艺术家交换与合创共制都考虑进来,希望能参与制作流程的前期,从研发、制作、呈现到巡演,建立循环。」
-
戏剧、舞蹈 第16届新人新视野
3位年轻艺术家 以马戏、舞蹈、戏剧探问人生
国艺会「表演艺术新人新视野创作专案」(以下简称「新人新视野」)今年迈入第16届,由3位年轻艺术家温其伟、赖耘琪、黄品媛出线,将以马戏、舞蹈、戏剧的表演形式,创作3支不同风格的全新作品,4月底起将于北、中、南巡回演出。 国艺会董事长林淇瀁表示:「对年轻人好,就是对国家好,他们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等他们成长了,也会继续帮助下一代。透过国艺会这个平台,能让新生代艺术家完成他们的创意。支持年轻人开创未来,不仅是政府的工作,也需要民间的众力来完成。」 本届3位新世代艺术家从59位申请者脱颖而出,皆崭露寻找自身创作语言与方法的强烈企图。新人新视野自2008年启动至今,支持 35 岁以下音乐、舞蹈、戏剧的青年创作者,为新一代创作者搭建舞台,陆续扶植了66名新锐创作者发表82件作品,也培养了一批正处于中坚世代的艺术家群,如近年以VR作品横扫国际影展的导演周东彦、受邀参与今年4月中伦敦The Coronet Theatre「台湾艺术节」的编舞家谢杰桦等。 温其伟《流逝的粒子》 在斜坡上探索不同生命状态 有马戏、舞蹈背景的温其伟编创《流逝的粒子》,与3名拥有不同身体训练背景的表演者,巧妙融合舞蹈、杂耍、街舞等形式,探索生命的不同挑战。温其伟表示,在18岁之前他有特技马戏的训练背景,进入FOCA福尔摩沙马戏团后至爱丁堡艺术节的演出经验,对他影响甚钜,「我开始想创造自己的创造模组」,他转而攻读舞蹈,开启他的编创旅程。 《流逝的粒子》使用许多物件如弹性球等,并打造了一个倾斜平台装置,3名表演者代表3位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男性,在斜坡装置上展现高难度动作。温其伟透露,装置上的影像来自他手机里的一张照片,「那是我散步路上拍下的一栋房子,我当时想:我何时可以拥有一栋自己的房子?」他反思,年少时的单纯与初衷,被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需求与欲望消磨,「我的生活愈来愈复杂,忘记自己的初衷与热情,这几年被很多东西迷惑,这让我产生创作灵感。」 他将斜坡比拟为孩子的溜滑梯也是成人的高楼大厦,「时间往前流逝,我心里最想要的是什么?」他尝试从所处的人生状态来叙事,让舞者们犹如城市漫游者,在水泥丛林中激荡各种生命故事。
-
舞蹈 回应「自由与限制」的母题
赖翃中《拥抱》 从「欲望」探索人与人的关系
一个动作可以表达出几种情绪?编舞家赖翃中新作《拥抱》让「拥抱」这日常动作,融入七情六欲,表述欲望、关系、自由与限制等生而为人的大课题。 《拥抱》历时4年,从2020年15分钟的双人舞,发展为2022年20分钟的5人版本《Hug》,再到今年的60分钟由8位舞者演出。从最初直接指涉两人情感关系,再深入探讨欲望本质,「当时,受到乌俄战争影响,延续到近期的以巴战争,让我开始酝酿《拥抱》。」赖翃中思考远方战事与近在咫尺的惘惘威胁,「战争也关乎欲望。从艺术发声,我觉得很重要,所以我的作品一直阐述自由与限制。」 自由与限制 1990年次的编舞家赖翃中,毕业于北艺大舞蹈系,2017年创立翃舞制作,创团作《Birdy》结合传统戏曲的动作、物件元素,表述现实囿限与自由渴望,曾夺得国际多项编舞奖项。此后,自由与限制成为赖翃中创作的主旋律,贯穿于《无尽天空》、《羽人》等作。 赖翃中分享,今年团队在法国外亚维侬艺术季演出脱胎自《Birdy》的《羽人》8人版共20场,许多欧美观众最初将舞作中的传统意象联想至中国,但发现这是来自台湾的作品后,竟也能敏锐联想台湾跟中国之间的关系,「刚好在一个相似的状态之下,被观众捕捉到了。」 「这几年台湾跟中国的关系,让我有一种包覆感,没有一个正面的冲突,但就是非常暧昧的情绪在这里跑来跑去。大家想法都不太一样,看似和平,看似自由,但其实并不。这种状态影响了《拥抱》。」赖翃中说。
-
舞蹈 林祐如X田孝慈 《SUPER》
透过物件 思考人类的欲望
