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是策略,是程序,是计算,是让观众不知结局为何的高潮设计,「他会拉他上来?还是趁机谈条件?」许多剧场错误的言论包括:「表演太设计,不够真诚。」其实是因为设计得不够好,难道表演不该设计?「戏太讨好,不诚恳。」其实是因为不够讨好到让大家忘了这戏很讨好,难道创作完全没有想要讨好谁吗?
前情提要:「叚」是一只手正岌岌可危地攀著悬崖边的石缝,另一只手冲上前正要拉他上来。「假」是借助他人的力量,「真」是来自未知世界的讯息。
小学时有段期间,会在附近文具店买些便宜魔术道具变给同学看。但便宜的道具原理通常很简单,没几次就被拆穿,就算没被拆穿,只要去文具店买个一样的就会知道,心里又不爽又觉得浪费钱,于是索性去找冷门的魔术书来练。之后每次变新魔术时,面对同学们想要抓小辫子的目光,可能是我小学期间最紧张的时刻。一旦魔术成功,之后的重复就比较可以掌握观众的行为,包括如何转移注意力、如何制造惊奇、如何藏道具……我也喜欢在变完后跟大家分享原理,享受第二次的惊呼声,不过这惊呼声是「这也太简单了吧」,甚至「原来这么无聊啊」,然后一哄而散。但每次要变新魔术时,又兴冲冲以想要拆穿的心态甘心被骗。同学们也不时请我变给他的朋友们看,而在我变魔术的过程,他们则在旁窃笑,最后,一起分享这魔术的原理。
手法才是重点
魔术一定是假的,但会让东西真的不见,或移形换位,讨论魔术真假是无聊的问题,重点是如何建立这整个系统。这几年在网路看到许多厉害的魔术师,其中简单的魔术即便知道原理,仍会赞叹其美妙手法,心知这必须反复练习,更不用说新的魔术设计,除了针对观众的注意力、视觉和思考盲点,同时必须要设计流程里许多物件和真实感逻辑的细节,只要有一点闪失,马上被观众干谯和嘲笑。
假得好,难;假到美,超难。日常生活中假也难,想想社交礼仪,假的好的人,站有站姿,坐有坐相,吃饭举止得宜,气质教养感觉就超好,但如果只作一半,就像穿帮的魔术、演技不好的演员,暗地里会被众人嘲笑。当然可以批评这些礼仪虚假做作,阶级的伎俩,大可不必参加类似的场合,但是细究这些礼仪的逻辑,对建立导戏的思维倒挺有帮助,例如刀叉的排练、圆桌方桌的主客坐法、西装的扣法……这些行为自有道理,这些道理又可免于混乱,甚至这些礼仪也可以跟讨厌的人装熟,让彼此意见不合、看不顺眼的人还是可以吃顿好饭,只要表演得好,这不也是一场有幽默感的魔术表演。
魔术师都知道,除了道具,很重要的幻术是语言。语言是以具体内容的方式让你转移注意力,例如:「你看我手上的4张A,我先把它们放到牌的顶端。」通常手上根本不是4张A。「你看我右手的硬币,只有一个。」这时左手不知在搞什么鬼。语言是幻术,很好,因为可以利用它,但前提是,必须了解它,同时又不能太相信它,最惨的是如毒品般深陷其中感受真实,例如大喊「伸张正义」或「我爱你」,却无其他具体行动。
剧场如同魔术
假,是策略,是程序,是计算,是让观众不知结局为何的高潮设计,「他会拉他上来?还是趁机谈条件?」许多剧场错误的言论包括:「表演太设计,不够真诚。」其实是因为设计得不够好,难道表演不该设计?「戏太讨好,不诚恳。」其实是因为不够讨好到让大家忘了这戏很讨好,难道创作完全没有想要讨好谁吗?根本没必要去定义或评判剧场是真是假,或这人这作品是真是假,这是语言的幻术。
剧场如同魔术,如何更实际地假借他人的力量(包括观众),建构出一个尽量合乎逻辑的剧场制作和充满假细节的真实感。制作哪里不够周全?逻辑哪里有缺失?如何补救?如何训练?不是以原作者真实的意图、人性的真实、社会真实的面貌……来思考或质疑创作,也不是来自真实素材作品就会有真实感和批判性,或以一些似是而非:这作品以虚假扭曲翻转碎裂重组拼贴真实,如何以假代真……巴拉巴拉,天啊,可以换一句台词吗?有谁可以告诉我这「真」来自何方?是神棍吗?愈讨论愈混乱和离题。而「真」的重点是:知道了就不再思考,也不会再有行动。「我真的爱妳喔。」转身继续看未看完的影集「对了,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