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明
-
专栏 Columns
下
道生一,一分 ,上天下地,上面的圆弧为天,下面短短的横线,为指「地」的指事符号,意思是往下、朝地的方向。下,是让飞在天上的概念、有深度的理论或很有感觉的心理词汇落地,天上飞久了会自以为客观地鸟瞰、一目了然的错觉,或有不被众人理解,独怆然而涕下的封闭孤绝感。剧场导演即是如何具体地劳动,将其平安地降落地面,才是关键。
-
专栏 Columns
时
时,一颗太阳和一只象征走路的脚掌,表示运行中太阳的节奏和季节。最近天气热,光是写到「太阳」两个字都觉得热了。 时间和演员是剧场的双核心,演员难看,时间就变慢。 时间也会被道德污染,谁说准备时间长的作品就会好看?难道一见钟情的恋爱就不能长久?宇宙不也是爆炸瞬间诞生的。
-
专栏 Columns
音
「音」被忽略的问题相当严重,其中一个原因是:太有意义(文字)。我们将一大块台词视为情绪或情感或意义的媒介(这些全是文字文字文字),而听不到耳边台词声音本身的流动流动流动(聋了聋了聋了),这也是在看许多表演作品时,知道创作者想干嘛,却走不动、不好看最大的原因。
-
专栏 Columns
前
选择前行的方向,也是选择需要剪开的阻碍,而所谓往前,不一定是直线,沿路还是不断会有路口出现,左转或右转都是往前的概念,难道你出门从来不转弯的吗?(虽然迷路也是自以为没错一直往前所造成),当然也有可能弯来弯去最后居然回到原点,但请放心,即使回到原点,这原点也不会是当初的原点,时间总会想尽办法留下前行过的痕迹,只是不知是伤痕还是累积。
-
专栏 Columns
导
基本上,在人生各层面纷歧交杂的叉路里,要将创作范围收敛到仅有四个方向的十字路口已经非常难了,吾非圣人上师,无能由一个作品给予人生明灯指引,「给意义」对我而言太高姿态了,做剧场真的没有比给客人一碗热腾腾好吃的面来得尊贵或有意义。
-
专栏 Columns
走
舞台的布局,如风水般,引发动线不同的视觉律动,音乐与视觉交织成作品性格的命盘,每一景如同不同流年或是磁场的变化。因此,舞台形式的决定,「走」优先于剧本设定背景,人的进进出出、走来走去、静默、移动、喧嚣,甚至比台词来得重要
-
专栏 Columns
企
写企画案的隐藏版密技是:可以成为生活享受的理由。趁机赶紧找些不错的演员和设计互相聊聊刺激刺激,偷一些想法丢进企画案里,顺便吃吃喝喝下载些新的八卦也不赖。反正早点准备,写得好又有钱拿,何乐而不为?反而我们应该扪心自问,这次为企画案花了多少心力?写的如何?或许我们花太多时间更爱耽溺在痛苦的、伟大的、艺术家的自己。
-
专栏 Columns
改
改,比原创难,很多原本的文字和设定不太能直接拿来用,过程中多了一个步骤是扮演,资料的大量阅读,是为了演好莎士比亚、杜斯妥也夫斯基或吉本芭娜娜,演好得先撕裂自己,如何用他们眼睛看到这世界,如何用心感受他人,然后用手写下这些文字,然后以这样的表演/感应/附身,望向眼前的剧场及所有参与者,重新想像,如何实际地,创作一出作品。
-
专栏 Columns
合
创作当然想突破僵化的合理,引领观众重新看到眼前的人事物,这很难,但更难的是重新的「合」也必须是放在另一个限制中,解开束缚并不会有自由,就像名厨并不发明食材,他透过烹调和组合,还是得摆入食器中,让顾客重新认识食材的味道。
-
专栏 Columns
本
作曲家需要具体了解各乐器的声响和特色,具体了解和声和对位,具体建立对结构的感知和知识的资料库,方能创作。若声音真为剧场之本,那么一位剧场工作者,除了文字议题和意义,还须做那些功课呢?该如何做呢?呼~大哉问。
-
专栏 Columns
奇
如果只是提提问,那根本不叫好奇,那顶多是表演好奇,什么事前功课都没准备又厚脸皮又想推卸责任的人,常常也是问问题最多的人,例如许多人会举美国学生常常课堂提问踊跃,但美国人有比较聪明或有智慧吗?刻板印象总是让人厌烦,如恶灵般不断骚扰纠缠。话说回来,如果连好奇的问题都没有,那写什么剧本?导什么戏呀?