人是什么?编舞家林祐如、田孝慈携手合作《SUPER》,尝试以大量物件、行动,聚焦在人类所型塑的种种极端景观,来回答这个看似无边无际、难以清楚定义的问题。 《SUPER》是林祐如、田孝慈继2022年两厅院35周年系列活动「2057:给35年后的活存演习」(后简称「2057」),共同创作的《只能看见部分的折叠的绿洲喝空运动的酒瓶与婴儿》(后简称《只》)的续作。《只》发想于两位舞蹈工作者在疫情期间直面「剧场活存」的焦虑,从而衍生对人类生存现状的关怀,林祐如说:「最终呈现是我们不曾预期的形式,大家好像觉得可以更好,还有更多想像可以玩,所以当人中邀约,就有了《SUPER》。」 林祐如与田孝慈是台艺大的学姊妹,两人个性南辕北辙,前者热情直接,后者温吞内敛,过去仅作为表演者共同参与其他编舞家的作品,《只》是两人首度合作编创,只因为「2057」策展人林人中的一句话:「把妳们两个凑在一起,应该蛮好玩的吧!」 田孝慈回忆,在2022年初疫情仍蔓延之时,她们从接到邀约到正式演出只历时不到3个月,「中间还夹了一个过年!非常崩溃!」但还好设计团队皆是疫情期间她们筹组的读书会小组成员,彼此对于疫病、身体、意识、生存等议题已有一定的讨论与共识,田孝慈说:「我们抛接想法,就像接龙。这让作品不是单一或绝对的思考,包含了我们,是共同组构而成的作品。」 「当时还各自把自己包包里的东西一件一件掏出来,梳子、喉糖、橘子、药用身体的行动去做,像人在建构,我们的进步也是透过手,我们有点像是玩的方式来建构出作品。」林祐如进一步说明,《只》拗口繁复的剧名即是接龙而来,可拆解为「只能看见部分的折叠的绿洲」「喝空运动的酒瓶」与「婴儿」,内藏「『未来』等于『死亡』与『新生』」的讯息,「我们正在经历的每一个当下已经死亡,也是建立未来。」她们表示,这件在短时间内「玩」出来的作品,留下太多悬念,这是《SUPER》的开始。
-
舞蹈 从人体的206块骨骼出发
郑伊雯《206 Lab》 探索身体的秘境与想像
将实验室、手术室的场景搬进小剧场,舞蹈空间舞团推出勥4《206 Lab》,让舞者们身穿手术衣,化身为实验者/被实验者、人类/仿生人,从体液、关节、骨骼等重新认识「身体」,也回应近期ChatGPT掀起的「AI是否会取代__」的热烈讨论。 编舞家郑伊雯从去(2022)年11月带著舞者开读书会、上课,以亚历山大技巧为轴心,从生理学、解剖学、哲学、身心学等观点研究身体。「最开始,我们从达文西的画作,讨论人体黄金比例,接著,从外在回到内在,我们做了很多实验,是因为对人类很好奇。」她表示,作品的发想是源于身体的疾病与失去,「过了40岁,真的觉得身体不一样了,很多都失去了。」
-
舞蹈 从一场行为展演开始
周宽柔《TOMATO》 性与欲望的探索旅程
「情欲」要如何在舞台上安全、赤裸地诉说、感受?新生代编舞家周宽柔以《TOMATO》谈论性,以诙谐笑闹的黑色幽默挑逗感官,是从画外音「要如何挑选番茄?」的教学开始说起。 《TOMATO》历经3年,首演在2020年的台北咖啡馆,从一场个人行为展演开始,接著为「嘉义新舞风」(2021)的北中南巡演编创为双人舞,并在2022年入选「台湾季」至爱丁堡艺穗节巡演,发展为30分钟的3人舞。英国媒体《FEST》评为:「每一刻都揉合了性在当代的自由与复杂。」今年5月,本作则将于台北牯岭街小剧场重演。 从「番茄」开始,探索欲望的各种样态 1995年次的周宽柔,毕业于台北市立大学舞蹈系,从事剧场表演、创作、动作设计与舞蹈教育相关工作,作品取材自日常中的异常身体,善于以舞蹈视角捕捉行为与生活状态。近年作品多由女性身体经验出发。除《TOMATO》入选台湾季至爱丁堡艺穗节巡演外,2019年应法国国家舞蹈中心之邀至巴黎参与「CAMPING」活动;2021与艺术家陈诣芩共作「女殊运动」计划受邀参与泰国Loei、日本东京等地方艺术节。 《TOMATO》的灵感来自中国女诗人余秀华的《西红柿》与2020年韩国骇人听闻的「N号房」事件,番茄成为具体的象征,「隐喻情欲,尤其是女性情欲、女性身体,就是她怎么被选择、怎么样被切开,怎么样被煮这件事情。」周宽柔以女性视角梳理欲望的险恶与剥削,但并未止步于此,3年的发展,让周宽柔持续探索自我欲望的各种样态,更进一步地从不同的性别身体出发,探索情欲的殊异样貌。 「性是一个核心,情欲是在周围围绕、往返、远离。简单来说,就是把身体放在性的处境,不管是被别人放,还是被自己放,从认知、觉察、感受性化身体,展开回应、行动。」性也不只有一种样貌,有千百种人就该有千百种情欲的状态,「我希望搭建很多桥梁,让不熟悉的人,有办法有感受、理解性。」
