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山姆.曼德斯导演,赛门.罗素.贝尔演出的《李尔王》,悲剧如洋葱般一层层地被剥开,剧中各角色的无奈也被细腻地勾勒出来。(Mark Douet 摄 英国国家剧院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全球零时差:莎士比亚生日快乐!/全球观察 英国

莎剧故乡热潮不衰 创新手法展现新局

作为莎士比亚的故乡,英国随处可见莎士比亚戏剧风景,打开各场地节目单,每周总有地方正在演出莎士比亚,或喜或悲随君挑选。四百多年来莎剧并非一成不变,不断追求创新下,从场景角色设定、融入当代议题、电影电视明星加持,在在带给观众全新的观赏体验。

作为莎士比亚的故乡,英国随处可见莎士比亚戏剧风景,打开各场地节目单,每周总有地方正在演出莎士比亚,或喜或悲随君挑选。四百多年来莎剧并非一成不变,不断追求创新下,从场景角色设定、融入当代议题、电影电视明星加持,在在带给观众全新的观赏体验。

二○○二年英国国家广播公司曾作了一项「史上百名最伟大的英国人」调查,问大众认为最伟大的英国人有谁?莎士比亚名列第五,在首相邱吉尔、工程师布鲁内尔、戴安娜王妃及科学家达尔文之后。二○一二年伦敦奥运,来自《暴风雨》的一句「别怕 ,这岛屿充满噪音……」点题开启典礼,也展现了莎翁在英国文化的地位。伦敦奥运期间的Globe to Globe莎士比亚戏剧节还以卅七种语言演出他的卅七个剧作,今年纪念莎翁诞辰四百五十周年,《哈姆雷特》将以两年的时间环球巡演,第一场演出正是莎翁生日的四月廿三日,将以环球剧场作为起点。

莎士比亚戏剧风景  处处可见

莎士比亚戏剧也是雾都不可或缺的风景,打开各场地节目单,每周总有地方正在演出莎士比亚,或喜或悲随君挑选,还有历史剧可看各朝代兴替。英国的艺评曾指出,近年来莎剧制作大增,担心是遭受补助删减影响的各剧院在制作上大打安全牌,以莎剧为主打,反而排挤新文本的空间;近几年莎剧的确频繁上演,但是否印证此论点,或是单纯延续英国剧场的传统,倒值得观察。

看莎剧不可错过的风景,就是泰晤士河南岸泰德现代美术馆旁的莎士比亚环形剧场(Shakespeare’s Globe),是戏迷想看原汁原味传统莎剧的首选。环球剧场建筑重现四百多年前莎翁时代的剧场建筑,舞台露天,观众席也没空调,演员的服装和布景也依照伊莉莎白一世时代的考据做成,台词剧本亦是如此。对于不习惯当时用字的观众而言,看起来或许会有点辛苦。

伦敦以外,由彼得.霍尔(Peter Hall)在一九六一年创立的皇家莎士比亚剧团(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以莎士比亚诞生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Stratford-upon-Avon)为根据地,定期演出莎剧制作,同时也在伦敦和英国其他地区巡演出新作品,如脍炙人口的音乐剧《悲惨世界》、《小魔女玛蒂达》等,都是此剧团的作品。在英国其他城市如曼彻斯特、Gildford等地,也有区域型的莎士比亚剧团,又如较小的乡镇Farnham、Derby等地,亦有业余爱好者成立的莎剧剧团,在小型地方性的剧场演出,民众对于莎翁的热爱可见一斑。

打破一成不变  表现手法一再创新

四百多年来,莎剧并非一成不变。以这几年的莎剧制作而言,不断地在挑战、突破前人的作品。谈到近年的莎剧诠释,便不能不提英国国家剧院即将卸任的艺术总监海特勒(Nicholas Hytner),海特勒任内于二○○九年制作《哈姆雷特》、二○一三年制作《奥泰罗》,两者都以Rory Kinnear为主角,分别演出哈姆雷特及反派伊亚哥,大受好评。在二○一三年庆祝国家剧院五十周年系列活动中,十月廿三日的开幕纪念日当天,与电影院合作播出戏剧作品的NT Live计划,便播出《哈姆雷特》来呼应五十年前的开幕当晚,由劳伦斯.奥立佛所演出的《哈姆雷特》。海特勒这两出制作的场景都设定在当代,因此哈姆雷特穿著西装T恤。伊亚哥和奥泰罗则是穿著现代的陆军迷彩服,亦不妨碍观众的理解。海特勒亦曾指出:莎剧的文本常是复杂的,即便是他,很难不在观赏莎剧的前五分钟陷入慌张,任台词从他头上飘过,却不知道台上演员在说什么。因此,在排练时,他花最多时间的常是在厘清文本、修辞和韵律,让台词能够更易理解。

