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第二届曹禺国际戏剧节海报(天津大剧院 提供)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三月戏剧节风涌现身 探见主旋律与市场间微妙关系

北京三月的戏剧主题艺术节为数众多,预估演出的剧目会超过一百部,演出场次将超过三百场,相关的活动也近两百场。从展演剧码观察,中国国家话剧院首届「原创剧目邀请展」邀的廿出中国各地公有院团的大型话剧,都是形式保守,内容强调正能量的主旋律作品,很令人怀疑有多少观众会买票进场。而「第二届曹禺国际戏剧节」集合中外大师作品,期能在资源整合下,舒缓经济压力并吸引观众入场。

北京三月的戏剧主题艺术节为数众多,预估演出的剧目会超过一百部,演出场次将超过三百场,相关的活动也近两百场。从展演剧码观察,中国国家话剧院首届「原创剧目邀请展」邀的廿出中国各地公有院团的大型话剧,都是形式保守,内容强调正能量的主旋律作品,很令人怀疑有多少观众会买票进场。而「第二届曹禺国际戏剧节」集合中外大师作品,期能在资源整合下,舒缓经济压力并吸引观众入场。

刚过元宵的阳春三月,京津地区以戏剧为主题的艺术节就已蓄势待发。二○一五上半年,光是在北京和天津两地就至少有天津大剧院主办的「第二届曹禺国际戏剧节」、中国国家话剧院主办的「首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台湾广艺基金会与中华文化联谊会主办的「二○一五两岸小剧场艺术节」、蓬蒿剧场主办的「第七届南锣鼓巷戏剧节」四个较具知名度的戏剧节,预估演出的剧目会超过一百部,演出场次将超过三百场,相关的活动也近两百场。在北京待久了,对数量并不惊奇,反而对这些数字组成的结构更感兴趣。

保守作品吸票难  原创剧目流于形式

二○一四年对北京而言最重大的事件应是「戏剧奥林匹克」,因为有太多北京戏剧观众从未看到过的国际戏剧大师的作品来京演出,虽然北京观众长年沉浸在所谓的「话剧」传统之中,对于新奇的「戏剧」表演形式未必习惯、接受,甚至认同,但这种与国际大师接轨所引起的震撼想必会慢慢发酵,未来的深远影响是可预期的。但同时,我们也很清楚地看到一件事,在这种超大规模,超高等级,多位国际戏剧大师最新形式的作品展演的戏剧节中,中国选择参与的剧目在形式上就显得相当保守,甚至可说是乏善可陈,导致意料之中的票房上乏人问津。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因为中国拿不出一部在形式上可称新颖的大型舞台戏剧作品,因为各地公有院团的创作,除了在内容上必须紧抓住主旋律之外,在形式上也只能在传统中打转,长久以来,中国整体戏剧的发展其实就仍然在老路中徘徊。

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首届「原创剧目邀请展」,这个展演突显原创的立意良善,但所邀的廿出中国各地公有院团的大型话剧作品,清一色都是形式保守,内容强调正能量的主旋律作品,很令人怀疑有多少观众会买票进场。在十五出小剧场作品之中,除了台湾参演的两出戏尚有可观之处外,其他的剧目在形式上的创新也都有提升空间。中国国家话剧院是国家级院团,筹办这类的展演活动有政治的压力是可以理解的。民间经营的天津大剧院所举办的「第二届曹禺国际戏剧节」也是同样情况,但原因则除了政治,还有经济,天津大剧院院长钱程道出了策划这个戏剧节的困境:「业内和媒体关注的是国外大师的作品,领导们要看的是『红戏』,观众们要看的则是明星演出的经典话剧。」戏剧节策划及营运之间的拉扯可见一斑。

集合中外大师  期待观众入场

规模如同去年,第二届曹禺国际戏剧节共有廿出国内外大戏、五十九场演出、十八场包括行业论坛、大师课、工作坊的活动,共计七十七场次。由于去年的戏剧节请来了多部国际级戏剧大师的重要作品,惊动北京的戏剧观众及专业人士,趋之若鹜地赶至天津看戏,今年的亮点不能没有:彼得.布鲁克的《惊奇的山谷》,克里斯提安.陆帕(Krystian Lupa)新近执导的《伐木》,德国柏林列宁广场剧院的实验力作《哈姆雷特》、《信任》,至少有这四部令人期待的作品。其他十六出作品大多借重中国国家话剧院大牌导演的经典名作,虽然在艺术品质上仍然难以与国外大师抗衡,但却希望在天津戏剧票房上能够有所斩获。

曹禺国际戏剧节去年就纳入了一直以来叫好却不叫座的「林兆华国际戏剧邀请展」(钱程长年独力支持的项目),这种资源整合的走向是明智的,但在去年这种情况有点像抱团取暖,因为首届戏剧节的经济压力是很大的。而从今年的规划中又纳入了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展演季可以看出,这种借力使力的资源运用,应该能够让这个以民间力量操办的国际戏剧节适度地突破经济的困境,走得更为长远。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