-
舞蹈 《群众》创作团队新作
《争》 质问人如何「生而自由」
曾以舞蹈、烟雾、灯光与声响撼动观众感知,夺下第18届台新艺术奖表演艺术奖的《群众》(2019)创作班底导演王世伟、编舞/舞者田孝慈、声音设计李慈湄、灯光设计Helmi Fita,睽违3年,推出续作《争》,同样从近年动荡不安的国际情势、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出发,探讨人如何理解、争取自由,又该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等子题。 王世伟说,《群众》受香港反送中运动的影响与启发,「充满了遥望、怜悯、同情,但《争》想进入群众运动最矛盾、核心的部分,混乱、暗黑、卑屈受辱,这让我们质问人生如何自由?」 「天赋人权」谁说了算? 本作发想于发生几件撼动全球的重要大事的2021年:英国正式脱欧、美国国会骚乱/拜登就任、缅甸军事政变与民众抗议等;隔年2月,俄罗斯坦克进入乌克兰境内,发动二战以来欧洲最大规模的军事袭击,引发全球能源危机、通货膨胀等问题,战火至今尚未停歇;6月,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否决女性堕胎权;9月,伊朗22岁女子阿米尼(Mahsa Amini)疑因违反头巾规定,被警察羁押期间死亡,触发大规模示威浪潮;而在2022年的最后几周,中国的「清零」政策同样引发罕见的大规模白纸抗议。 「这么多事情,让我们质问人如何生来自由?法律可以给予,也可以剥夺我们的权利。」国际上传来的这些新闻,对身处蕞尔小岛的王世伟来说是切身之重。他举例,去年他在法国为了申请居留证,除了准备大叠的身分证明文件,还耗尽了漫长的时间与心神,「我的自由是不被允许的。当我们每个人的身分被编码,一定要有护照、身分证,那所谓的自由到底是什么?中国是最明显的例子,人都进到系统,我们只是数字,只是单位。」 从Goblin Mode发展,处理「被动」身体 1980年次的王世伟,于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主修导演,毕业后,前往法国钻研剧场美学。旅法期间,以研究者、报导者身分解读、分析、研究表演艺术,于巴黎新索邦第三大学完成剧场艺术博士、硕士学业后,目前定期往返台法两国,现从事剧场创作、翻译、报导等工作。 《争》从王世伟移居他国的身分归属,与创作团队面对世界动荡、体制的规训与惩罚的具体感受出发,更进一步地聚焦在剧场空间中的权力关系,「透过演
-
舞蹈
黄于芬的橡皮筋哲学 《谈弹》弹射压力与解放
自2019年始,舞蹈空间推出「勥」系列,艺术总监平珩藉著舞团迈入30周年之际,邀请昔日自家舞团舞者「回娘家」编舞,今年迈入第3届的「勥3」推出编舞家黄于芬与空间暨灯光设计黄申全、服装设计林璟如共同编创的《谈弹》。这件平珩笑称为「三头牌」的制作,将从台湾街头巷尾常见的黄色橡皮筋出发,让橡皮筋等物件直接拉扯、撞击舞者肉身,写实地表现人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冲突与压力。
-
焦点人物 台湾版《群像》排练指导
刘奕伶:抹除界线,成为桥梁
COVID-19在这两年席卷全球,至今方兴未艾,也带动了一波表演艺术生产模式的转型。无论是基于永续剧场、节能减碳的考量,或是受疫情所迫,近年有愈来愈多的创作者采取远端排练的方式,进行排练或演出,特别是在国际巡演方面,创作者们无不研发出精密的模组,并邀请当地的排练指导加入制作,以适应新世界的运作方式,如澳洲编舞家史蒂芬妮.雷克(Stephanie Lake)的《群像》(Colossus)与台湾排练指导刘奕伶的跨国合作关系。
-
焦点专题 Focus 皮蛋豆腐?!鸳鸯火锅??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 开箱啰
历经10年筹备,施工曾多次延宕,命运多舛的台北表演艺术中心(以下简称北艺中心)终于在今年3月中旬展开试营运,并将在8月开幕,正式成为台北新地标。