与当代议题相融入的手法,也在国家剧院二○一四年的《李尔王》中。由山姆.曼德斯(Sam Mendes)导演,赛门.罗素.贝尔(Simon Russell Beale)演出的《李尔王》,便参照当代独裁者格达费、史达林、穆巴拉克等人的统治,来描绘出一个很久没听到「不」的领导者,刚愎自用的后果,导致一连串悲剧的发生,最后伤心而绝。在此制作中,悲剧如洋葱般一层层地被剥开,剧中各角色的无奈也被细腻地勾勒出来。冲著山姆.曼德斯与赛门.罗素.贝尔,这出戏的票券早早便销售一空,甚至在二手网站上还出现了要价上千英镑的黄牛票,是票面金额的数十倍。

电影电视明星加持  一票难求

另一出与《李尔王》同样在黄牛票市场奇货可居的,还有在丹玛仓库剧院演出的《科利奥兰纳斯》。《科利奥兰纳斯》由近年演出电影《雷神索尔》的汤姆.希德斯顿(Tom Hiddleston),及影集《新世纪福尔摩斯》的马克・盖提斯(Mark Gatiss)担纲演出,消息一出便吸引不少影迷抢票,也使得黄牛票水涨船高。信手拈来,影视明星时不时回到伦敦剧场演莎剧的例子还真不少。近一年间,就有詹姆斯.麦艾维(James McAvoy)演出《马克白》,裘德.洛(Jude Law)演出《亨利五世》,大卫·田纳特(David Tennant)演出《理查二世》,现场演出更考验他们的演技,同时挟著他们在大萤幕的高人气,演出更容易吸引年轻世代走入剧场,让莎剧稍微可亲一些。而与众迷妹一同置身观众席内,还真有与平日迥异的兴奋氛围。

丹玛仓库剧院仅有两百五十席,舞台并不大,不仅票券难求,要如何在舞台上演出攻城、元老院、流放等场景,也考验导演功力。舞台设计以投影方式转换场景,几张多用途的椅子也就成了舞台上少数的道具。极简舞台设计,一来考验观众的想像力,二来也让观众更能专注在文字间。类似的手法也曾在老维克剧院(The Old Vic)去年演出的《无事生非》中,舞台中央简易以两侧木板加顶,就呈现出墙壁与屋顶,得以串起剧中室内室外的场景变换。另一方面,在历史战场演出莎翁的历史剧,也是近年来让人耳目一新的尝试。环球剧场曾在《亨利六世》中发生战争的几个地点举行露天演出,让观众亲临现场,沉浸在当地的氛围中,一口气看完三部曲,也是相当有趣的尝试。

除此之外,挑战剧本中角色设定,也常是作品引起话题的原因之一。丹玛仓库剧院曾演出Phyllida Lloyd导演,全由女性演员演出的《凯撒大帝》;或是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艺术总监Gregory Doran在二○一二年制作的《凯撒大帝》,则全以英国黑人演员担纲,将场景设定在后殖民时期的非洲。老维克剧院的《无事生非》由曾演出电影《此情可问天》的凡妮莎.蕾格烈芙(Vanessa Redgrave)和美国演员詹姆斯.厄尔.琼斯(James Earl Jones)合作,两人头发已白,年纪与剧中设定落差甚大,剧评的评价也两极。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五档莎剧制作不可不看

电影改编 偶剧形式

从二○一二年起,伦敦就不断地有莎士比亚的相关活动,除了前述的大型计划,还包括大英博物馆的特展“Shakespeare: Staging the World”。今年活动当然更加盛大,在戏剧演出之外,莎士比亚的出生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将在他出生地和长眠之处举办纪念活动;英格兰艺术理事会(Arts Council England)也举办全国性的莎士比亚周(Shakespeare Week)活动,与莎翁出生地基金会合作,提供国小学童的课堂学习资源,藉著机会让莎士比亚与课程相结合;华威大学则提供十周的线上课程Shakespeare and his world,无论是素人或重度戏迷,都可以细细品味莎翁作品。

二○一四年莎翁作品百花齐放,二月份已经演出由老维克剧院和南非翻筋斗偶剧团(Handspring Puppet Company)共同合作的《仲夏夜之梦》。翻筋斗偶剧团先前知名作品如《战马》,将操偶结合在戏剧中,相当有趣。

西区剧院则接连推出由Simon Callow演出的《成为莎士比亚 》Being Shakespeare和从电影改编的《莎翁情史》,由Tom Bateman演出莎士比亚,而Lucy Briggs-Owen演出Viola De Lesseps一角。《成为莎士比亚》结合莎剧作品和他的生平,想带著观众一窥大文豪的生命旅程;《莎翁情史》则由「与我同行」(Cheek by Jowl)剧团的唐纳伦(Declan Donnellan)执导和欧门罗(Nick Ormerod)设计,精采可期。

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则推出由Jasper Britton演出《亨利四世》上下集,另外如摄政公园的露天剧场则将演出《第十二夜》。另外如皇家芭蕾舞团也推出由克里斯多夫.惠尔顿(Christopher Wheeldon)编舞的《冬天的故事》,将莎剧化身芭蕾,也相当令人期待。(魏君颖)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