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的部落传统股谣,承载了原住民生活、祭仪及文化,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遭逢无可避免的流失命运。但如同果树老欉可以结出最甜美的果实,回头探寻源头,不管是在部落中教学传唱,或是透过新颖编曲让古谣呈现新风貌,古谣的重生,也让原住民的音乐文化更添新生命!
随著部落传统生活受到现代社会影响而改变,承载原住民生活、祭仪及文化的古谣,从传唱的场域、方式到音乐本身,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古谣就像「老欉」果树,经过重新编曲、赋词、演出者重新演绎等「嫁接」,在原本深厚丰富的底蕴上,再生新枝叶,结出风味更多元的新果。
丰收的第一步,就是照顾好老欉。
根源深植在部落传统文化里的古谣,日据时代以来曾遭受禁唱、歧视等各种打压,加以近年部落青壮年族人大量离乡到都市工作,传统土壤快速流失,古谣传承面临与时间赛跑的存续危机。
回归原乡 接续传统
获奖无数的泰雅族金曲奖得主云力思(Inka Mbing),被誉为拥有「国宝级的嗓音」,曾有一段远离部落,徬徨在都市的成长岁月。一次偶然机会中,她听见老人吟唱古调,唤醒了血液里流动的久远记忆,于是开始拿著录音机回到部落,采集即将失传的传统歌谣。在采集过程中,曾因违背泰雅女性吟唱古调的禁忌,被部落长者斥责,但是她勇于坚持,「再不唱,就没人会唱了!」一次又一次地和耆老沟通,终于取得族人的信任,让〈泰雅古训〉等珍贵的族语歌谣传唱下来,
二○○九年云力思回到老家水田部落担任驻村艺术家,教导族人及小朋友学习族语、古谣和传统乐器。部落孩子不只学会唱古谣,还创作新歌,甚至发挥创意加入B-BOX等元素。古谣不再是全然地承袭旧传统,而有更多有意思的变种。
唱歌吧,孩子们!
二○一三年受邀在金曲奖颁奖典礼演出的屏东县泰武古谣传唱,是近年原住民古谣复兴中最受瞩目的生力军之一。指导古谣传唱队、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查马克老师,多年来搜集了近五十首排湾族古谣,不懂简谱的他,找部落耆老一句一句地学,用录音机录下声调,再请耆老逐字解释歌词意涵,并找熟悉乐理的朋友记录下来,希望让后代继续传唱曲调优美、富涵故事性和情感的排湾族古谣。
泰武古谣传唱除了在传统歌谣比赛中屡创佳绩,受邀海内外重要庆典场合演出,更和如葛莱美奖得主Daniel Ho等专业音乐人合作,至今已出版《歌,飞过群山》(风潮音乐)等三张古谣专辑。
同样享誉国际的,还有南投县信义乡的「台湾原声童声音乐学校」。看过纪录片《看见台湾》的观众,必定对片尾那群站上玉山顶高唱〈拍手歌kipahpah ima〉的孩子印象深刻。创办学校的灵魂人物马彼得校长,发现从小常听部落老人吟唱的〈饮酒歌〉、〈祈祷小米丰收歌〉等传统歌谣,和布农族独特的和声方式,具有跨越文化、穿透人心的力量。
从一九九三年回到家乡任教后,他开始带领合唱团,在资源缺乏的偏乡山区小学,拜访部落搜集传统歌谣,一字一句地传授给孩子,让孩子透过音乐认识自己的文化,从掌声中得到自信,也让古谣找到了重生的机会。
古调新唱 火花四射
重新连结到古谣传统之后,仿佛在源头注入活水,自然衍生出多样化的音乐诠释方式。二○一三年获得金曲奖最佳原住民歌手的桑布伊(Sangpuy)在同名专辑《Dalan路》(卡达德邦文化工作室制作)中,除了将许多古谣重新编曲,也加入了更个人化、自由延伸的诠释,例如收录纪念重建卡地布部落传统,融合古调吟唱、实境人声器乐声、大提琴铺奏的实验性歌曲〈巴拉冠今训〉;改编自卑南舞曲的〈快乐摇摆〉加上贝斯、打击乐器的声线,感染力加倍,每次演出必带动全场热舞。
云力思获得金曲奖的古调专辑《Ga-ga》(大大树音乐图像制作)找来南印度鼓乐大师Ramesh Shotham、擅长即兴的吉他手大竹研,和飞鱼云豹音乐工团的团员陈主惠、桑布伊和林广财,不同民族的音乐对话擦出令人惊艳的火花。排湾族头目歌手林广财(Ngere-Ngner)在《百年排湾 风华再现》(飞鱼云豹音乐工团制作)专辑中,重新演唱流传甚广的七○年代林班歌〈凉山情歌〉,沧桑低回的嗓音成为新经典。
阿美族歌手舒米恩(Suming)二○一三年在故乡台东都兰部落举办第一届「阿米斯音乐节」,全由族人自发筹办与演出,从九十岁耆老、青年、妇女到儿童,接力上台演出各种曲风的阿美族歌谣,活动相当成功,也象征性地完成了一次部落文化的传承和重塑。此外,他每年举办「海边的孩子」义卖演唱会,为部落青少年传统技能训练及教育活动募款,并邀集部落青少年创作歌曲,为族语歌谣再添新芽。
年长一辈守护歌谣传统,年轻一代则赋予古谣新生命。经过一代代族人不懈的努力,古谣的传承与再生,已经结出美丽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