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茱丽叶》的最大特色在于兼具优雅的管弦乐与电子合成的音乐,好听的浪漫法文唱腔,不同于百老汇的舞台风格,舞蹈场面也十分讲究。(新象文教基金会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永恒之爱,何须长久—《罗密欧与茱丽叶》/艺术变形记 戏剧篇

保留原著框架 大玩形式让你温故知新

改编《罗密欧与茱丽叶》的戏剧,也许转换时空、语言,但基本上仍然是对伟大爱情的歌颂,以剧中设定家族的对立制造了冲突的根本,一波三折的阴错阳差,加强了戏剧的张力,用青春的生命去冲撞封建的体制,是这个悲剧中最大的冲击,几乎所有的改编都掌握的这些原则,各自发展出其变形。

改编《罗密欧与茱丽叶》的戏剧,也许转换时空、语言,但基本上仍然是对伟大爱情的歌颂,以剧中设定家族的对立制造了冲突的根本,一波三折的阴错阳差,加强了戏剧的张力,用青春的生命去冲撞封建的体制,是这个悲剧中最大的冲击,几乎所有的改编都掌握的这些原则,各自发展出其变形。

莎士比亚的剧本《罗密欧与茱丽叶》有几个重要的结构与元素,首先要有两个对立的家族,再来是那场一见钟情的化妆舞会,楼台会的情诗款款,街头械斗,茱丽叶服毒装死,醒来后发现罗密欧自尽身旁,也相继自尽双双殉情,两家族大和解。还有在观众已经知道结局的前提下,要如何去建构起那在极大反对压力下的一见钟情至死不渝的爱情,以及情诗般的爱情语言,都成为改编戏剧的重点。

中文改编翻新表演形式

以中文演出的《罗密欧与茱丽叶》还不少,主要改编的面向除了翻译版本的问题外,还有导演的设定与风格;二○○六年北艺大版本由杨世彭担任翻译、导演,在世界各地看过超过十几出的《罗茱》,包括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与在莎翁故乡演出的前卫版本,这个改编中强调忠于原著,逼真的长短剑打斗与服装发型;必须先有「正规」的典范,才能让其他的改编有所对照。台大戏剧系二○○八年的改编版本,保留了义大利家族间的兽型家徽,非常倾斜的舞台对演员也是一大挑战,除了保留莎翁原剧中的黄色笑话,也将语言改编成今日流畅的口语,还有导演王嘉明如签名般的场面调度与如合唱团分部的手法,让整出戏增色不少。

二○一四年香港艺术节,中国知名导演田沁鑫执导,将整个故事移植到上世纪七○年代的中国,整个语言也改得有了胡同味、两个家族的年轻人喝啤酒、玩摇滚、说俏皮话;舞台被巨大的镂空铁架一分为二,井水不犯河水区隔两家的对立,导演加入了宝莱坞歌舞与数来宝,并将茱丽叶奶妈的角色换成奶爸,神父也成了摇滚歌手,演绎成爆笑中夹杂著悲伤的经典。

台湾剧团改编演出《罗茱》,大多保留原本的框架与结构,在形式上与其他面向大做文章,近几年有金枝演社二○○三年的版本,以「胡撇仔戏」的夸张风格,颠覆古典,将英文搬演成生猛有力的台语,加上花枝招展的服装,女生扮演罗密欧,男生扮演茱丽叶,大玩角色扮演。二○○四年的《玉梅与天来》则沿用了原戏的设定,本省帮与外省挂两个对立的家族,双方子女相恋备受威胁,都是脱胎于《罗茱》的基本设定,角色依然炫目,布袋戏、日本浪人、酒家女郎、立法委员等等,对当时政治事件的反讽,让戏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只是最后的悲剧轻轻放下,没有死亡,喜剧结尾。

二○○六年台南人剧团吕柏伸导演的《莎士比亚不插电─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是与原剧结构相同,同时借用了莎翁时代全部男性演出的模式,以及丰富的剧场语言,却将焦点转换到演员与音乐上。全剧只用五名男性演员串演剧中所有角色,罗密欧皮衣皮裤,头油抹得发亮,茱丽叶男扮女装,却显得泼辣,一景到底演出原剧重要的经典场面,搭配现场摇滚乐团的伴奏,打造青春摇滚版的《罗茱》。

音乐剧形式横扫西方

西方世界较知名的改编,几乎都是音乐剧,一九五七年上演的《西城故事》,由杰洛姆.罗宾斯(Jerome Robbins)编舞、伯恩斯坦作曲、史蒂芬.桑坦填词,亚瑟.劳伦斯(Arthur Laurents)编剧,背景拉到了纽约西区的街头,两大家族成了街头斗殴的青少年帮派,不但反映了当时曼哈顿西城波多黎克的种族帮派冲突带来的社会问题,也表现出莎翁剧中友情亲情爱情之间的冲突。尽管女主角并没死去,但最后抱著男主角的尸体,也令人难忘,隽永的歌曲与充满活力的舞蹈,在当年首演时却被认为帮派斗殴太写实残酷,后来因唱片大卖,改编成电影,这个当初前卫的作品,成为如今的经典,顺道一提,日本「宝冢歌舞剧团」的版本也是来自与此。

此外,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茱丽叶》的最大特色在于那兼具优雅的管弦乐与电子合成的音乐,好听的浪漫法文唱腔,不同于百老汇的舞台风格,舞蹈场面也十分讲究。二○○二年于巴黎首演,故事走向几乎按照莎翁原著,比较特别的是死神由白衣女子扮演,如宿命般地不断出现在舞台上。

而史上最长寿的百老汇音乐剧The Fantasticks,一九六○年在纽约大学附近的外百老汇剧场首演,至二○○二年共演出一万七千一百六十二场,二○○六年转进百老汇,至今仍持续上演中。有点像是《罗茱》的反讽,两户邻居想结为亲家,怕小孩叛逆不听话,于是反其道而行,表面不相来往也严禁彼此交往,私底下却积极地设计让儿女结亲家的有趣过程。绿光剧团在二○○四年时,将此剧翻演成中文版《月亮在我家》。

改编《罗茱》的戏剧,也许转换时空、语言,但基本上仍然是对伟大爱情的歌颂,以剧中设定家族的对立制造了冲突的根本,一波三折的阴错阳差,加强了戏剧的张力,用青春的生命去冲撞封建的体制,是这个悲剧中最大的冲击,几乎所有的改编都掌握的这些原则,各自发展出其变形。友情诚可贵,亲情价更高,若为爱情故,两者皆可抛,这个有至死不渝的爱情,有著群殴决斗的暴力,有著转折的剧情,虽然不是莎翁最好的悲剧,却是最为世人所知的一出戏。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