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丁.哈瑟布克(Meinrad Hofer 摄 国家两厅院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文本退位,「声」「视」浩大——当代歌剧新趋势/人物专访 专访《黑猫》音乐总监

马丁.哈瑟布克 在冲突中寻找人类的共通情感

出身管风琴世家,马丁.哈瑟布克不到廿岁就开始了管风琴家的演奏生涯,但热爱巴洛克音乐的他并不自限于此,走上与父叔「不一样的路」——成立维也纳学院管弦乐团,以古乐器原音重现十八、九世纪的声音;甚至展开跨界,结合歌剧、巴洛克音乐、戏剧、舞蹈、影像等元素,打造了《地狱喜剧》、《黑猫》碰触人性阴暗面的作品,而运用自己所熟悉的艺术语汇,表现人类普世共有的这些「极端情绪」,就成了哈瑟布克跨界作品一大特色。

出身管风琴世家,马丁.哈瑟布克不到廿岁就开始了管风琴家的演奏生涯,但热爱巴洛克音乐的他并不自限于此,走上与父叔「不一样的路」——成立维也纳学院管弦乐团,以古乐器原音重现十八、九世纪的声音;甚至展开跨界,结合歌剧、巴洛克音乐、戏剧、舞蹈、影像等元素,打造了《地狱喜剧》、《黑猫》碰触人性阴暗面的作品,而运用自己所熟悉的艺术语汇,表现人类普世共有的这些「极端情绪」,就成了哈瑟布克跨界作品一大特色。

2015TIFA爱伦坡《黑猫》

3/13  19:30 台北 国家音乐厅

INFO  02-33939888

「我们维也纳人,虽然生活在历史古迹建筑之中,但我们可不是住在博物馆里的标本——我们也是现代人。」这是奥地利管风琴家马丁.哈瑟布克(Martin Haselböck)为这奥匈帝国曾经的首都所下的注解。往昔与如今,陈旧与流行,也带著这位继承丰富音乐传统的音乐家,走出了与前人不一样的路。

自小启蒙  一家都是管风琴家

「我们一家都是音乐家。应该说,我们一家都是管风琴家。」哈瑟布克的家庭背景,颇符合我们对于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遥远想像。爸爸是知名管风琴家汉斯.哈瑟布克(Hans Haselböck),叔叔则是另一位知名管风琴家法兰斯.哈瑟布克(Franz Haselböck)。和许多学古典乐的小孩一样,马丁.哈瑟布克四岁时就坐在钢琴前敲敲打打,但看著爸爸叔叔总在弹奏一个「庞然大物」,也让小马丁愈看愈感兴趣,于是十岁时开始学管风琴,十九岁时即取得演奏文凭,还不到廿岁就开始了巡回演奏生涯。

管风琴家的巡回演奏生涯和其他古典音乐家很不一样。他们的乐器带不走,也没法规格化,每一架管风琴都是每一座音乐厅/教堂独一无二的乐器。更麻烦的是,作曲家常常会为不同的管风琴量身创作乐曲,后人往往得根据作曲家在谱上的提示,自己调整乐器音色,以达到原曲所要求的效果。对于管风琴家来说,靠著自身经验判断曲目风格、掌握乐器特性,就成为演出彩排最重要的任务。以相对单纯的古典、巴洛克曲目为例,通常需要几小时时间调整;至于讲究交响乐团式之声音效果的浪漫派曲目则复杂许多,常常得花上一两天:「看著作曲家简略的几个字写下『明亮的』、『阴郁的』,我就得想尽办法在每一架管风琴上摸索,试图重现作曲家脑海中的音色,有时真的觉得管风琴家和剧场、歌剧导演好像,要根据不同曲目、不同场地做决定。」与平常得忠实照谱诠释的其他古典器乐家相比,管风琴家似乎多了点自由,但责任也更重大,一不小心可就全搞砸了,「这也是这乐器最迷人之处。」哈瑟布克如是说。