-
专栏 Columns
行
行,是个十字路口来著,向左走,向右走?会走到哪儿?那儿有人吗?迎接的是什么人呢?他会欢迎?还是破口谩骂?行,挺抉择的,如果,选对了方向又做得好,大家就会觉得你很「行」,再透过「行」销愈做愈大,接著,就会在这「行」业成为一位「行」家。
-
专栏 Columns
明
明,组织了自然的月,人工的墙与人文的窗,如何选择面向精准的墙,如何开扇比例尺寸和形状适宜的窗,以引进借来的月光,创作是人的意识渗入了光的行径,如何让观众感受到作品的明,与遮蔽的选择有关。
-
专栏 Columns
窗
谈窗,是在谈剧场,当然不是谈场上景片的窗要开在哪儿,而是假设对于创作的想像是窗,不是建构,不是累积,不是结构,不是情节铺陈,而是挖洞,是如何适宜地遮挡与开窗,所谓铺陈就是如何让观众打开门,走入,经过走廊,注意到墙面,或是转角,看到窗,开窗,看和离去。
-
专栏 Columns
良
「良」是由通道与平台组成,是关系的建立,大小不是绝对因素,剧场也是,角色也是,职务也是,意识到通过平台愈多的无形有形通道,创作和结构的素材也就愈多,一但陷入自我感觉良好封闭的单纯方块内,作品就永远无法形成「良」。
-
一字一剧场
中
创作如古老的提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中心是由创作者创作出,或原本就在观众心中?不然共鸣从何而来?两面旗帜的中心,是本身重要,或只因是众人的焦点所在而变成重要?欲望本是众人的中心,或中心因众人欲望的交集而发生?
-
专栏 Columns
夸
在所谓「跨领域」的合作中,我反而看到更多的是共同点,例如对表演的要求和具体的训练,对剧场整体性思维及在大系统下对细节的要求。合作中常发现原来有这么厉害的一群人(如布袋戏偶师和歌仔戏演员),但当事者因为习以为常反而不自知,因此我的工作便是如何更了解他们,和让观众知道他们真的很厉害
-
专栏 Columns
服
舒服,会失去批判意识吗?舒服地坐在观众席的观众批判意识就较低吗?一起互动就会高吗?体制外呐喊不服从vs.体制内服从但积极作为,哪一种比较舒服?合身的衣物舒服吗?量身订作的西装舒服吗?松垮的衣服舒服吗?穿的人舒服,看的人舒服吗?表演者舒服,观众看得舒服吗?
-
专栏 Columns
永
「永」,不管是流动的河或运动的人,都是变动的形象,是随时保持平衡下沉和上浮可以呼吸和前进的空间,或是有随时上岸的准备。因此,如何保持合适的体格和培养体力,平衡不时冒出的念头/想像(如中国市场)和评估目前的能力,尽量保持清明的状态随时面对危机和机会的处理,不是挥舞著「永」夸夸其谈,穿上不合脚而无法动弹的鞋。
-
专栏 Columns
下
下,是创作中将「-」分裂为「=」最艰难的过程,常因「责任感」,误将原地转圈认作是下一步的策略。下,是不断自我诘问与实践的赌注,像是耽溺在轮盘桌旁的赌徒,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仿佛无止尽前冲的火车列,重点不是输赢,而是坠入宇宙虚空的那股冲动与亢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