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烈旗至今仍几乎全手工制作铜锣,如凹板、打磨等等都不假机器帮忙。(颜涵正 摄)
焦点专题 Focus 敲锣打鼓的故事

林午铁工厂 骄傲三代的锣声

低调沉暗的木制招牌,挂在隐身市区的铁工厂门前,让人很难想像,这就是获颁「民族艺术薪传奖」、台湾数一数二的「制锣世家」——林午铁工厂!原本只是从事金属产品制造,却因帮忙修锣发展成制锣,林家坚持手工制作的好技艺,从林午老先生、林烈旗到第三代林浩贤一路传承,响亮骄傲的锣声,将继续宏亮远传……

低调沉暗的木制招牌,挂在隐身市区的铁工厂门前,让人很难想像,这就是获颁「民族艺术薪传奖」、台湾数一数二的「制锣世家」——林午铁工厂!原本只是从事金属产品制造,却因帮忙修锣发展成制锣,林家坚持手工制作的好技艺,从林午老先生、林烈旗到第三代林浩贤一路传承,响亮骄傲的锣声,将继续宏亮远传……

从漫长的雪隧出来乍见阳光时,才意识到真正离开了喧嚣的台北,来到绿意盎然、纯朴的宜兰。下了高速公路,才发觉我们一行人对宜兰的道路是完全陌生的,靠著Google Map,从中山路五段跳过地图上消失的四段,直接进入市区的中山路三段,如果不是眼尖,绝对会错过位于一排市区房子的三一○号「林午铁工厂」。很难想像,在车水马龙、商店林立的市区,仍然有传统的铁工厂,而不是在空旷的郊区,这完全颠覆了对铁工厂的刻板印象。

低调木招牌  却是「薪传奖」得主

木制且看得出已有历史的招牌高挂门上,但是陈旧的颜色却显得低调,难以想像这是获颁「民族艺术薪传奖」、台湾数一数二的「制锣世家」,是制作西螺朝兴宫、号称全台最大的铜锣的林午铁工厂。如果不进门,很难发现场内并排著、样式奇特的铜锣,以及一面有一层楼高的大铜锣,窄小的办公室墙上,还挂著文化部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所颁发的「工艺之家」。

平日经营铁厝工程、电动卷门的铁工厂,有著让阳光直射的天井,这不算大的空间,没有一般铁工厂的阴暗与杂乱,犹如台湾三、四十年前家庭工厂的规模。的确,在那个年代,这是一家修铁牛车、吊车、三轮车、四轮车、卡车板金的工厂,也制作火锣、火钳等金属工具,更是制作农具、学徒四十多人的小型农具工厂。「当时全部产品都是纯手工,制作非常严谨,林午老先生还会用铁锤修理学徒。」林午先生的徒弟黑仙(台语)老先生说。因此在日治时代,林午铁工厂曾被日军指定为军用的维修工厂。戒严时期也曾被军方找去修锅炉。「当时没有人敢去标军方的案子,只有我父亲敢去,当时是心惊胆战地在帮军方做事情,现在想起来真的很惊险。」铁工厂的第二代主人林烈旗说。

意外踏入制锣  优质名声远扬

纯朴、黝黑的林烈旗,非常的「古意」,是纯朴、不多话的人,由此不难理解,已经拥有许多光芒的林午铁工厂,仍然使用陈旧、不醒目的招牌。「踏入制作铜锣,是非常巧合的机缘。民国四十年左右,有一次宜兰的汉乐团准备阵头表演时,敲坏了铜锣,汉学老师游老树就央求我父亲修复铜锣,当时父亲从来没有做过铜锣。在他的央求下,只好试试看,没想到一试效果奇好,游老树非常的满意,其子弟团建乐轩也来找我们,甚至到处帮我们宣传,名声就这样传开来。」

当时全台许多北管团或剧团都来订制铜锣,连十二音、十五音锣都有,如临安社、拱乐社等等,甚至包游览车从中南部一大早就到,试音试到下午才离开,因为每一团要求的音色与音高都不一样,所以无法量化,等于是量身订做。「但是他们订一次都用了廿、卅年不会坏,所以也不会常来。」林烈旗腼腆地笑著说。

的确手工打造、精制的铜锣只要适当的使用与保存都可以长久使用,偶尔只要回锅调整音高,所以林午铁工厂如果要靠铜锣吃饭,可能早就撑不下去了。所以平日里他们制作与修复与铁、金属有关的产品,如电动铁卷门、铜钟、风铃、铜花、手摇铃及修重机的零件等,甚至包括铁厝工程,这些产品更让他们撑过台湾庙会阵头文化沉寂的漫长岁月。现在林午铁工厂的名片上,第一项产品却骄傲地印著「铜锣专门制造」,也意谓著林午铁工厂现在是全台湾数一数二制作铜锣的厂商。

