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東彥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現場
郭文泰X周東彥 挑戰神秘的「之間」
郭文泰與周東彥,河床劇團與狠劇場,兩組近期在表演藝術國際新聞與科技跨界裡常出現的名字。前者以詩意與夢境的小劇場起家,作品走向大劇院的同時,也在虛擬實境的國度打造出亦真亦幻、震懾人心的場景;後者持續在多媒體劇場與視覺藝術領域進行各種實驗,挑戰藝術與科技的邊界。 兩位創作者在作品中不斷地跨疆越界,現實生活裡也帶著XR作品走向國際舞台,為台灣帶來國際關注與聲量。作為劇場創作者踏入XR領域的先驅,本次邀請兩位聊聊XR在劇場的現狀與未來。 Q:兩位是怎麼認識的?對彼此作品的印象是什麼? 周東彥(簡稱周):我們之前同時有作品在北美館《社交場》展出,但時間剛好錯開,沒有太多交集。真正的認識是因為素伶(河床劇團團長)找我聊有關VR拍攝的事。 郭文泰(簡稱郭):我第一次看東彥的作品是疫情的時候,他在實驗劇場玩了很多劇場的可能性,大家都在聊,那時就覺得他是一個很大膽的創作者。後來在Funique(註1)辦公室看他的作品《霧中》,我覺得很酷,只是在很多人的辦公室看會有點尷尬,我在頭盔裡看到的畫面都會呈現在螢幕上,直接看那些裸體好像不對,不看也不對。 Q:是在什麼樣的契機之下,開始使用VR作為創作媒材? 周:我是受邀參與的。之前《光年紀事》使用人跟空間的3D掃描在浮空投影上,花了很長的時間研究,想想竟然已經是8、9年前的事了!高雄電影節也在那時開始投資、邀約相關創作者,原本是邀短片跟長片的導演,包含徐漢強等人,也問我想不想把《光年紀事》做成VR。那時我對VR只有片段印象,沒有真的知道要拿來幹嘛,就買了最便宜的設備,開始看一些作品,想說可以來做點什麼。 郭:河床劇團從2011年開始做「開房間計劃」,觀眾反應很好,陸續做了10個不同的演出,這對觀眾跟團隊來說都是很棒的經驗,可是製作面很難繼續走下去。那時候覺得如果可以來試試看VR,會怎麼樣? 我對VR不熟,就找了
-
台灣劇場設計師大放異彩 世界劇場設計展獲獎數全球第一
2022世界劇場設計展(World Stage Design,簡稱WSD),8月6日於加拿大卡加立熱鬧開展,活動為期11天,共計35國設計師作品於卡加利大學實體展覽;8月12日晚間舉行WSD頒獎典禮,台灣專業組及新銳組設計師大放異彩,自全球809件作品脫穎雃出,共計14位設計師、16件作品獲獎,得獎數35國排名第一。其中,專業組影像設計(Projection Design)、新銳組燈光設計(Lighting Design)與新銳組聲響設計(Sound Design)皆由台灣設計師囊括所有獎項,成績斐然。
-
雲門舞集《霞》 映照人類色彩斑斕的內心世界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在去年疫情期間,巡演取消的同時,利用時間累積創作能量,新作《霞》將於4月15日至5月8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臺中國家歌劇院與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啟動巡演,挑戰雙版本演出。鄭宗龍表示:「又拿石頭砸自己的腳,一次創作一個作品夠頭痛,這回一次創作兩個作品很痛苦。」《霞》以日本音樂家清水靖晃透過薩克斯風詮釋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為結構,觸發25位舞者以自己的生命經驗發展出25條故事,延展出兩套身體動作編排及互相映照的服裝風格樣貌。
-
焦點專題 Focus
共製再思考 X 6位實踐者的提案
對台灣表演藝術圈而言,「共製」(co-production)是近年的關鍵字之一,舞台上不乏不同場館、國家,以資源整合、國際交流為前提,所進行的藝術探索,並產生各類型的共製節目。 廣義來說,共製涉及「金錢」與「藝術」兩種模式的合作分類。前者以資金挹注為主,後者涉及不同角色間的藝術理念協商,此兩類型間往往有模糊地帶,不同團隊、製作人、藝術家或機構之間對「共同性」的追求,可說是困難重重,沒有一概而論的SOP,但也因此存在各種新的工作思維與模式的可能性。 隨著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大場館與地方文化場館陸續到位,各館、各地方的藝術節相繼舉辦,增進了場館共製、國際共製等市場需求,也需要進行更深入的對話與交流,方能推展創作能量。本刊嘗試透過6位身處「共製」大群體中的實踐者,以其身體力行得來的反思與再提問,嘗試描繪「理想共製」的可能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多元創作 探索劇場的「跨」度
