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茱丽叶以单足舞姿靠在罗密欧身前。透过如此简约的双人段落,充分勾勒出男女主角彼此一见钟情的意象。(国家表演艺术中心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永恒之爱,何须长久—《罗密欧与茱丽叶》/艺术变形记 舞蹈篇

「戏剧化芭蕾」扣人心弦 精致舞剧传世不衰

《罗密欧与茱丽叶》改编成歌剧或电影都极为成功,但要创作成舞剧则有相当难度。编舞家拉孚洛夫斯基与音乐家浦罗柯菲夫携手合作的版本,攀上苏联时期「戏剧化芭蕾」的创作颠峰。而这次来台演出的麦克米伦版更是举世公认的杰出舞作。这一切视觉上形象化的描摹,加上听觉的深刻帮衬,让舞剧《罗密欧与茱丽叶》永垂不朽。

《罗密欧与茱丽叶》改编成歌剧或电影都极为成功,但要创作成舞剧则有相当难度。编舞家拉孚洛夫斯基与音乐家浦罗柯菲夫携手合作的版本,攀上苏联时期「戏剧化芭蕾」的创作颠峰。而这次来台演出的麦克米伦版更是举世公认的杰出舞作。这一切视觉上形象化的描摹,加上听觉的深刻帮衬,让舞剧《罗密欧与茱丽叶》永垂不朽。

十六世纪莎士比亚所编写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茱丽叶》,曾被白辽士、古诺、柴科夫斯基等音乐家当作谱曲的题材,或改编成歌剧;也多次拍成电影,几乎都极为成功。一九四○年代初期,苏维埃联邦列宁格勒基洛夫剧院(今为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林剧院)的艺术总监兼莎剧专家拉德洛夫(S. Radlov,1892-1958)、编剧家皮欧特罗夫斯基(A. Piotrovsky,1898-1937)及编舞家拉孚洛夫斯基(L. Lavrovsky,1905-1967,以下简称拉氏)有了改编成舞剧的构想。相较于歌剧、电影可以通过台词、歌词、影像等直接的媒介呈现,舞剧只能通过身体语言和音乐,要传达如此复杂的情节,确实有相当大的难度。

简约双人舞呈现经典场景 

一九三三年刚从西方回归祖国的俄罗斯音乐家浦罗柯菲夫(S. Prokofiev,1891-1953,以下简称浦氏)受邀为这出舞剧谱曲,此计划受到政府当局极大的支持。浦氏的音乐于一九三六年完成,最初是以音乐会的形式发表。主事者为了迎合史达林而将结局处理成大团圆,招致各界强烈的抨击,甚至接近谩骂式的批评。

其后的创作历程亦不平顺,起初炙手可热的浦氏企图主导创作,但经过与编舞家长时间的沟通磨合,使音乐、剧情甚至每一场景所传达的内容,均极为妥贴契合,最终谱写成五十二首乐段。这出被称为「戏剧化芭蕾」(Drama-ballet)的传世舞剧,于一九四○年一月十一日在基洛夫剧院推出首演。当然随后同样采用浦氏音乐重新编舞的作品,如:艾胥顿爵士(Sir F. Ashton)、柯兰克(J. Kranko)、麦克米伦(K. MacMillan)和纽瑞耶夫(R. Nuryev)等人,均无法跳脱拉氏舞剧原作的基本框架。

本剧的最重要场景,罗密欧闯入茱丽叶的家庭舞会继而闯入少女的心扉,其间短短几小节的慢板,堪称拉氏版的经典场景。罗密欧恭顺地臣服于茱丽叶脚下,轻柔地托举她来到自己的胸膛上;少女初次遭遇如此深情对待,展开双臂陶醉地俯视少年仰望的脸庞。随后伴随著梦幻般令人陶醉的乐声,她阖上眼、抬起头幸福地将双手抚住心窝;宝塔似重叠的双人舞姿缓慢旋转,不知不觉少女悄然落下,以单足舞姿靠在了男伴身前。透过如此简约的双人段落,未见任何张扬、费劲的舞蹈痕迹,即充分勾勒出男女主人公彼此一见钟情的意象。(注1)