耳力受损也无悔  台湾的「活」文化资产

林午老先生从民国卅七年开始踏入制作金属产品的行业,迄今已经有七十年的历史。开始是制作铁类的产品,民国四十年代从国外进口废铜,加上游老树的关系,才开始制作铜锣。随著高雄拆船业的兴盛,林午铁工厂使用了当中材料板的铜,因为声音好,使用了廿、卅年。在拆船业没落之后,才改用国内生产的铜。「铜」是工业之母,任何工业都需要用到铜,无论小如电线,大如机器制造,林午铁工厂以铜为制作产品的原料,正也说明了林午铁工厂是台湾工业发展史的见证。

林家三兄弟中,老三林烈旗十多岁就开始随著父亲在工厂里工作,由于他对声音的敏锐度是兄弟中最高的,因此接下了家里的事业。他的耳力可以听到声音细微的变化,即使材料的来源不同,他都能发掘个中奥妙。「铜锣至今仍用手工制作,试音也是完全靠听觉,所以很伤耳力,尤其是汉乐团要求大声,对音色的要求也是凭直觉,没有一定的标准,所以每一个音都要试很久,我就得在旁边不断地敲敲打打地调整。」林烈旗无奈地说。在长期的试音与敲打的制作环境下,高分贝与过度使用耳力,造成林烈旗的听力受损,这是这一行的职业伤害,但是当完成一件满意的作品时,就将这样的伤害完全抛到脑后了。

「现代打击乐团有标准音,就容易多了。」林烈旗露出难得开怀的笑容。朱宗庆刚回国创立朱宗庆打击乐团不久后,就找上林烈旗订制一座十一音锣,当时朱宗庆只有两、三万的经费预算,林烈旗也很豪爽地半友情赞助,因此与朱宗庆打击团结下很深的情缘。之后国内的其他打击乐团也纷纷找上林烈旗制作铜锣,如十方乐集、九天民俗技艺团,优人神鼓更订做了魔音锣,由于品质精良,这些乐团顶多回锅来调整音高而已。除了国内打击乐团的肯定之外,林午铁工厂在民族音乐学者吕锤宽教授数次探访之后,认为林午铁工厂制作铜锣的工艺是台湾的「活」文化资产,因此推荐林烈旗申请文化部的「工艺之家」,让林午铁工厂享有该得的国家级工艺家荣耀。

宗教界也青睐  特制铜鼓独一无二

在铁工厂一角摆著一个已经制作完整,非传统形制的铜锣,铜面上还刻著藏文。「一开始是在台湾的藏传佛教人士来订制,后来喇嘛来到台湾看到这个铜锣,非常惊艳,认为醇厚的声音完全符合他们藏传佛教乐器该有的音色,而且制作精良,于是开始向我们订制。藏传佛教的铜锣比较厚,声音低沉、有厚度,有些侧面、正面都会刻满藏文的佛教心咒。这些铜锣将要坐飞机运到大陆藏传佛教的寺庙。」林烈旗很开心地说著。

除了藏传佛教的铜锣之外,也接受台湾寺庙订制用青铜制作的大钵。他为北投正觉禅寺所制作的铜鼓,更是他非常得意的作品。用金属的铜,做出具有皮鼓声音的铜鼓,这个铜鼓应该是世界上非常罕见、数一数二的乐器。「光圣法师曾经穿著常人服装四顾工厂,请我帮他做一个铜鼓,起初我很不愿意,因为没有做过。最后他告诉我,铜鼓是每天诵经时要用的法器,但是他是出家人,打著用牛皮做的鼓很奇怪,这个理由说服了我,于是我愿意尝试帮他做一个试试看。」林烈旗开心地说著。从林烈旗的神情感受到他对这个奇妙的缘分与实验成功,感到非常的得意。至今他已经又帮光圣法师做了两个可以背的铜鼓,在采访的当天早上,他们才刚运送一个刚做好的铜鼓到北投的正觉禅寺。

有子接钵  骄傲工艺传三代

林烈旗秉持著父亲的创业精神——不偷工减料、追求技术进步、信用至上。至今他仍几乎全手工制作铜锣,如凹板、打磨等等都不假机器帮忙,包括铜锣中间的打凸,都是用锤子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所以工厂内散落著大小不一、中间凹洞的木头,那是打铜锣凹洞必备的器具。现在林午铁工厂已经传至第三代林浩贤,这位腼腆、害羞的年轻人为了保存家传的技艺,从中山医学院毕业之后,改念佛光大学文化资产研究所,这个跳Tone的决定,让林烈旗与太太非常骄傲地:「制作铜锣,现在他已经有八成的功夫了」。相信林烈旗一定也在儿子身上看到父亲林午老先生当年对他的期许。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