與兩位導演相約在青田藝集,周東彥和Baboo,一白、一黑穿得素樸,對坐在長桌的末端,靠著夜落的窗口。 周東彥可以說是從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畢業後,最早前往英國攻讀劇場與多媒體設計的戲劇工作者;歸國後,持續透過影像、光影向世界提問。作品亦總帶著濃濃文學氣味的Baboo,除持續發表創作,曾在《PAR表演藝術》擔任編輯的磨礪,也鋒亮他對文字的掌握能力與發掘題材的可能。 這幾年,兩人累積了豐富的跨國共製經驗,剛好都發表了與同志相關的創作,也運用了新穎的VR科技創作,這些共同點,讓人好奇他們的相關經驗與體會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打造一艘文化與藝術的大船
前身為造船廠的「文化庭院」,是埃爾西諾市府為當地產業轉型之作,文化庭院的經營兼顧出推展地方文化特色與國際交流,近年更與台灣創作團隊及場館有不少合作,如與狠劇場的《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長達五年的合作計畫。對文化庭院而言,跨國合作與科技應用,是他們用以吸引國際觀眾群的策略。這個策略支持了許多表演藝術與科技藝術的實驗,讓許多好的作品得以被生成,不僅只為場館帶來觀眾,同時更為埃爾西諾帶來觀光的人潮,使當地豐富人文景觀被看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周東彥 探索彼此的相遇和關係
創作很跨界的周東彥,這回在兩廳院駐館藝術家期間,將延伸發展自己在紀錄片《你找什麼?》的探尋,與澳洲阿得雷德ActNow劇場藝術總監之一的愛德溫.坎普.阿垂爾斯,合作關於虛擬社交與人際間情感互動的創作。對時常與各國不同創作者共事的周東彥來說,每一次合作關係也好似展開一段感情關係,在短期間相互理解、工作然後分開,直到有緣再聚也隱隱和此次的創作主題遙相呼應。
-
戲劇
穿越回憶光年 撿拾快樂與不快樂的眼淚
自二○一五年開始工作的《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在經過四次階段性呈現之後,終於要正式現身舞台了。運用了4D BOX浮空投影,讓這個作品「很科技」,但導演周東彥在其中說的還是回憶、舊宅、夢境,透過詩一般的幻想畫面,說著快樂與不快樂、悲傷與忘卻悲傷的故事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文字傷舞 一切盡在舞中
在兩廳院卅周年的場館內外活動夥伴時代的交流論壇、蔡振南的電影歌聲和林強的電音眾聲之後,迎向本刊的三百期之前,由平珩、陳樹熙、林奕華及林家文等四位經驗豐富、觀點獨到的表演藝術工作者,從舞蹈、音樂、戲劇到技術管理等不同領域、角度,深入當前的製作現況、創作環境,他們的全新專欄於本月分隆重推出。而兩廳院「舞蹈秋天」的重頭戲雲門舞集《關於島嶼》亦會在本月底舉行世界首演。四十多年以來,雲門舞集作為台灣表演藝術界最重要團隊與先驅者之一,名聲享譽國際、足跡遍布全球,卻仍不停思索、深掘、扣問有關這塊土地、這片島嶼屬於我們的各種深意與感受,將其幻化為舞、吟唱成音,表現為不斷變革、力求突破的視覺意象,辯證著彼此的共同想像。 關於島嶼,林懷民在記者會上不願多說,淡淡地敘述著這個作品沒有指涉,微笑地告訴大家不要對號入座,這只是個在被海包圍的一方土地、一撮人們的樣貌,無論是快樂與悲傷、躊躇與桎梏、和解與衝突、無知與滿足,這就是一支舞。但是且看舞台上的時而掉落崩壞、時而爆裂飛散的字句,或是舞者們甩臂揚臀、跳躍奔馳的身軀,的確,編舞家已不用多說,因為他早說過「文字傷舞」,一切盡在舞中,不是嗎?關於「我是誰?」「誰是我?」或是更多他所關心、所擔憂 林懷民此次選擇和多位年輕藝術家包括甫入圍金馬獎的影像設計周東彥、名揚英國時尚圈的服裝設計詹朴,及今年金曲獎最佳專輯得主桑布伊合作,更像是藉由這個製作過程,試著與他們「對話」,從個別的「字句」組成接近集體的「文章」;放下書法,改將台灣作家筆下的詩文,以印刷體呈現,從獨立的塊狀至重疊混合的難分難解、字體細節的放大縮小、在舞台上變化多端的影像效果搭配舞者的身體動能,也創作出與過往完全不同的雲門美學,正如林懷民所說:「我很高興自己在七十歲時,還做跟以前完全不一樣的作品。」 NSO與影評人藍祖蔚攜手推出的「藍色電影院」和「總監電影院」系列音樂會,也讓我們有此機會深究、細查電影與音樂之間的曖昧關係從百年前放映機的噪音遮羞布,到互為依賴、彼此交融,不僅寄託寓意、暗示情節,更能前後呼應,甚至兩兩烘托而成為經典。各種由來和流轉,不管你只熟樂曲、不熟電影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當年輕藝術家遇上林懷民之一