-
艺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王嘉明 ╳ 郑宗龙
找到你创作的那颗石头,用力砸向自己的脚
相差5岁的剧场导演王嘉明与编舞家郑宗龙是认识多年的朋友,同样生于1970年代,曾合作过《文森梵谷》 (2006)与《麦可杰克森》(2011)。如今看来,创作光谱各异其趣的两人,当年却在彼此的作品中,都看见了缜密结构中藏著的共通玩性,他们因此经常展开艺术的讨论。 3月中旬,国家两厅院举办了2022 TIFA「开箱!艺术家小宇宙!」系列讲座,特邀王嘉明与郑宗龙进行对谈,并借由与两位创作者相识10余年的主持人陈品秀穿针引线,将他们现阶段的创作思考端上台面,看10余年过去,他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炼灵感,找到有魅力、深刻吸引他们的「原石」,各自在新作《无题岛:孽种与魔法师》(以下简称《无题岛》)与《霞》中,爽快地砸向自己的脚,在创作的阵痛中碰撞出的新鲜、充满活力的小宇宙。
-
艺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威廉.佛塞 ╳ 桑吉加
不要怕打破期待,创造混乱并持续保有好奇
7月初,编舞家威廉.佛塞(William Forsythe)于香港西九文化区的自由空间展出《无处又遍处(二)》(Nowhere and Everywhere at Same Time No.2),并与桑吉加举办了一场相隔15年的线上公开对话。 1949年生于纽约的威廉.佛塞被誉为当代舞蹈的全能者,与碧娜.鲍许(Pina Bausch)齐名,其创作路径以舞蹈架构为基本原则,却经常打破界线,援引科技、音乐、空间、结构、数学几何等,将抽象的「编舞」视觉化。佛塞对舞蹈不拘一格的「编辑」观点,强调对世界的观察,编舞是世界观的体现,在2003年作为起点,从此影响了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的驻团编舞家桑吉加的创作风景。桑吉加多半从现实当下出发,融合建筑、多媒体、视觉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戏剧张力,备受瞩目。 两位跨世代、跨国族的编舞家是因2002年首届劳力士创艺推荐资助计划,结下了师徒缘分。最开始,桑吉加赴德国加入法兰克福芭蕾舞团(Ballet Frankfurt),接受原定为期1年的指导。最终,桑吉加跟著威廉.佛塞学习了4年,前两年在法兰克福芭蕾舞团,后两年则于Forsythe Company担任舞者兼助理编舞。桑吉加提到,那4、5年作为舞者的德国学徒生涯,彻底扭转了他对舞蹈的看法。 15年过去,两位编舞家隔空对谈,跨越了地域、时间,回顾往昔,不只是师徒,更以同为创作者的身分,谈对舞蹈、对疫情时代工作方法改变的观察与体悟。
-
艺号人物 People 郑志忠 ╳ 周书毅
认识差异,让「疯狂」出现在剧场之外(上)
「半年好长啊!」郑志忠脱口而出,那叹息分不清是快乐还是痛苦。 为了《阿忠与我》,周书毅、郑志忠与整个制作团队密集工作了大半年,他们以一周4天,每天6小时的频率,高强度、高密度地进出排练场。一个是10岁开始学舞,一路舞蹈学院体系出身的编舞家/舞者;一个是4岁罹患小儿麻痹,19岁投身剧场的编导演创作者两个身处两个相异星球的身体,需要更多时间来熟稔对方的星体运作轨道。 排练之前,他们暖身。周书毅说,暖身是一切的开始,是交流与理解差异的关键。 采访那天,场上暖身的还有舞台灯光设计李智伟、排练助理梁俊文,他们跟著周书毅、郑志忠凹折、支撑彼此的身体,那是不同星系的交会。在这个共同创作的排练场上,有大量的对话,有各种「呼吸的可能性」。他们在剧场里,试著叩问、了解彼此,打破约定俗成的二元分类系统,带著崭新的认识蔓延到剧场外的日常。
-
艺号人物 People 郑志忠 ╳ 周书毅
认识差异,让「疯狂」出现在剧场之外(下)
