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贝拉斯科剧院有来自英国的全男版《第十二夜》。(Joan Marcus 摄 贝拉斯科剧院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全球零时差:莎士比亚生日快乐!/全球观察 美国

美国 纽约莎剧玩家竞演 观众认真投入游戏

在纽约,几乎每天都有机会看到经典莎剧或是由莎翁文本改编而成的作品刺激你对莎剧的见解。把莎剧当成自己喜欢的一项运动来看待,不论你对该项运动的认识是深是浅,每次的观赏经验都会有新的发现,即便观赏重播也是如此,不管是电影诠释、京剧或能剧诠释,每场不同的演出,都可能会让你发现莎士比亚的新意。

在纽约,几乎每天都有机会看到经典莎剧或是由莎翁文本改编而成的作品刺激你对莎剧的见解。把莎剧当成自己喜欢的一项运动来看待,不论你对该项运动的认识是深是浅,每次的观赏经验都会有新的发现,即便观赏重播也是如此,不管是电影诠释、京剧或能剧诠释,每场不同的演出,都可能会让你发现莎士比亚的新意。

每周二晚上约莫八点,在曼哈顿岛上无计其数的排练场地中,有一间总会聚集著为数八十至一百人不等的群众,他们不分男女,不分种族,不分年龄,都是口耳相传前来等候。有人西装笔挺,看似下班小酌之后赶来,有人轻装简从,貌似刚做完一轮瑜伽。不明究里的人从一旁经过,极有可能猜想这是某个AA聚会(Alcoholics Anonymous,匿名戒酒协会),殊不知,这群人的确是为了某种「瘾头」定期聚会。这瘾头不是其他,正是今年欢度四百五十岁冥诞的戏剧文学巨擘,莎士比亚。而聚会名称,便是「莎翁论坛工作坊」(The Shakespeare Forum Weekly Open Workshop)。

切磋交流而非高谈阔论

「莎翁论坛工作坊」是聚会主持人泰勒.摩斯(Tyler Moss)与西碧.布朗-摩斯(Sybille Brunn-Moss)于二○○六年发起,八年多来经营有成。虽名为工作坊,但这聚会更像是表演课呈现。与表演课不同之处在于,成员面临的并不是「主修老师」的修理,而是现场众人提供的观察和建议。毫无演出经验?临场忘词?呈现段落需要对手演员或群众演员?这些都不是问题。所谓的「论坛工作坊」,并不是学者专家间的高谈阔论,而是成员间切磋伎俩的机会,无论科班出身或半路出家,每段呈现都会收到在座所有人最直接、也最诚心的批评与建议。席间具有较多演出资历的成员,更会不吝啬地分享经验与法宝。

西碧认为,工作坊之所以会成立且发展出乎意料地稳定,是因为演员们在各式各样的学院系统与职业排练之外,迫切需要一个练功的场域。西碧的体悟,是因其多年以来体会学校老师或剧场导演对演员的残忍。「即便有幸争取到演出莎剧机会的人,」泰勒说,「也可能因为受限于剧组的规画,还没完整消化角色就得面临整排甚至演出。」结果通常是演员、导演、制作三败俱伤。

在纽约,演出机会虽多,但争取演出的人更多,与其期待欢庆莎翁冥诞,不如说纽约人早就习惯定期把莎翁摆起来拜,「莎翁论坛工作坊」于焉产生。定时检视自己是不是真有两把刷子,只不过是演员们求生存抢饭碗的必要功课,也唯有如此才能在莎剧甄选时有更充分的准备。

明星接演莎剧备受瞩目

纽约市内每年的莎剧制作多如过江之鲫,除了由公共剧院(The Public Theatre)数十年来逢夏推出的「中央公园户外莎士比亚」(Shakespeare in the Park),单在二○一三至一四这一季里抢滩纽约的大型莎剧制作就多到令人目不暇给,更甭提中小型团体几乎每周呕心沥血推出的精致作品。大型制作的文宣上嗅不著欢庆冥诞的气息,倒是各有其特色或噱头。由布鲁克林音乐学院(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简称BAM)主办的莎剧制作包括由法兰克.蓝杰拉(Frank Langella)担纲的《李尔王》和玩文字堆叠与新媒体实验的《哈姆雷特》。林肯中心剧院(Lincoln Center Theater)则推出由伊森.霍克(Ethan Hawke)主演的《马克白》。在贝拉斯科剧院(Belasco Theatre)有来自英国的全男版《第十二夜》与《理查三世》,另一出百老汇等级的制作则是在理查.罗杰斯剧院(Richard Rogers Theatre)的《罗密欧与茱丽叶》,主打由年过卅七的奥兰多.布鲁(Orlando Bloom)所饰演的罗密欧。

在外百老汇,成立卅多年的「新观众剧团」(Theatre for a New Audience,简称TFANA)在其新落成的波隆斯基莎士比亚中心(Polonsky Shakespeare Center)开幕首季中推出由茱莉.泰摩(Julie Taymor)执导的《仲夏夜梦》;来自英国的丹玛仓库(Donmar Warehouse)剧场的《凯萨大帝》则在让纽约观众感受由女导演和女演员所展现的男性贺尔蒙;前述提及的中央公园莎士比亚则将在今夏推出《无事生非》与《李尔王》,相较于过去曾参与这项演出盛会的大萤幕A咖,今年将在中央公园登台的主要卡司对台湾读者来说或许稍嫌陌生。