攀登「戏剧化芭蕾」创作颠峰

「戏剧化芭蕾」趋于写意的表现手法,将技巧高超的舞蹈组合,不著痕迹地铺排于场景当中,令观众对演出情节一目了然、对人物心理感同身受,却不受夹带其中的炫技变奏乃至幕间插舞干扰到剧情发展;这就是「戏剧化芭蕾」与「古典芭蕾」如《天鹅湖》、《睡美人》等舞剧殊异之处。因此,观赏《罗密欧与茱丽叶》舞剧时,于各场景之间不宜鼓掌喝彩,以免影响演出的进行。

拉氏编导的舞剧《罗密欧与茱丽叶》与浦氏的天才乐曲相辅相成,不仅细腻描绘了茱丽叶从无忧无虑的少女转变为爱舍身的勇敢女性,也全面刻画出其他剧中人如麦丘提欧的率真幽默、泰伯特的阴狠火暴性格,故而攀上了苏联时期「戏剧化芭蕾」的创作颠峰。

一九五六年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曾至伦敦演出此剧,造成大轰动,其后由于纽瑞耶夫叛逃西方并进入英皇芭团工作,苏联拒绝再赴英国演出此剧;恰逢此时编舞家麦克米伦为加拿大电视台编作了〈楼台会〉的双人舞场景,颇获佳评,由于英国是莎剧的故乡,皇家芭蕾舞团遂邀约麦氏重编全剧,以弥补莫斯科大剧院无法前来演出的遗憾。英国版《罗密欧与茱丽叶》于一九六五年二月九日首演,成为举世公认的杰出舞作。

麦氏版本传统中富新意

六月下旬来台的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即将演出麦氏版本。第一幕第二场,茱丽叶在卧房中和奶妈嬉闹的场景,无论是活泼淘气的少女忽然飞身投入奶妈的怀抱,或是最终茱丽叶因触及自己发育成熟的胸部而顿时愣住,麦氏版本都与拉氏版本如出一辙。唯一的不同,是麦氏为少女添加了一只布偶,借以突显她的天真无邪。

同样是第一幕第二场,在罗、茱初识的舞会场景,麦氏安排了茱丽叶为宾客演奏曼陀铃,罗密欧借此展现舞艺从而掳获少女芳心 (注2)。第一幕终了的〈楼台会〉及第三幕六场〈卧室幽会〉、〈告别〉等场景,基本上虽沿用原版的舞蹈架构,但相较于简约朴实而含蓄的拉氏版本,麦氏则善于采用更丰沛炫目的舞蹈组合和双人技巧动作,以匠心独运的编导手法,来传达人物情绪,铺陈戏剧情节。

比如第三幕第八场,茱丽叶服毒之前的心理转变——少女恐惧地将盛满毒药的小瓶扔开,独自坐在床沿上一动也不动,在颤动心弦的音乐缓缓流淌之间,她脸上的犹豫和不安逐渐被坚定的决心所取代,终于她迅速奔向药瓶服毒自尽。

舞剧《罗密欧与茱丽叶》有若干特点,为其他芭蕾演出较罕见,诸如:第一、三、五场各阶层群众于广场上跳的民间舞,又称「代表性风格舞蹈」(character dance);第二场舞会上贵族跳的骑士舞,又称「古代舞会舞蹈」(historical dance);第一和第五场街头的争吵和械斗(stage fighting);第五场麦丘提欧濒死之前的谐谑之舞,依据角色性格与行为特征的舞蹈(demi-character dance)。这一切视觉上形象化的描摹,加上听觉的深刻帮衬,都让舞剧《罗密欧与茱丽叶》永垂不朽。

注:

  1. 参照苏联芭蕾电影《罗密欧与茱丽叶》,由莫斯科大剧院首席舞者邬兰诺娃、日丹诺夫主演。
  2. 取自浦罗柯菲夫为第二幕第三场所作〈曼陀铃之舞〉。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