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筋斗偶剧团创办人艾居恩.寇勒(右)与巴索.琼斯(左)。(南非翻筋斗偶剧团 提供 )
特别企画 Feature 一「战」成名,绝非「偶」然—南非翻筋斗偶剧团/团队轮廓

从非洲一隅到世界舞台 卅年耕耘一「战」成名

南非翻筋斗偶剧团的创立与崛起

因为《战马》中活灵活现的戏偶而备受瞩目的南非翻筋斗偶剧团,创立迄今超过卅年,除了有过人的戏偶制作与操偶技巧,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该团对政治议题的关注投入,这次访台演出的《乌布王》就是个中代表作。近来当红的他们广受邀约,所以旧作重制纷纷上场,连带也带动了世人对非洲表演艺术的关注。

因为《战马》中活灵活现的戏偶而备受瞩目的南非翻筋斗偶剧团,创立迄今超过卅年,除了有过人的戏偶制作与操偶技巧,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该团对政治议题的关注投入,这次访台演出的《乌布王》就是个中代表作。近来当红的他们广受邀约,所以旧作重制纷纷上场,连带也带动了世人对非洲表演艺术的关注。

剧场是一个「想像的空间」,而舞台上的所有元素都是启动「想像」的媒介,我们进剧场看著演员扮演角色、发展故事,明明知道只是场表演,台上一切都是假的,但是剧场空间的所有人(包括演员)却都全对号入座,心甘情愿地掏出想像,进入由剧场虚拟符号所启动的想像真实世界;所以说「想像」是剧场的迷人魅力,也是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所独特拥有的一种精致心智活动。从这个观点来看,不是真人扮演,而由物质性(物件)所构成的「偶戏」,是一种更需要想像力的剧场演出,可是为什么今天的「偶戏」反而常被归类为给儿童看的呢?难道是儿童们的想像力,都比大人活泼吗?

「偶戏」这门古老的表演艺术,在从前就是不分老少、全民共赏的,并且长期以来从各地区、各民族,也发展出许多不同的偶戏类型,例如西西里岛的铁线悬丝偶、东欧的木头手偶、印尼爪哇的仗头偶、日本人形净瑠璃、越南水傀儡、马来西亚皮影戏、台湾布袋戏等等。今日我们欣赏这些传统偶戏,更可以从偶的类型、装饰、音乐、故事及戏台之中,看见了偶戏背后所代表的文化深度。不只是如此,进入了当代的剧场,偶戏更是常被援用的理想元素,阳光剧团的《河堤上的鼓手》,「以假乱真」地用真人扮演人形净瑠璃;来过台湾的英国合拍剧团《春琴》,也如梦似幻地将人与偶「以真乱假」;连台湾本地剧团,如飞人集社、无独有偶、同党剧团等,也都尝试著创造当代剧场中的「偶」元素,原因别无其他,都要回到「偶」所擅长创造的剧场想像空间。

从儿童偶戏到探讨政治议题

今年台北艺术节节目中,也安排了一个偶戏节目,由南非翻筋斗偶剧团演出的《乌布王》,这个今日当红的老牌偶剧团,是一个从地区性小型偶戏团开始,现在已经跃上国际(当代剧场)舞台的一个成功案例。翻筋斗偶剧团成立于一九八一年,创办人之一艾居恩.寇勒出生于一个制作传统戏偶的家庭,当他在开普敦美术学校就读,遇到一心向往现代艺术的巴索.琼斯,两人政治立场相近并坠入爱河,之后就共同创立了翻筋斗偶剧团。

剧团刚开始的时候,制作了以儿童为目标的偶戏,后来寇勒介绍琼斯认识西非(马利)传统偶戏,并尝试与理念相近的南非导演、剧作家合作,开始制作跟南非社会议题(时值南非正在实施「种族隔离」政策)相关的成人偶戏。一九八五年两人改编了政治广播剧《复活节起义的插曲》Episodes of an Easter Rising,这是关于两个白人农庄妇女,拯救一个黑人民权主义分子(他带著伤一路被警察追捕)的故事,同时这两个白人妇女还是一对同志伴侣。政治性议题大胆的演出,结果却广受南非观众的欢迎,当时担任戏偶及舞台设计的寇勒说到:「没有人比同性恋者更了解偏见和歧视了。」戏还受邀出国,参加法国北部的国际偶剧节演出,从此剧团的风格也大致确立。

与肯特里奇一起走入新境界

《复活节起义的插曲》的演出形式,还是在小舞台用提线偶的传统形式,真正艺术上的突破,是遇到了视觉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这位喜欢用黑色炭笔作画,并拍成动画影片的艺术家,从一九九二年开始与翻筋斗偶剧团合作,一共导演了《高原上的沃伊采克》(1992)、《非洲的浮士德》(1995)等六个作品,这位跨域导演成功地将剧团的表演美学,提升到另一个层次。譬如一九九七年执导的《乌布王》Ubu and the Truth Commission,就是一个结合了真人、影像、木偶、音乐和舞蹈的作品,其丰富媒材的混合使用,实践了十九世纪末德国作曲家华格纳提出的「总体剧场」(Total Theatre)概念;而《乌布王》的剧本,正巧也是与华格纳同时期,法国天才剧作家贾里(Alfred Jarry)所写的一个充满恶搞、滑稽、模仿,满口脏话,突破传统卫道美学、品味及疯狂残酷、杀人弑君的故事,这个剧本后来也被视为「前卫剧场起源」,于是导演在形式上成功结合了两者,创造了不同于传统偶戏演出的大胆实验。