在这么多的制作之中,纯商业制作与非营利制作各半,成败的症结点倒不在于制作团队里有多少「英国血统」。举例来说,在奥兰多.布鲁主演的《罗茱》中,导演和声韵指导都是英国人(奥兰多.布鲁也是英国人),但尽管男女主角的表现颇获嘉许,该制作就整体而言似乎不太投媒体所好。布鲁克林音乐学院今年初主办的《李尔王》虽有去年秋季英国奇切斯特节日剧院(Chichester Festival Theatre)的制作演出班底,但媒体关注的焦点却是饰演李尔的美国资深演员。另外,深具票房保证与话题争议性的茱莉.泰摩起用十七名七至十六岁的孩子诠释《仲夏夜梦》里的精灵,但应该没有人会在乎这些精灵的血源才是。

打破「第四面墙」感受现场氛围

宏观而言,导演们在面临各个环节时所做的决定,与演员在吸收与诠释莎剧文本时所必须做出抉择类似。举全男版《第十二夜》与《理查三世》为例,导演Tim Carroll极尽可能地还原莎翁创作文本时的演出现场,他为了接近莎翁的「环球剧场」(Globe Theatre),把部分观众安排在舞台上,在灯光上也用有利于打破「第四面墙」的设计照向观众席,让所有观众都更有参与感。同样地。对演员来说,想要把莎剧演得令人回味,最终也回归到如何还原莎翁文本里的珠玑。在导演决定了诠释角度之后,演员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把莎翁的字句说得合乎情理。

在获得莎剧演出机会前主修戏剧史,且只接受丑剧表演训练的泰勒.摩斯回忆道:「感受当下,是莎剧演员必须具备的能力……我之所以被『维吉尼亚莎剧艺术节』(Virginia Shakespeare Festival)选中,是因为他们相信古典剧场里没有「第四面墙。」丑剧训练让他习惯抛开第四面墙,感受演出现场的氛围,进而与对手演员创造适合当下的演出。西碧.布朗-摩斯则推荐派琪.罗登堡(Patsy Rodenburg)的著作The Actor Speaks: Voice and the Performer。曾被英国实力派演员茱蒂.丹契(Judi Dench)大力背书的罗登堡即为奥兰多.布鲁演出罗密欧的声韵指导。罗登堡指出,当代演员大多习惯先建立角色的心理状态和内在动机,再将莎翁的字句堆叠在那些设定之上,但她的职责则是带领演员先从莎翁字里行间的蛛丝马迹寻找线索,在吐露字句时则需力求流畅而不拖泥带水。

在纽约,几乎每天都有机会看到经典莎剧或是由莎翁文本改编而成的作品刺激你对莎剧的见解。例如,这一两年有群热血青年致力于莎剧与偶剧的结合,团名取为「莎士比亚偶剧团」(The Puppet Shakespeare),目标则是将莎剧演成Avenue Q。另一档新奇的莎剧制作《醉翁演莎翁》Drunk Shakespeare此刻正在曼哈顿的某家酒吧驻演,演出内容皆为莎剧经典,但其中一名演员上场前会先把自己灌醉。此外,创立于芝加哥的「莎士比亚即席剧团」(The Improvise Shakespeare Company)已在纽约累积为数不少的死忠戏迷,吸引戏迷们再三前来的原因是,该剧团的演出绝对是前所未见且独一无二的。他们怎么办到的?因为每场剧目都是由现场观众在大幕升起时决定,剧本则由演员即席创作。

「莎翁论坛」建议,把莎剧当成自己喜欢的一项运动来看待。不论你对该项运动的认识是深是浅,每次的观赏经验都会有新的发现,即便观赏重播也是如此,不管是电影诠释、京剧或能剧诠释,每场不同的演出,都可能会让你发现莎士比亚的新意。重点是观众抱著看Game的心情。也因如此,论坛成员通常不把自己当做演员(Actor),而是玩家(Player)。可幸的是,好玩有趣的Game未必需要花大钱。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五档莎剧制作不可不看

「中央公园莎士比亚」  明星加持众人期盼

二○一三/一四这季转眼即将结束,伊森.霍克的《哈姆雷特》和全男版《第十二夜》还在观众心中回荡不去,但转眼暑假即将登场由公共剧院主办的「中央公园莎士比亚」早已令人望穿秋水。有追踪美国影集《新闻编辑室》The Newsroom的读者,应该对第二季中汉米许.林克雷特(Hamish Linklater)的脸孔不陌生,今夏除了由他在中央公园Delacorte Theater担纲主演的《无事生非》外,有缘的观众也能在这开旷舒适的户外剧场里一睹由约翰.利斯戈(John Lithgow)所诠释的《李尔王》。另外,位于东村的「经典剧团」(Classic Stage Company)在二○一五年年初即将推出的《哈姆雷特》中,请到了大萤幕里的熟面孔彼得.赛斯嘉(Peter Sarsgaard)挑战这个古今中外几乎每个演员都想征服的角色。

可千万别小看这些还没大红大紫的演员,不同于时下亿万百老汇制作人习惯重金礼聘电影大明星堆砌而成的昂贵制作,「公共剧院」与「经典剧团」等这类数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的定目剧剧团所挑选的演员,早在登上大萤幕前就已经在纽约的各个大小剧场里练出一身硬底子了。(刘昌汉)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