爱上巴洛克音乐  走「不一样的路」

虽然出身管风琴世家,但哈瑟布克下定决心要与爸爸叔叔走出不一样的音乐之路。很难想像,所谓「不一样的路」竟是因著其从小对巴洛克音乐的爱,而投身古乐器乐团。

对于其他乐器而言,从巴洛克时代至今两三百年来,历经多次改良,声音效果早已和过去大不相同。只有管风琴依然和维也纳那些历史古迹一起耸立著,维持著原本的样貌。此外,维也纳与德国的教会音乐(注1)配置也不太相同。德国曲目多为管风琴独奏(以巴赫为代表),至于维也纳曲目则常搭配乐团一起演奏,就像我们常听到的海顿、莫札特弥撒曲一样。某次,哈瑟布克坐在巴赫当年弹过的管风琴前,忽然发现在这空间听到的声音,其实和巴赫当年所听到的声音一模一样,于是他心想:「既然维也纳有这么多历史建筑,为何不能也在同样的空间,重塑和当年同样的声音效果呢?」这个念头成了哈瑟布克日后成立维也纳学院管弦乐团(Orchester Wiener Akademie)的契机,藉著「改良前的」古乐器演奏,原音重现十八、九世纪贝多芬、李斯特等音乐家亲耳听见的声音,甚至还回到贝多芬首演场地录制专辑。而维也纳学院管弦乐团也成为当今奥地利唯一以古乐器演奏巴洛克、古典、浪漫、至廿世纪音乐的乐团。

不过,正如哈瑟布克索坚称的「我们可不是住在博物馆里的标本」,对于古乐声响的执著并未局限了哈瑟布克在音乐上求新求变的企图。二○○四年起,哈瑟布克接任洛杉矶安洁莉卡巴洛克乐团(Musica Angelica Baroque Orchestra)音乐总监,开始欧美两地往来的音乐生涯,也因此结识了不少洛杉矶当地的艺术家。

某次音乐会结束后,他遇见了知名好莱坞演员约翰.马克维奇(John Malkovich),两人热烈地讨论起来「一个古典音乐家与一个演员能玩出什么名堂呢?」哈瑟布克告诉马克维奇,早期欧洲通俗剧总是搭配管弦乐团演奏,而像莫札特歌剧,需要的往往不是歌手而是真正的演员。马克维奇也对这样的说法大感好奇,决定和哈瑟布克一起试试看能怎么结合古典乐与戏剧元素。对马克维奇来说,首要任务是要找到一个「现代题材」,刚好这时洛杉矶正出版了维也纳连续杀人狂杰克.恩特维格(Jack Unterweger )的传记,偏执的角色性格符合了马克维奇所期待的戏剧张力。于是哈瑟布克找来了过去多次合作的奥籍导演麦可.斯特明格(Michael Sturminger)(注2),完成了《地狱喜剧》The Infernal Comedy这部颇受好评的作品。

多样艺术元素  述说人类「极端情绪」 

在《地狱喜剧》之后,哈瑟布克展现更大的企图心,试著结合歌剧、巴洛克音乐等元素作为主要叙事手法,并加入影像创作、舞蹈、现场音乐、预录音乐等艺术类型,不倚靠任何文字(歌曲本身的歌词除外)来说故事。他找了在和马克维奇合作期间结识的导演法兰克.霍夫曼(Frank Hoffmann),以及自己多年好友、曾以《影印店》Copy Shop获奥斯卡短片提名的奥籍鬼才实验电影导演维吉尔.维德瑞奇(Virgil Widrich)担任影像设计。三人在一番讨论后,决定以爱伦坡(Edgar Allan Poe)的短篇小说《黑猫》The Black Cat为本:「《黑猫》的故事很简单。如果故事太复杂,单靠音乐,没有语言的辅助,是无法让观众理解的。但这故事却也很有发展空间。我们听著这名坐监的男人回忆著他是怎么杀了他妻子的,可是他说的难道就是真相了吗?还有那只黑猫,牠究竟代表著命运的化身,还是罪恶的信差?这为故事本身带来一种神秘的氛围,让观众随著简单的情节,一步步深陷其中,被复杂的情感所包围。你早就知道这故事会如何收尾了,但你却完全无法闪避这个结局的到来。」于是,跨界音乐剧场《黑猫》就此诞生。

《地狱喜剧》与《黑猫》同时碰触了人性之阴暗面。是巧合,却也不然。哈瑟布克解释道:「其实我们并没有刻意去选这些黑暗题材,只是在音乐中,你总是需要一些极端情绪来表现张力,借由很不寻常的真实场景,来刻划角色之回应。我们总不可能用音乐来叙述两个人平静地坐著、唠唠叨叨地讨论著今天天气如何吧?」而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如何运用自己所熟悉的艺术语汇,表现人类普世共有的这些「极端情绪」,就成了哈瑟布克跨界作品一大特色。