周東彥:我們加,老師減,就這樣走了三年
作為一個結合了商業設計、動畫、新媒體的團隊,最初我想,舞台是不是可以不只是地板與背景,還用石拍、火烤、流動、3D的河海,呈現有機的文字,但老師都覺得不對。我們開始學習layout,學習林懷民的舞台哲學,他只是把畫紙攤開,就這樣,沒有其他東西了。我們加,老師減,就這樣走了三年。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我的異國故鄉
出國工作、駐村留學,或許並不盡如想像中浪漫, 人在江湖、冷暖自知,創作也因此有了新的啟發。 在異國體會生活,在他鄉尋得原鄉, 融入當地也客觀觀察。 甫從巴黎駐村回台的舞者林祐如、 狠主流多媒體劇場導演周東彥、 樂興之時創辦人指揮家江靖波, 記述他們在遠方歷經的點點滴滴。 那些變與不變的曾經、重拾的熱情、千里相遇的知音, 已銘刻於心、內化成了部分的自己。 在陌生城市裡再次成長, 那是他們在異國的故鄉。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周東彥 在倫敦,專心生活
上課在聊天、學習看過程,於是生活變得很重要,「我覺得倫敦的精采在於這裡的人,以及很多、很多的可能性。一畢業就出國唸書,當然有好有壞,有些地方不夠成熟,但也因為年輕,更可以經歷一些事情,有點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感覺。」周東彥說。
-
焦點專題 Focus
周東彥 讓認識表演藝術可以很輕鬆
除了是備受矚目的劇場影像設計師,周東彥也拍實驗影片與紀錄片,並多次獲得台北電影獎入圍肯定。今年他與他所帶領的狠主流多媒體,為國家兩廳院製作了NTCH to go系列短片,即將在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雜誌的官網,透過免費的Youtube的免費頻道連結,於九月中與大家見面。藉由輕薄短小的篇幅,周東彥想「把台灣的表演藝術說好,讓大家可以沒有負擔地認識這個圈子。」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6:視覺藝術人才帶來劇場新向度
材質轉換劇場空間 編創突破混種定義
這一年的劇場,清楚地看到視覺藝術人才的投入,所打造出來的風景變化。吳季璁、周東彥、李銘宸等人,透過材質與身體、空間的思索,物件的重新定義,向感知提問、尋找新的觀看與敘事。有趣的是,這些作品大多散發一種荒涼況味,無論視覺上再如何鮮豔、擁擠,骨子裡似乎都有失落世代於內在追尋的鄉愁。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詩背後清晰的註解
劇場影像設計師周東彥與編舞家周書毅合作的《空的記憶》,在演出之後,交出了一本實體記錄書,透過影像與文字,將創作過程中的問題,回覆解答。如果對周東彥而言,《空的記憶》是「一首不小心寫大了的詩」,那麼,或許這本劇場書就是詩背後清晰的註解。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影像設計
周東彥 影像,不理所當然的思索
近年來劇場演出中加上影像蔚為潮流,影像設計者周東彥正是在創作群中頻頻出現的一個名字。「常常會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在劇場加上影像』,我的答案是『不行嗎』」對周東彥來說,「為什麼」的問題,無法倉促武斷地用「因為所以」來答覆,而是讓問題彼此相加,略帶任性的反問彰顯了他的個性,也讓他繼續嘗試不同可能。
-
藝@電影
台北電影節 走入斯德哥爾摩的冷冽與繽紛
今年的台北電影節,以瑞典「斯德哥爾摩」為城市主題,許多藝文青年熟悉名字:阿巴合唱團、史特林堡、柏格曼都會齊聚一堂,讓人看到這北歐城市的精采面貌。另有台灣兩部與表演藝術有關的紀錄片《時間之旅》與《蘭陵劇坊》,也相當值得文青們進場一覽。
-
即將上場 Preview 戲劇+舞蹈 十五齣創意新作
新人新視野 點燃創作青春烽火
由兩廳院與國藝會共同策劃「新人新視野」系列,十月底開始在兩廳院登場,接連五個週末,由八位戲劇新秀、七位編舞新秀輪番上陣,推出十五齣創意新作,展現新世代的創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