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乐美,这个原本在圣经里的无名人物,由一个原本苍白没有颜色的形象,经过史学家有心的编辑,后人的想像,在艺术家、文人手下逐渐成形,成为一个有著鲜明形象和色彩的女子,从历史人物走进故事里,走进戏剧、绘画、音乐里,这个历史上张冠李戴的过程,居然就这么将错就错,成就了一个传奇的人物,也成为艺术史上一个不可抹灭的美丽身影。
莎乐美是谁?关于这个女人,在历史学家、文学家、作曲家、画家的脑海中总有著各种想像,希律王的继女,年轻、妖媚、大胆甚至疯狂,莎乐美无疑是历史上、故事里诸多「蛇蝎美人」(femme fatale,按:或译「致命的女人」)当中的一位,但是除了这段由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写成剧本的故事,我们对于这个人的真实身分完全没有认识,甚至不知道这个角色,是历史上真有其人,还是纯属虚构?
情节出自圣经经文
这段历史,在《圣经》的〈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里都有提到,〈马太福音〉十四:3-11:「……起先,希律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罗底的缘故,把约翰拿住,锁在监里。因为约翰曾对他说:你娶这妇人是不合理的。希律就想要杀他,只是怕百姓,因为他们以约翰为先知。到了希律的生日,希罗底的女儿在众人面前跳舞,使希律欢喜。希律就起誓,应许随他所求的给他。女儿被母亲所使,就说:请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我。王便忧愁,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吩咐给他;于是打发人去,在监里斩了约翰,把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了女子;女子拿去给他母亲。」
而在〈马可福音〉六:17-29是这么说的:「……先是希律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罗底的缘故,差人去拿住约翰,锁在监里,因为希律已经娶了那妇人。约翰曾对希律说:你娶你兄弟的妻子是不合理的。于是希罗底怀恨他,想要杀他,只是不能;因为希律知道约翰是义人,是圣人,所以敬畏他,保护他,听他讲论,就多照著行,并且乐意听他。有一天,恰巧是希律的生日,希律摆设筵席,请了大臣和千夫长,并加利利作首领的。希罗底的女儿进来跳舞,使希律和同席的人都欢喜。王就对女子说:你随意向我求什么,我必给你;又对他起誓说:随你向我求什么,就是我国的一半,我也必给你。他就出去对他母亲说:我可以求什么呢?他母亲说:施洗约翰的头。他就急忙进去见王,求他说:我愿王立时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给我。王就甚忧愁;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不肯推辞,随即差一个护卫兵,吩咐拿约翰的头来。护卫兵就去,在监里斩了约翰,把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女子,女子就给他母亲。」
从上面的这两段经文里面,我们知道,希律王娶了自己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罗底,而施洗约翰因为这件事直谏希律,导致希罗底怀恨在心,想杀施洗约翰,但希律忌惮他是先知而不敢杀他,希罗底的女儿在希律王生日宴会跳舞,得到王的欢心,愿意答应她任何要求,甚至把国的一半都给她,于是女儿在母后的唆使下,要求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上给她,希律虽然不愿,但还是斩了施洗约翰的头,把头颅放在盘子上给了女儿,女儿交给了母亲。
「莎乐美」的名字,完全没有出现在经文内。
无名女儿的嫁接延伸