将贾里视为精神导师的「残酷剧场」大师亚陶,认为其剧本以挑衅、粗暴的言语,辛辣的黑色幽默感,作为对抗社会的武器。同样地,肯特里奇在其《乌布王》的内容处理,也延续了翻筋斗偶剧团一向关注南非社会议题的传统。本剧的英文原名可译作「乌布与真相委员会」,这个「真相委员会」指的是一九九六年,南非正式废除「种族隔离」政策后,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曼德拉上任的第二年,其为寻求「转型正义」而启动的「真相暨和解委员会(The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简称TRC)」,此委员会的任务,就是还原加害者与被害者的真相,进而寻求最终的「国家和解」。所以导演巧妙地将南非社会正在进行的这段历史清算,融入了《乌布王》的剧情之中,演出不但对当时观众造成轰动,并且受邀巡回世界各地,并且在十余年后的今天,又开始受邀在包括爱丁堡艺术节、台北艺术节等重要艺术节,进行新的一轮世界巡回。也可见无论是贾里的《乌布王》,或南非的「真相委员会」,其核心问题至今仍然还是全球的共同关心。

一「战」成名天下知

二○○七年与英国国家剧院合作的《战马》,是让翻筋斗偶剧团一举成为剧场天团的经典制作。得到当年伦敦《标准晚报》戏剧奖与「戏剧评论圈」戏剧奖之最佳造型设计,隔年更是勇夺英国戏剧最高桂冠「奥立佛奖」的六项大奖。

二○○九年该戏移师商业剧院林立的伦敦西区演出,在一片叫好声中,二○一一年更跨海远征纽约百老汇,并一举拿下五座东尼奖。直到今天,仍然在伦敦、荷兰、北美、英国(及爱尔兰)、柏林、南非等地驻院或巡回演出。而走红的舞台剧更被电影大导演史帝芬.史匹柏看中,进而拍成了好莱坞大制作电影。于是南非翻筋斗偶剧团,也因此成为了全球性的高知名度剧团。

成功光鲜的背后,是翻筋斗偶剧团卅年来辛勤耕耘的结果,我们在TED2011的《战马背后的天才木偶制作》影片中(注),看到两位创办人亲自操作讲解《战马》中的活灵活现的骏马Joey,这匹马是如何从一九九五年作品《非洲的浮士德》中的一只简陋小鬣狗,所发展出来的制偶技术,以及更重要的操偶人与偶之「呼吸」技巧,与偶戏操偶师如何让一个物件产生生命的古老情感技巧;后来一路发展到○四年与西非偶戏团合作的《高大的马》Tall Horse,创造了一只由两位演员,踩著高跷操作的高大长颈鹿偶,而也就是这只长颈鹿,激发了后来操作更细腻复杂、造型更优美的「战马」之诞生。

《战马》的成功演出,让翻筋斗偶剧团更受到全球剧院的重视,纷纷邀请其作品演出,但向来慢工出细活的他们,创团卅余年来总共也只有十六个作品,于是除了新创作,其旧作也纷纷重制。

连带让非洲表演艺术受到关注

另外一个连带影响,并值得观察的,是全球重要艺术节近年来也开始将触角,伸向非洲大陆的表演艺术(虽然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于上个世纪九○年代,就以非洲作为创作重要素材)。譬如去年的亚维侬艺术节,邀请了首位非洲籍的协同艺术家——刚果剧场导演迪厄多纳.尼安古纳(Dieudonné Niangouna),并且由他邀请了包括戏剧、舞蹈和装置艺术的多个非洲艺术家作品;今年香港艺术节的戏剧类节目,更是以「南非」为小主题,安排了三个演出,包括英国南非合作(布利斯托尔老域剧团、翻筋斗偶剧团)的《仲夏夜之梦》、南非裔的加拿大编导艾瑶.花柏之《茱莉小姐》,和波兰华沙新剧团的《莎士比亚─非洲故事》。于是非洲大陆的种种社会、经济、政治,甚至是战争、饥荒的问题,透过这些在地(或相关)之艺术家们,以艺术创作向全球发声,为剧场与社会的连结,产生了实质上的艺术传播力量。而此次《乌布王》的来台演出,正好也为台湾的观众们,赶上了这一波全球表演艺术的「非洲热」,并且让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剧场的想像空间),来欣赏当代偶剧的的无穷魅力。

注: www.ted.com/talks/handpring_puppet_co_the_genius_puppetry_behind_war_horse?language=zh-tw#t-80251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