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一劇場
-
專欄 Columns
時
時,一顆太陽和一隻象徵走路的腳掌,表示運行中太陽的節奏和季節。最近天氣熱,光是寫到「太陽」兩個字都覺得熱了。 時間和演員是劇場的雙核心,演員難看,時間就變慢。 時間也會被道德汙染,誰說準備時間長的作品就會好看?難道一見鍾情的戀愛就不能長久?宇宙不也是爆炸瞬間誕生的。
-
專欄 Columns
音
「音」被忽略的問題相當嚴重,其中一個原因是:太有意義(文字)。我們將一大塊台詞視為情緒或情感或意義的媒介(這些全是文字文字文字),而聽不到耳邊台詞聲音本身的流動流動流動(聾了聾了聾了),這也是在看許多表演作品時,知道創作者想幹嘛,卻走不動、不好看最大的原因。
-
專欄 Columns
前
選擇前行的方向,也是選擇需要剪開的阻礙,而所謂往前,不一定是直線,沿路還是不斷會有路口出現,左轉或右轉都是往前的概念,難道你出門從來不轉彎的嗎?(雖然迷路也是自以為沒錯一直往前所造成),當然也有可能彎來彎去最後居然回到原點,但請放心,即使回到原點,這原點也不會是當初的原點,時間總會想盡辦法留下前行過的痕跡,只是不知是傷痕還是累積。
-
專欄 Columns
解
所以,這不是拼貼。評論者看不到眼前人事物背後層層疊疊的脈絡(不管是偷懶還是瞎了),眼前當然就全是碎片,拼貼、後現代自然成立,但這兩個詞的濫用僅顯示了評論者短淺的眼光、理論的貧弱和高傲姿態的台詞,並沒有解釋任何的事情,實際上他們立即扮演了後現代評論者。
-
專欄 Columns
系(下)
最可怕的是讀劇會嚴重影響系統其他部分的想像,例如空間。或許有人認為至少讓演員安心,但是劇場本來就是充滿危險未知的森林荒野,又不是育幼院或心理輔導室,演員如果本身不具備強大駕馭的能量,以碎嘴掩飾恐懼,如何帶領觀眾踏入黑暗。
-
專欄 Columns
系(中)
以文字系統切入是為了激發其他系統,更龐大整體力量的運作,所謂整體系統同時參雜很具體的各層知識及抽象的質感和直覺,而且是沒有邊界的,唯一能踩著的只有自己工作過程中建立明確的系統,及由系統設定的規則,這也是觀眾唯一能攀附的階梯,系統愈大,看到的view就有機會愈多,但系統如果只有文字,那大概連牆都上不去。
-
專欄 Columns
系(上)
作劇場吸引我的是感知系統的建立,或像漫畫裡常出現的小宇宙的形成劇場裡有視覺系統、動作系統、聲音系統、文字系統、時間系統和空間系統每一個系統有各自成立的邏輯和變異,又相互交錯、支撐、消滅,拉扯產生各種力量。這所有系統在一個限制範圍和規則內所建立的世界,才是意義。
-
專欄 Columns
假(下)
假,是策略,是程序,是計算,是讓觀眾不知結局為何的高潮設計,「他會拉他上來?還是趁機談條件?」許多劇場錯誤的言論包括:「表演太設計,不夠真誠。」其實是因為設計得不夠好,難道表演不該設計?「戲太討好,不誠懇。」其實是因為不夠討好到讓大家忘了這戲很討好,難道創作完全沒有想要討好誰嗎?