西元第五世纪时,许多史书编辑者开始考察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其中有一位在记录上述事件时,对这位无名的女儿,感到十分困扰,他读到弗拉维奥.约瑟夫斯 (Flavius Josephus,A.D.37-100)在犹太古史里提到希律王的血脉:「希罗底嫁给希律,先王希律的儿子,由高祭司赛门的女儿玛莉安所生,她有一个女儿——莎乐美,在希罗底的先生仍在世时,她无视法律,便离婚再嫁给希律,她先生的兄弟,加利利的王,她的女儿莎乐美嫁给了腓力……之后她再嫁亚斯利多布卢斯……」书上丝毫没有提到莎乐美和施洗约翰的关系,而错综复杂的婚姻关系不打紧,更为麻烦的是,当时流行父子同名,母女同名,造成很大的混淆,所以这位早期的编辑,做了一个很自然也很方便的决定,就是把莎乐美这个史书上记载结了两次婚,希罗底的女儿,希律的继女,与圣经里那位在希律王宴前跳舞的女儿连接起来,于是,年轻莎乐美,妖艳的舞者,斩圣徒头颅的恶女的雏形,就这么产生了。
早期的基督徒,尽管圣经里并没有提到莎乐美的名字,但是常常以经文当中所提到这段舞蹈,来告诫信徒「性」和「女人的诱惑」所带来的危害,莎乐美的恶女形象,也因著她的舞蹈及其后果——圣徒施洗约翰的斩首,而深植在早期基督教的传统信仰和想像中。
蛇蝎美人概念多重变身
早在王尔德以法文写作莎乐美的剧本之前,圣徒施洗约翰之死的故事,经常在早期基督教的艺术文物中出现,从一开始以施洗约翰为主体的艺术作品中,完全不见莎乐美或希罗底的踪影,或只是成为旁边站著的陪衬。随著十四世纪末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艺术作品描绘的重心逐渐从圣徒转移到凡人身上,希罗底和莎乐美在作品中愈来愈常出现,但仍然缺乏对这两位女性独特而具个性的描绘,一直到十六世纪,一幅由画家开罗(Francesco del Cairo)所绘的《希罗底和圣施洗约翰的头》,才真正将主角放到希罗底的身上,希罗底的表情充满了想像空间,而她的右手似乎还轻抚著施洗约翰的头颅……
十九世纪中期开始一直到廿世纪初,蛇蝎美人的原型概念在文学、绘画、音乐等领域大受欢迎,这个概念不是十九世纪才开始的,在早期的民间传说和历史书籍中,处处可以见到她的影子,希腊神话里的美杜莎(Medusa)、苏美神话的莉莉斯(Lilith),甚至是圣经里的夏娃,都可以说是蛇蝎美人的原型,她们以强烈的性魅力征服男性,将男性带向危险毁灭之路。她们的外型迷人、善于操纵他人等种种特性,被视为对传统男性为主的社会价值观的挑战,这种冲突与对立,也刺激艺术工作者在作品里大量运用蛇蝎美人的形象,在当代画家法兰兹.史塔克(Franz von Stuck,1863-1928)、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1862-1918)等人的笔下,莎乐美的形象,从一位没有个性的少女,转变为有著成熟女性肉体,妖娆且充满感官之美的女性,她的舞蹈,也在画家的笔下,与东方的神秘想像结合,成为极具肉体诱惑力的肚皮舞。
王尔德加深莎乐美恶女特质
在充斥著颓废主义的世纪末,王尔德本身即为颓废主义代表中的代表,理所当然要将莎乐美这样的角色写进剧本里,除了莎乐美本身的恶女特质,王尔德更在作品里加深了感官方面的描绘,将舞蹈设计为褪去七层纱而裸身之神秘「七纱舞」,使希律王对莎乐美的青春肉体产生禁忌的想望。莎乐美对施洗约翰也有著强烈的爱恋和性欲,莎乐美是男性的猎物,同时也是猎人,然而以自身肉体操纵男性,在满足自身欲望的同时,却使权威男性(希律王)意识到莎乐美永远无法成为其欲望的对象,进而产生极度的厌恶感,于是莎乐美无可避免地成为男性权力下的牺牲品,被士兵击杀而死。
莎乐美,这个原本在圣经里的无名人物,由一个原本苍白没有颜色的形象,经过史学家有心的编辑,后人的想像,在艺术家、文人手下逐渐成形,成为一个有著鲜明形象和色彩的女子,从历史人物,走进故事里,走进戏剧、绘画、音乐里,这个历史上张冠李戴的过程,居然就这么将错就错,成就了一个传奇的人物,也成为艺术史上一个不可抹灭的美丽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