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开始酝酿,今年三月终于成立的「香港专业戏剧人同盟」,由一群资深戏剧工作者成立,鉴于香港剧场界的发展出现瓶颈,他们期待透过组织运作,化被动为主动,以改变目前困境。三月中「同盟」举办第一次会员大会,设立章程与「专业」如何认定等议题,都在诸多问号中展开讨论。
去年一群资深香港戏剧工作者酝酿成立新的组织,以团结剧场力量,他们看到剧场发展屡现瓶颈状况:拨给小型专业剧团的资源与旗舰剧团有相当距离,两者同样为追赶演出数量疲于奔命,发展社区演出和戏剧教育的战线以开拓发展的多元性,事实是为观众发展或是为了确保剧团有更多资源,各自心中有数;而场地主要掌握在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手上,平均主义让剧团只能在既有的主办框架和思维下创作,不单资源受限,甚至机会被剥削,亦逐步消弭创意的力量。
三月中召开首次会员大会
这些问题,在香港剧场迈向专业化的卅年后逐步浮现,资深者固然觉察危机,后来者在这环境下更见生存困难;文化政策的空白令前路未见曙光,回归后面对内地城市急追文化市场和海外交流的有利位置,西九文化区目前仍然多所波折(本年二月初管理局行政总裁连纳智,以妻子患病为由提早离任总裁一职,是第二位辞职的行政总裁),多年来自求多福的剧场工作者必须从被动转为主动,未必无因。事实上,在上世纪九○年代中就有类似的戏剧关注组织成立,「文化教父」荣念曾也做了不少有关政策的研究,然而走得前的视野,往往会被眼前层层叠叠的工作拖后腿,现在正到了迫在眉睫又是重新检讨之时。
「香港专业戏剧人同盟」在今年一月中正式向业界发出连署咨询函,包括组织会章、具体工作、入会条件等,有些讨论早已引起不少朋友的关注和讨论,包括成立目的和理念、如何定义和确认「专业」等。不少人认为组织具有工会的味道,但功能却未有具体实践;有些长期业余参与(甚至是在剧场专业化前便参与)的剧场工作者,或不是所谓曾接受专业训练者,如何受到保护?第一阶段能够入会者主要以创作人员(包括编导演和设计人员)为核心,但非属此类者如戏剧教育、行政、评论等是否就被排除掉?他们的参与如何被确认?「同盟」在三月中召开的第一次会员大会在很多的问号下举行。
化被动为主动期能改变现况
当天大会参与者人数约八十人,列席者也有十多人,包括资助剧团的艺术总监、自由演员、后台工作者等,很多参与者即时入会(会费港币八百元)表示支持。会议期间,起动「同盟」的筹备委员会尝试即时解答问题希望释除疑虑,但随著讨论愈来愈深入,似乎有不少问题是委员会已作内部讨论,但在种种限制(包括行政和资源)下只能见招拆招。先通过再修订会章的承诺多次表达,与会者似乎也只能期待优化的会章可在集合不同意见后出现。
「同盟」的出现是可喜现象,剧场工作者的主动性为困境打开出路,但如何有策略地透过组织,改变目前的状况,向社会争取更多认同,甚至跳出固有思维框架,为长远发展拓展全新的格局,都是「同盟」的极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