郑志忠形容周书毅对世界、对人的好奇「很疯狂」。疯狂源于对理解陌生的渴望,快乐与痛苦本是未知所孕育的同卵双生,如同德国文学家赫赛(Hermann Hesse)所说,鸟要挣脱出壳,蛋就是世界。要挣脱出壳,就得打破原有的世界,痛苦是必然过程。人也得破壳,我们的「壳」是惯习,而使用不同的重力、角度观看世界需要练习,如此才能看见未曾看过的风景。 郑志忠期待:「我们希望观众看了作品,走出剧场后接著去想:如何去面对差异个体,找到跟对方说话的方式,共同生活的方式,让『疯狂』出现在剧场之外。」
-
特别企画 Feature 年度现象08
跨国交流取径转向,当代舞蹈圈持续「南向」
2023年舞蹈圈持续发生的「南向」国际交流仍方兴未艾,各项作品、计划、交流的能量都愈来愈丰沛。 作品方面有陈武康与泰国编舞家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的《野台罗摩》,他们于2017年展开一段为期2年至柬埔寨、缅甸、泰国、印尼4国拜师学舞的旅程,又因疫情之故,演出几经延宕与变化,作品历经7年漫长的酝酿,最终在今年完成首演;而持续发展中的,有王宇光与印尼舞蹈家Danang Pamungkas的《去你的岛》,本作于2022年台湾舞蹈平台演出阶段性发展版本后,创作团队受英国舞蹈剧院The Place艺术总监Eddie Nixon之邀,于今年至英国进行移地创作、持续发展该作,完整作品预计在2024年秋天于台湾首演;此外,林宜瑾也因2024年的新作发展,除了与团队走访国内移工社群外,也前往印尼日惹进行田调;另外,蒂摩尔古薪舞集则举办「艺术生活节」与「南岛当代乐舞与身体踏查交流」计划,前者带入泰国、印尼、印度等身体工作坊,后者则菲律宾多个舞团合作,由彼此舞团的舞者互相给予工作坊,进行文化交流与身体练习等。
-
特别企画 Feature 2024 进行中
台湾舞者钟长宏参与皮歇.克朗淳新作《泰.未来》
才刚结束《野台罗摩》,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又即将于2024年TIFA推出新作《泰.未来》(Cyber Subin)。 按克朗淳的说法,本作是《No.60》(2020)的「下一章」。《No.60》是他长年研究泰国传统舞蹈箜舞(khon)的成果,在该作中,他用力学分析出箜舞动作体系与六大元素,包含能量、圆圈和曲线、轴点、同步肢体、外部身体空间和转移关系;在《泰.未来》中,他进一步结合「模控学」(注)的概念,舞者将透过与AI所习得的「60号原则」进行「对话」互动,尝试更专注于自身舞蹈技术的感应与挖掘,从中探问传统、舞蹈与科技共存的未来性与创新可能。 克朗淳延续过去几年与台湾舞蹈圈的深度交流,《泰.未来》除了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制作团队(包含美国MIT AI艺术家Pat Pataranutaporn、新加坡舞蹈构作、台湾灯光设计、亚洲声响音乐家)之外,4名跨国组成的表演者中,其中一名即是台湾舞者钟长宏。 1988年次的钟长宏,曾担任美国StateStreet Ballet舞团、希腊Greek National Opera Ballet舞团舞者。自幼学舞的他,舞蹈养成体系来自与箜舞截然不同的街舞与芭蕾,但在2023年7月至泰国象剧场的首度实体工作中,皮歇告诉他「没有要跟每个不一样舞者合作都做箜舞,希望从舞者身上找到他们本来就有的东西」,这让钟长宏在合作过程中「感觉可以做自己,可以尝试自己想要的东西」。 钟长宏回忆,他第一次看克朗淳演出是在2016年混种现场艺术祭,与骉舞剧场陈武康进行「身体的传统:交流计划」于宝藏岩绿野地进行的公开展演,接著几年,他也陆续听闻陈武康分享他们去东南亚等国学习传统舞蹈的旅程。钟长宏观察到皮歇是一个开放的创作者,「有很强大的基底,但又不断吸收不一样的东西,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艺术家。」 本次合作,也让钟长宏对舞蹈的理解产生巨大冲击。他回忆象剧场舞者给的一堂暖身课,做了箜舞相关练习,「他们对于下盘的稳定、末梢的掌控、手指线条路径的乾净度要求非常高,跟我所学的系统有非常大的差异,比如芭蕾的Pli(蹲)是动态,但我在那次暖身练习中,认识到他们的身体像是『种』在那里,这跟我习惯的动态非常不一样。」 作为一名与各类型的编舞家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