-
專欄 Columns
假(中)
如同聖經巴別塔的故事,假永遠抵達不了真,真是來自另一個世界的聲音,在人間的眾生不可能全盤理解,上帝讓人們語言不通,觀念不合,是為了提醒不要以虛妄的真理膨脹自我,犧牲個人和文化的獨特性,如此才能望見身旁借助他人之手,不管是拉人還是被拉,這借助他人的「假」才是上天設定的人生本質,和需要我們面對的課題與真實。
-
專欄 Columns
假(上)
「真」是自私的,因為它無時無刻不想要表現自己的真;真是懶的,因為真就是不用去為對方付出或改變的理由,還能占盡道德上的便宜,「妳們都好假,不是也對客戶生氣嗎?為何不表現出來?」真會轉移話題,不用思考事情怎麼辦,只要往真/假的籠子一丟,突然眼前的事情就消失了。
-
專欄 Columns
未
未,如果有口,一定也可以料理出各種很有風味的觀點,偏偏它無口,如果有口說得出來就不是未,那「未」會易怒和急躁嗎? 未,其實就是劇場的處境,那最美的狀態,是在風中搖啊搖,在滴滴答答雨聲中點頭的那一橫小枝枒。
-
專欄 Columns
化
化,很劇場,長得頗像燈光開關的On/Off。燈起燈滅間,短短數分鐘內,感受了眼前活生生演員為觀眾所創造人生切片的起起伏伏。化,是很重要也很難的劇場課題:如何將劇本轉化為表演?如何將意義轉化為劇場?文字轉化為聲音?為走位?為空間?演員如何轉化為角色?內在轉化為動作?為節奏?
-
專欄 Columns
由
理由層層疊疊像墜入迷霧,沒完沒了,失去方向,有可能墮落為語言遊戲,也可能成為探索未知的利器,面對理由四通八達,轉來繞去,像劇本的詮釋、個性的塑造、字體的使用如何抓住、選擇和編織理由網,就是風格和sense。
-
專欄 Columns
入
進入角色是像墜入情網般忘我嗎?是像嗑了藥後進入另一個世界嗎?還是像進入Hello Kitty的布偶裝內?進入角色是進到哪裡?進到內心的世界嗎?內在靈魂?個性?還是角色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長怎樣?進入內在後,原本的身體在哪裡?進入的內在可以是外在的身體嗎?如果角色是我詮釋的,那我進入角色後,我在哪裡?
-
專欄 Columns
非
劇場一直以來,就是個製作真實感的「非」寫實時空,文字是重要的,但也只是其中一部分。非,是劇場的本質,它不斷透過明顯真實的幻覺感質疑你生活中自以為真實清楚的知覺基礎,不管被定義為寫實/非寫實演出,至少讓你可以暫時飛離這沉悶僵化的世界,讓你相信自己還有飛翔的能力。
-
專欄 Columns
小(下)
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一句狀似提醒小處的諺語,實際上來自惡魔的伎倆,他深知人性簡化的惰性,他轉移注意力讓大家以為專注小處就可以驅散惡魔,找到幸福,但實際上,惡魔無所不在。
-
專欄 Columns
小(上)
是不是一談到小,就會覺得害怕,就會不安,就會覺得自己沒用,這些大種植在感覺上不舒服的三小:字義上的小、物理上的小、心態上的小,的確很難拔除,或許可以把小看作一種游擊戰,說不定才是長遠的策略。
-
專欄 Columns
大(下)
軍中處處臥虎藏龍,什麼樣的人都有,有身具風範的大哥,也有欺善怕惡的俗仔。我十分欣賞兩位大哥的個性,其實也突顯了我這大專兵固執的黏著點。當時遇到這群來自社會不同階層背景形形色色的阿兵哥,這所有一切彷彿誤入了另一個世界的大觀園,時時讓我驚奇不已。
-
專欄 Columns
大(上)
誰不想要格局大呢?誰不希望作品大器?蔡明亮的《愛情萬歲》、侯孝賢《海上花》、李安自己的《斷背山》,在製作過程中有想過格局要大這件事嗎?有可能因為想要格局大,作品格局就會變大嗎?曾經在過程中作了格局要大的決定後,有效嗎?結果是不是格局反而小了?一直蓋「大」劇場,劇場生態、格局、票房、觀眾就會變大嗎?政府期望國際化的文化政策,是否反而削弱了文化的根基和成為所謂國際化的創作潛質?
-
專欄 Columns
尊
將英文音節式的語言轉成中文音韻式的語言,要參考的不是成語字典或詩詞,而是林強的《向前走》。不過若真的要將莎劇變成流行歌曲或是音樂劇,又太我會尊重的。再回到莎劇原點/典,莎劇原本就是演出本,那我們應該尊重莎劇劇本裡的文字?還是尊重莎劇以文字聲音給觀眾punch的能量結構場?當然,對於莎劇專家的觀點,我還是會很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