于是,在《地狱喜剧》中,我们听见两名女角藉著十八世纪咏叹调唱出被害女子面对冷血杀手的恐惧;在《黑猫》中,哈瑟布克更将这样的风格对比发展到极致。从连续杀人魔到杀妻男子之自白,《黑猫》故事转为聚焦在主角一人的内在情绪冲突,哈瑟布克因此也在形式上呈现了如现场演出vs.预录影片/音乐、古典乐vs.流行乐、传统vs.现代等对比,意图借由现场演出的巴洛克(巴赫)音乐、与哈瑟布克口中「充满文学性」的英国华丽摇滚作曲家大卫.席维安(David Sylvian)专辑作品,证明「我们身为人类,所有情感都是相通的,若今天我们想要表达痛苦或惊吓,也许巴赫的音乐和大卫.席维安的音乐会用很不一样的方式表达,但他们要说的、他们所产生的效果,都会是一样的。」

以同样的逻辑看待剧中两位舞者的现代舞演出、或是维吉尔所拍摄的影片,其实都是艺术家用自己的方式在呈现相同的人类情感,并在充满冲击的张力对比中,碰撞出新的艺术可能。正如《黑猫》男主角尽管犯下残酷罪刑,哈瑟布克看见的却是救赎之希望。为此,他选用了心目中「巴赫写过最美的一首咏叹调」,让男主角在狱中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与惊愕时,唱出BMV 19清唱剧《战争兴起》Es erhub sich ein Streit著名旋律——「一切都得赦免了(Everything is forgiven)」,剧末也出现了天使画面,甚至还以「新天使(New Angel)」作为《黑猫》首演时的标题。「在这个世界充满太多丑陋罪恶的事,永不停歇的残杀,但在另一个世界,却有著更美好的存在——对我来说,天使就是这出戏最重要的象征。」哈瑟布克说。

喜爱文学改编  期待带新作访台

从这几出作品看来,不难发现哈瑟布克本人对于「文学改编」之热爱。事实上,虽然他也曾取得作曲学位,但真正的作品不多,少数几首创作曲目皆是和作家友人合作,其中包括两千年辞世的著名奥地利诗人恩斯特.扬德尔(Ernst Jandl),而席维安也因其在「日本(Japan)」乐团时期充满文学性的歌曲深受哈瑟布克喜爱,成为《黑猫》的选曲依据。

在结束与马克维奇与斯特明格合作的第二出作品《卡萨诺瓦变奏曲》The Giacomo Variations(电影版英文片名为Casanova Variations(注3),访问当周正好在维也纳上映,哈瑟布克挂上电话后才要去接正飞抵维也纳宣传的马克维奇)后,三人已开始进行下一出制作:改编贝多芬为歌德剧作《艾格蒙》谱写的作品。在这出以十六世纪荷兰对抗西班牙统治的独立运动为题材的剧作中,将保留小部分贝多芬原作乐曲,搭配大量电子音乐、大管风琴、与几段新编音乐,预计将于二○一七年首演。哈瑟布克笑著说:「我记得你们国家音乐厅也有一架很棒的大管风琴,我十五年前曾去演出过,希望到时候还能带著这个作品再回去演出。」

终日穿梭历史古迹里的维也纳人,同样也过著现代人的生活,就像几百年前的巴洛克、古典音乐,也和时下流行乐一样,能贴切表达现代人的情感冲突。历史不是只能被放在博物馆里保存,也不会是新事物的包袱——也许这样的坚定信念,正是管风琴世家出身的马丁.哈瑟布克那条「不一样的路」。

注:

  1. 传统管风琴曲目多为教会音乐。
  2. 也是2014年底台北市立交响乐团(TSO)年度歌剧《纳克索斯岛上的阿丽雅德妮》Ariadne auf Naxos的导演。
  3. 乔柯莫.卡萨诺瓦(Giacomo Girolamo Casanova)为义大利风流作家,与莫札特同时代,因此作品中也节选不少莫札特歌剧片段,电影与舞台剧名称各以其姓与名为题。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人物小档案

◎ 奥地利知名指挥,出身音乐世家,以管风琴家身分奠定其地位。

◎ 1985年成立致力于古乐器演奏的维也纳学院管弦乐团,成为德国以古乐器演奏莫札特经典歌剧的第一人。

◎ 2004年起担任洛杉矶安洁莉卡巴洛克乐团之音乐总监,近年并与美国演员约翰.马克维奇与奥地利导演麦可.斯特明格尝试戏剧跨域制作,作品包括《地狱喜剧》与《卡萨诺瓦变奏曲》。

◎ 1991年以《唐乔望尼》获得布拉格之莫札特奖。在音乐上获得的成就有奥地利科学与艺术十字勋章、匈牙利李里斯特奖等。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