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九十八年开始整修、九十九年开始试营运、一百年三月正式开张的大稻埕戏苑,原本是藏身于永乐市场楼上的社教馆延平活动中心,三年下来,戏迷都知道:「布袋戏在八楼,歌仔戏在九楼。」透过活络的企画经营,锁定中小型戏曲演出的策略,让大稻埕戏苑走出一条活路,搭建起戏曲创新的平台,唤回传统戏曲的氛围,「戏窟」的文艺复兴令人兴奋期待!
二月十五日,湿冷的冬雨暂歇,周末的台北迪化街永乐市场闹热滚滚,银发髫龄挤在小小的电梯里,各有目标:「布袋戏在八楼,歌仔戏在九楼。」
春节过后,大稻埕戏苑首次开张营运,台北木偶剧团《孙悟空大战火燄山》,票价一百元,卖了满座,小朋友坐在小板凳上,盯著彩楼上的戏偶笑开怀,主持人:「火燄山太热了,赶紧叩一一九!」「不对啦,是芭蕉扇!」小朋友大声回应。
赏乐坊剧团《秋雨红楼》也输人不输阵,号召亲戚五十买票,欧巴桑、欧吉桑、穿著体面的熟女,票一亮出整叠像扑克牌一样,还有参加学校歌仔戏社的小学生来观摩,五百人座的九楼剧场上座率也有九成。
人声、弦歌声、锣鼓声……空气里,流泻出春的讯息。
老空间新风貌 喊出「戏曲心(新)据点」
「三年前,大稻埕戏苑正式营运时,从没想过能否做得起来,单纯怀抱一份情感,想把『戏窟』的荣景重新带回来。」曾是春风歌剧团创团团长的叶玫汝,从戏迷、业余歌仔戏团团长,最后进入公务体系在社教馆担任研究员,负责大稻埕戏苑行政事务。因为爱戏,她走进大稻埕,也看到这个老社区繁华落尽,又再现曙光的变化。
位于永乐市场八、九楼的大稻埕戏苑,前身为社教馆延平活动中心,民国九十八年重新整修,一年后,在艺师林金链的跳锺馗除煞仪式后,大稻埕戏苑试营运,民国一百年三月正式开幕。八楼曲艺场以偶戏表演为主,九楼剧场七成以上节目为歌仔戏,并扩及京剧、客家戏、昆曲、黄梅戏、说唱等其他剧种。每年也和霞海城隍庙合作举办广场演出。
叶玫汝说,整建前,延平活动中心假日也办戏曲表演,大多为免费性质,民国九十七年酌收五十元。虽然,戏迷都知道来「九楼」看戏,但观众以年长者居多,黑头发是少数民族,盛夏,偶而还有流浪汉跑进来吹冷气。当时,社教的功能更大于艺术。
改头换面的大稻埕戏苑,喊出「戏曲心(新)据点」口号,但初期戏曲界没那么乐观。编剧施如芳说,迪化街交通不便,晚上商家拉下铁门后,街道有些冷清,剧场设备也不如其他专业剧场,即使爱看戏如她,都会变得不积极。但几次看戏经验,施如芳看到一股能量正在发酵,开始改观。
企画主动积极 努力向年轻世代靠拢
剧评人纪慧玲说,大稻埕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这样的底蕴下,要重建戏窟的荣景,并非不可为:「三年来,大稻埕戏苑不以场地租借者自限,主动积极的企画作为,锁定中小型戏曲演出的策略,确实走出一条活路。」
「民国九十九年试营运那年,戏一落幕,行政团队马上和剧团开会,翻看观众意见调查表,所有缺失一一检讨改进。」叶玫汝说,戏苑的经营走向,就是在天天开会中磨出来的。
歌仔戏「做活戏」的传统,剧本,在过去不被重视。大稻埕戏苑甄选节目、「歌仔戏制作与发展」专案计划,订有「剧本鼓励费」机制,施如芳认为,补助虽然不多,但能鼓励戏曲界整编旧戏或创作新戏。纪慧玲也认为,戏出文字化后,表演更精致,是外台戏班转进「文化场」(室内剧场演出)很好的入口。
三年来,大稻埕戏苑每年策画主题性的表演,行政团队出点子,剧团接续创意发想,以新的观点陆续推出连本戏、公堂戏、鬼灵精怪等系列,台大戏剧系主任林鹤宜指出,这种用心经营的态度,扭转先天条件不良的形势,值得「按赞」。
为了改变戏曲观众老龄化的结构,大稻埕戏苑努力向年轻人靠拢,经营FB,建立会员卡制度,与大稻埕新兴文创小店结盟。今年春节,电影《大稻埕》上映,大稻埕戏苑和电影公司互惠宣传,邀请导演叶天伦演讲,演员到年货大街拜票扫街,永乐市场外墙也悬挂巨型电影看板,电影公司则提供票券当赠品,戏曲与电影的跨界结盟,短短一周时间,大稻埕戏苑FB粉丝团又多了一、两百人。
「传统戏曲舞台小,大稻埕戏苑新的经营视野,让戏曲的生态变得更活泼。」元和剧子行政总监陈衿怀说,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即使戏苑的制作经费不多,剧团都会像在国家剧院做戏一样卯足全力。元和剧子本月在「青年传统艺术节」新戏《禅风新武侠——越》,只有两场演出,但慎重其事邀请曾经是胡金铨电影《侠女》摄助的资深摄影师陈武雄掌镜,为新戏拍摄宣传片。
各剧种在此交流 迎接大稻埕「文艺复兴」
戏苑驻馆团队一心戏剧团执行长孙富叡表示,别的县市提供的只是演出机会,大稻埕戏苑则是交流的场域,不同剧种在这里排练、演出,没有狭隘的门户之见,反而激荡出更多的创意。民国一百零一年,剧场导演刘守曜以布莱希特《三便士歌剧》为一心执导的《MACKIE踹共没?》,引发「歌仔戏能跨得多远?」热烈讨论与回响,「年轻人的创意有发挥的空间,歌仔戏也找到年轻的生命。」孙富叡说。
在大稻埕戏苑接受训练、每年定期成果发表的社教馆附设青年歌仔戏团,则成了「职业训练所」,表现亮眼的团员被挖角,转战职业剧团,叶玫汝说,馆方乐见年轻戏曲人才被看见,因为,「这个平台,是伙伴而非竞争的关系。」
去年,大稻埕戏苑九楼剧场共举办一百廿六场的演出,九十一场售票性质的表演,卖座率七成五,歌仔戏票房则达到七成八。林鹤宜认为,大稻埕戏苑已经形塑出在地的文化特色,打开知名度,包括秀琴、春美等中南部剧团北上,开始选择在大稻埕戏苑公演,恢复大稻埕「内台戏」荣景,是可以被期待的。
剧评人纪慧玲则认为,大稻埕戏苑已将传统戏曲的氛围唤回,策略上虽然不以大取胜,但艺术的含量早已跨出小型剧场的规模。孙富叡更是信心满满说,新一代戏曲人将在这个实验跳板上,迎接大稻埕的「文艺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